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苏轼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宋的苏轼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宋的苏轼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1056~1063)进士,历官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与其父洵、弟辙都是北宋着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的着作收入《苏东坡全集》。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遭到不少人的强烈反对。
苏轼反对王安石倡行新政,认为王安石为了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状,推行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新法,是舍本求末,主张培养道德风俗才是当务之急。他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当今之患法令虽有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他认为法对于人如同五声六律对于音乐一样。
五声六律可以用来制作靡靡之音,法也可以用来为害。制定法律只须规定大纲要目,由执法的人去实行。但苏轼也不主张任人不任法,他说:“任人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他的理想是“人法并用,轻重相持”。
苏轼不赞成严刑峻罚,主张罪与刑应轻重相当。神宗(1067~1085在位)时颁行“诸仓丐取法”,规定仓吏勒索财物不满百钱就处一年徒刑,每多百钱加刑一等,满千钱流二千里;满十千钱为首者配沙门岛。
苏轼上书说:“自有刑罚以来,皆称罪立法,譬之权衡,轻重相报”,而仓法的规定,等于“百姓造铢两之罪,而人主报以钧石之刑”,仓吏敢于勒索财物也是因为缺乏监督,监司不得人;所以应当选择监司,而不能独行仓法。苏轼的思想虽然本于儒家传统,反对商鞅以苛法治秦,但称道法家“用法始于贵戚”的主张,批评当时执法对州县小吏严厉,而公卿犯法下面不敢揭发,即使揭发出来,处理也很轻,往往是“过恶暴着于天下,而罚不伤其毫毛”。
苏轼认为刑不上大夫是指审讯方法,不是指判刑,如果“厉法禁自大臣始”、“公卿大臣有毫发之罪,不终朝而罚随之”,小吏就自然不敢犯法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安石的变法遭受到苏轼和司马光的极力反对,又是怎么回事
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形成像唐朝那样的地方割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收归了政、财、军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由于实行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非常庞大和臃肿。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防御
王安石和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著名的人物,两人都涉及文学的政治,不过相传两人在政治上存在矛盾,苏轼也不赞同王安石变法,到底为何他们的关系会闹得很僵呢? 民间传说,大约是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
王安石和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著名的人物,两人都涉及文学的政治,不过相传两人在政治上存在矛盾,苏轼也不赞同王安石变法,到底为何他们的关系会闹得很僵呢? 民间传说,大约是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
1094年,对于46岁的北宋词人秦观而言,绝对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从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及国史院编修的职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好多年,但转眼间却被逐出朝堂,走上了悲惨的贬谪之路。这一切,都源于宋朝时期的...
古代有不少才能超群的大臣,在朝廷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制定并推行变法,力图解决各种矛盾,其中就包括北宋名臣王安石。王安石变法过程中,遭到苏轼、欧阳修及司马光的极力反对,不可片面认为谁对谁错,也许只是观点和
历史人物 苏轼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变法有什么弊端吗?
说到王安石,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期间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他的诗歌,认为他也是一位诗人,但其实不止于此,王安石还是北宋时期一位政治家、改革家,最有名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一般来说,变法就是图强,为了国家的发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大家对于司马光这个人还是比较了解的,在我们还小的时候,便知道他的英勇事迹,也就是“司马光砸缸”。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也可以说,他
虽然都给王安石变法捣过蛋,但司马光与苏轼二人,办这坑事的原因却截然不同:一个是为反对而反对。另一个却是为国家民族负责,不计个人得失仗义执言。>差这么大?那就先瞧瞧其中“为反对而反对”的一位:司马光。>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这是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游金山寺后所写的赞美诗。金山寺在金山(江苏镇江市区西北)上,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
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