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简牍:书的原型
Posted 简牍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简牍:书的原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简牍:书的原型
简牍:书的原型
简牍是我国最早的书的原型,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中国古代以经过整治的竹、木为记录载体的文献。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已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简牍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已知最早的简是湖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最晚的是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所出晋简。简牍的形态各异,较重要的有简、牍、觚三种。
简: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一根竹片叫作“简”,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起,就叫作“策”。“策”字也可写成“册”。编简成策的绳子叫作编,一般用麻绳,或用皮绳或丝绳。一般编2-5道,也有个别编1道的,通常视简的长度而定,大多数是先编后写。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在汉代简最长2.4尺,合战国尺三尺,用以写六经、国史、礼书、法令,故有“三尺法”、“三尺律令”之说;其次为1.2尺,用以写《孝经》等书;最短的0.8尺,用以写论语及其他诸子传记书籍。各个时期所用简的长度不同,每根简只写一行,比较宽的木简可写两行或多行。
牍:多为木质。一块木板叫作“版”,写了字的木板叫作“牍”。与简不同之处是牍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医方、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书信多用一尺的牍,所以人们常将书信称为“尺牍”。牍也用来画地图,因此,古人常用“版图”代表国家的领土。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更多的牍是用作书写随葬品的名目(清单)。
觚:用木头削成多面的菱形,可多至七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仓颉篇》等字书,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
简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极为深刻和长远。直到今天,图书的计量单位仍称“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仍称“篇”,许多从“竹”从“片”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如籍、笔、版、牒等。还有不少词汇、成语也反映了竹木简牍的深远影响。如尺牍、连篇累牍等。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的书籍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书写,从右到左排列,这种行文格式就是来源于简策。
(吴淑娟 洪秋兰)
相关参考
一个城市之所以让人爱上,往往是那里的文化个性。位于白塔山西峰上的兰州碑林青林环抱、静听河声、俯瞰全城,因为收藏展示书法瑰宝《淳化阁贴》、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刻石等艺术精品而闻名。东西、南北两条轴线把兰州
简帛是简牍帛书的泛称:以竹、木材料为书写载体的称简牍,以缣帛等丝织品为书写载体的称帛书,竹木简牍的使用尤为广泛。在纸张作为书写材料被发明及普遍使用之前,古代中国的书写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及简帛。金
居延汉简指的是什么居延汉简,是指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所挖掘出土的汉代简牍。这些简牍均是日常实用的文书,所以书写时也会更加随意自如,就不像碑刻那般端庄严谨,这也更能体现出书写者的性
康亲王杰书爱新觉罗·杰书是清朝名将,也是康熙朝著名的八旗将领,担任正白旗都统、正南大将军等职。他曾平定耿精忠叛乱、击败郑经、收复沿海多地,郑经只好率领剩下的队伍逃回台湾,后来又屯守归化城以防备蒙古噶尔
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
王羲之学书的故事 东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据说他从小就喜欢写字,而且非常用功,就连走路时,也随时用手比划
王羲之学书的故事 东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据说他从小就喜欢写字,而且非常用功,就连走路时,也随时用手比划
1、按学科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2、按文种划分为: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3、按用途划分为:普通图书和工具书。4、按内容划分:小说、儿童读物、非小说类、专业书、工具书、手册、书目、剧本、报告、日
2013年6月,小红书在上海成立;2013年12月,小红书推出海外购物分享社区;2014年3月,小红书完成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8月,小红书Android版本上线;2014年11月,小红书完
一、关于“三寸金莲”历史的书籍与三寸金莲有关的最经典的史料文献应该是《采菲录》(六卷本,20年代出版),【采菲录】分为六册,它们分别是:【采菲录初编】、【采菲录续编】、【采菲录第三编】、【采菲录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