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的爵位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的爵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的爵位
中国古代的爵位
中国古代有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贵族和功臣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爵位制度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但当时的爵位并没有严格区分,也没有等级之别。西周时期,公、侯、伯、子、男则成了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战国时代,逐渐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明确划分。
封爵制度与古代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予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予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则分成了十四等。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潘道正)
相关参考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
公侯伯子男,这是我国古代的爵位等级划分。在我国的各个朝代,这些爵位都代表着荣耀和权利。但是这些爵位所代表的地位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换一句话说就是他们经历了很多次地位的跌落过程,也就是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官员工资排行1、秦朝:0.6万元—11万元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
自古皇亲国戚身份最尊崇,爵位是待遇和地位的表征,具有特殊的象征色彩。对于中国古代任何一个王朝来说,王公爵位是朝代建立之后,对于皇室宗亲、开国军功集团、异族异姓亲贵与前朝贵胄世家地位的制度性确认,具有独
?爵位,是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下的特殊產物,他可以世襲(子孫後代一直享受),可以變動(升遷或降級)。總而言之,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爵位,絕對是普通百姓們最夢寐以求的東西,沒有之一。但我們縱觀史冊,隨著王朝更
在中国古代,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身份之高贵自不必说。而无论多么高贵,女儿也是要嫁人的,不过因为高贵的身份,虽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很多也是被高高捧着的。然而,还就有这么一位驸马不按套路出牌。北魏孝
在讲本文主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与本文无直接联系的事情,那就是关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恩怨。很多人以为英国英格兰和苏格兰一直是同一个国家,实际上他们一直不是同一个国家,苏格兰王国和英格兰王国实际上是完全是
古代职官介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采邑亦称“采地”、“封地”。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时,周君封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封地上的居民)。采邑盛行于西周时期。分封以宗族制度为依据,按等级爵位定封地大小。卿、大夫在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卖官最早始于秦始皇。《史记》中说,公元前243年,蝗灾大疫,秦始皇下令,每交纳1000石粟,可以授予爵位一级。但不是所有官职都可以买到,像「”三公”这样的高级别爵位是不出售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