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家张仪是病逝的还是被杀死的呢

Posted 战国 张仪

篇首语: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战国纵横家张仪是病逝的还是被杀死的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战国纵横家张仪是病逝的还是被杀死的呢

张仪受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基本上与韩信受胯下之辱一样,属于成大事者获得成功前必然经历过的挫折磨砺。有意思的是张仪官拜秦相之后,竟然修书给当初“教训”了自己的楚相昭阳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

意思是:最初我跟随你,你冤枉我偷玉璧而鞭挞我,如今你要守好你的城池,我要盗你的城。如此公然挑衅,可见身为文人客卿,张仪也是十分记仇的。

其实昭阳失璧,原本只是一场意外,酒席间狂饮忘形之际,拿楚王赏赐的贵重玉璧出来炫耀传看,人多手杂,一时找不到根本不足为奇。然而他偏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当时贫贱低微的张仪,认为穷困潦倒之人必然品格低下,觊觎贵重物品,不分青红皂白就将别人抓起来拷打一顿,企图屈打成招,险些酿出人命,也难怪张仪生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骄横傲慢,内心充满优越感,看不起底层布衣寒士的基本事实,因而后来楚国因张仪的谎言欺骗而一败涂地,可以说冥冥之中早有前因。

当众一顿鞭刑,可谓无妄之灾。然而幸运的是这一顿皮肉之苦终究还是让张仪清醒地认识到楚国任用这等傲慢无礼的人为相,可见楚王并非贤明之君,不值得自己侍奉左右,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另投明主,只要自己善于雄辩的舌头还在,就一定有在乱世中翻身的机会。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张仪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终于得以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顺便为自己报了受辱之仇。

张仪连横

据《战国策》记载,张仪本是魏国安邑人氏,他首创的连横外交战略,迫受秦惠王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而在秦惠王执政时期,张仪一度居宰相高位,掌握秦国军政大权,辅助秦惠王完成了诛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霸业。

关于张仪连横的事件起因,要从孙膑大破魏军说起。自魏国战败后,国力日渐衰弱,而与此同时,秦国却逐渐壮大,对其余六国渐渐形成威胁之势。六国君王惴惴不安间,有政客主张六国形成军事同盟,联合对抗秦国,于是乎,合纵抗秦的战略联盟形成。秦国虽强,却一时也奈何不得。

在这非常时刻,身为秦惠王谋士的张仪提出了自己的连横谋略,即六国之间虽有共同抗秦的意愿,然而他们彼此之间亦有不少矛盾和猜忌,不肯齐心协力。因此,欲瓦解六国联盟,则必须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破坏彼此的信任,拆散他们的合作关系,待他们势单力孤,则可个个击破。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便把这项工作交予他来执行。

于是,张仪即可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策略,利用出访各国的机会,充分施展自己巧石如簧的雄辩口才,先迷惑楚怀王,成功达到了使楚国与齐国断交的政治目的,而后又施计令其余诸侯国纷纷倒向秦国,如此一来,六国“合纵”的局面终于被张仪成功打破。

公元前221年,秦朝大军一举消灭了六国仅余的抵抗力量,长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时代正式结束。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得以建立,中国历史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仪诳楚

张仪诳楚的故事出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指秦相张仪为达到瓦解楚国与齐国军事同盟的政治目的,采用欺骗手段使楚王断绝了齐国的邦交,从而一举消灭了楚军主力的典故。

古往今来,不断有人猜测,张仪之所以对楚国下此狠手,乃是因为楚国宰相昭阳曾因怀疑张仪盗取和氏之璧,当众施以鞭刑,张仪怀恨在心的缘故。然而事实究竟是否真是如此呢?从《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事件原文来看,不难窥见,楚怀王的短视近利与秦王的雄才伟略形成鲜明对比,因而楚国遭遇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楚怀王的治国方略出了问题,而张仪的花言巧语,不过是抓住了楚怀王好色贪利的性格弱点而已。

原本齐楚之间的军事同盟是使秦国忌惮,从而不敢轻易对两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保障,而楚怀王居然因为张仪口头承诺的六百里国土和秦国美女,不加思索就与齐国绝交,甚至听不进贤臣陈轸的劝谏,这所反应的事实无非亮点:一、楚怀王本身是个傲慢自大、鼠目寸光的昏君,辨不清唇亡齿寒的道理;二、齐楚之间虽为军事同盟,可彼此相互不信任,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战略联盟。明确了这两点,张仪的拆台妙计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直到后来,张仪回到秦国,矢口否认向楚国敬献六百里国土的承诺,楚怀王才如梦初醒,明白自己中了张仪的诡计。盛怒之下,楚怀王倾全国之力举兵伐秦,却被早有准备的秦军杀得大败而归,致使楚军元气大伤,楚国屈辱割地求和,从此再无力量与秦国抗衡。

相关参考

被纵横家张仪掩盖的军事天才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时期,和著名纵横家张仪争论,主张先灭巴蜀、

历史人物 被纵横家张仪掩盖的军事天才

  ,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秦国三大干将(、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时期,和著名纵横家争论,主张先灭巴蜀、再攻楚国,提出「

春秋战国 纵横家张仪简介 张仪到底多厉害

纵横家张仪简介张仪到底多厉害?  鬼谷子是两千多年前惊才绝艳般的人物,他本人才华卓绝不说,教出的徒弟也个个都是奇才,成为各国求之若渴的人物。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尤为出名,而合纵和连横正是出自

春秋战国 战国著名纵横家张仪的故事

  张仪,魏国人,战国著名纵横家。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309年。相传张仪跟苏秦都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  张仪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

战国杰出纵横家张仪列传,张仪为什么要骂孟子

张仪列传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十卷第十篇,着重笔墨书写了《张仪列传》,介绍了战国时期杰出的纵横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张仪的生平事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仪剧照作品中描写了张仪从少年拜鬼谷子先生为

春秋战国 张仪是怎么死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的结局?张仪是怎样的一个人?

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令尹(相当于中原诸国的丞相)昭阳府第,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席终人散,昭阳发现自己的一块玉璧不见了。谁人窃去了呢?宴请的人不是达官贵人,便是王公的子孙,有谁能干此种勾当?令尹的门

历史人物 秦相张仪简介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生平

  导读:(?-前309年)(一说前310年逝世),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本姓魏后改姓张。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

张仪之残樗里疾典故 战国拆台高手张仪

张仪是谁张仪是谁?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和纵横家,鬼谷子先生的门下高徒,亦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苏秦的昔年同窗好友。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

张仪之残樗里疾典故 战国拆台高手张仪

张仪是谁张仪是谁?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谋略家和纵横家,鬼谷子先生的门下高徒,亦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苏秦的昔年同窗好友。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

历史人物 张仪是如何忽悠人的?

  张仪(?―前310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人,和河南老乡苏秦一起成为势不两立的纵横两家的“带头大哥”。纵横家的核心技能是能忽悠会忽悠,口舌功夫相当过硬,被称为“连横之父”的张仪,水准更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