除了糯米食品壮族人们还爱吃啥 壮族饮食文化
Posted 壮族
篇首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除了糯米食品壮族人们还爱吃啥 壮族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糯米食品壮族人们还爱吃啥 壮族饮食文化
喜食生食
壮族生食的传统十分悠久。生食中即有植物,也有动物,甚至活的动物。唐代时,壮族先民即生食用蜜饲养的活的小老鼠,唐代张 《朝野佥载》卷二载:“岭南獠民好为蜜蝍,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饤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蝍。”到了近代,壮族生食、半生食的传统得到了继承。民国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谈到壮族的饮食时,称壮族“喜欢半生半熟。樊绰蛮书说夷人食物有猪羊猫犬驴骡豹兔鹅鸭等,但食法与中土略异,因为他们不待烹熟,皆半生而食。此种风俗也与今日两粤的人士相类。……鱼生和生菜的生食已不待论,就是一般蔬菜和鸡鸭牛肉等,烹者亦以略生为主。”在壮族的生食品种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生血和生鱼片。
壮族人常吃的生血有猪、羊、鸡、鸭等动物的血,认为常吃生血能增血补气。有学者认为,“此俗来源于早期人类对血液的神秘观念,是待客的礼俗之一”。在生血中,壮族人以生羊血为贵,认为它最滋补。清代陆祚蕃《粤西偶记》说左江的山羊“生得剖者,心血为上,余血亦佳”。壮族人食生血的方法为:将尚带热气的生猪血、生羊血、生鸡血、生鸭血倒入干净的盘中,不停地搅动它,不让凝结,把加作料炒熟的肉和下水趁热倒下去,拌匀使血凝结,即可食用。
生鱼片又叫“鱼生”,是壮族节日待客的佳肴。光绪《横州志》记有当时人们制作、食用“鱼生”的方法:“剖活鱼细切,备辛香、蔬、醋,下箸拌食”。现在壮族人食用生鱼片时,一般是“将鲜嫩肥美的鲤鱼去鳞去刺,洗净后切成小薄片,拌入芝麻油、食盐、味精、葱、蒜、姜等,另备醋、黄皮酱、酱油等,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夹生鱼片蘸醋、酱或酱油吃,鲜嫩可口。”“会吃的的还放花生、芝麻末及芫荽、椿芽,吃起来生脆鲜嫩,凉润爽口。”
喜食腌食
壮族非常喜欢食用各种腌制食品。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四章载:“腌菜一物,为各种蛮族最普通之食品。所腌兼有园菜及野菜两种,阴历五六七月间,蛮人外出耕作,三餐所食,惟有此品,故除炊饭外,几无举火者。”壮族常用作腌菜的蔬菜有白菜、芥菜、萝卜、豇豆、刀豆、番木瓜、辣椒、姜、笋、薤等。其中,腌笋尤其出名,清代《白山司志》卷九载:“四五月采苦笋,去壳置瓦坛中,以清水浸之,久之味变酸,其气臭甚,过者掩鼻,土人以为香。以小鱼煮之,为食中美品。其笋浸之数年者,治热病如神,土人尤为珍惜。”
壮族不仅腌制各种园生、野生蔬菜,也腌制肉类鱼虾。民国《同正县志》载:“西部山麓诸村远隔市廛,每合数村共同宰一猪,将分得肉和糯米粉生贮坛中,阅十余日可食,不须火化,经久更佳,名曰‘酸肉’。”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四章亦载:“若屠牛豕,即以其骨合菜并腌,俟其腐烂,然后取食。”用鱼腌制的鲊是壮族腌菜的杰出代表,壮族制鲊的历史非常悠久,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南人以鱼为鲊,有十年不坏者。其法以 及盐面杂渍,盛以之瓮,瓮口周为水池,覆之以碗,封之以水。水耗则续,如是故不透风。鲊数年生白花,似损坏者。凡亲属赠遗,悉用酒、鲊,唯以老鲊为至爱。”
喜食酸辣
生活于我国西南地区大山里的少数民族普遍嗜好酸辣之物,在民间往往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孬蹿”、“食不离酸”、“不辣不成菜”、“没有辣椒待不了客”之类的民谚。
壮族和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非常喜食酸辣之物。如云南文山壮民特别喜欢酸酸的“老扒汤”。老扒汤的做法是:将煮饭的米汤冷却,入缸,把洗净的青菜、白菜、甘蓝或其他菜叶切成小块,拌盐,放入坛内冷水汤中,封缸贮存一二日后,缸内的米汤和菜叶经发酵变酸,成为酸汤和酸菜。用酸汤和酸菜加肥厚的火熏腊肉块或油炸腊肉块煮汤,就成老扒汤。也可根据各人喜好和具体备料情况,加豆腐和其他配料做成各种菜汤,作佐餐菜肴。老扒汤酸鲜爽口,解暑。在插秧到农历八月这一段天气较热的时间里,老扒汤是壮族餐桌上经常出现的当家菜。腌制酸菜的酸汤煮沸后冷却,还可作解暑饮料,清爽提神。
壮族喜食酸辣之物,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物产有关的。壮族多生活于潮湿多山的地区,多吃酸辣,可以驱寒散湿;同时,壮族食用糯米较多,而糯米性黏不易消化,故也需要多食酸辣刺激胃力,促进消化吸收。
相关参考
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嗜酸辣咸,好烟酒茶。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苗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粮的民族,用水酒接待贵客,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
1、包五色糯米板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
1、包五色糯米板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
...植物和动物,故风味美食较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饮食文化。甑子饭是清塘壮族人们爱吃的米饭之一。甑子饭作法是有一定讲究的,主要是把大米淘洗干净后,放进特制的甑子里,然后把它放到盛有水的大锅内蒸煮,因是...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饮食礼俗是人们在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礼节,它是礼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和严格规范下所支配的活动之一。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言:“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同其他民族一样,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安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渐渐操起铜鼓跳舞,以感谢铜鼓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大部分地区的壮族都过端午节。这一天壮族人民用糯米包成各式各样的粽子,煮熟后自己食用,有的地方将一些投入江中,以祭奠诗人屈原的英灵。有的地方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例如:这一天不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