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开国功臣同共苦却不能同享福还被残杀

Posted 功臣

篇首语: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开国功臣同共苦却不能同享福还被残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何开国功臣同共苦却不能同享福还被残杀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

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

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功臣们如果交出兵权,功臣们就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软禁,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清洗,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

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相关参考

朱买臣没有羞辱妻子,两人共患难可惜不能同享福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朱买臣没有羞辱妻子,两人共患难可惜不能同享福”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朱买臣在古代文人中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人,但是他老婆似乎比他更有名,不过人们关于朱买臣是够羞辱过他妻

刘文静和李靖同为大唐开国功臣为何结局不同?

做人的智慧在于韬光养晦,全身远祸。刘文静和李靖都是唐朝开国元勋,一文一武,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但二人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一个惨遭杀身之祸,一个晚年安享富贵尊荣。原因何在?刘文静乃一谋士,足智多谋,按说应比

刘文静和李靖同为大唐开国功臣为何结局不同?

做人的智慧在于韬光养晦,全身远祸。刘文静和李靖都是唐朝开国元勋,一文一武,首屈一指的大功臣,但二人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一个惨遭杀身之祸,一个晚年安享富贵尊荣。原因何在?刘文静乃一谋士,足智多谋,按说应比

汉朝唯一经历五代帝王善终的开国功臣,屡次叛变,却还被刘邦重用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身边不乏谋臣良将,也正是有了这群人的帮助,刘邦才可以打败项羽登上皇位。但刘邦登上皇位之后却没有善待这些老部下,不仅不兑现当初起义时的承诺,还大肆屠戮功臣,韩信、英布等人都遭到了刘邦的

历史人物 开国皇帝都爱杀功臣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也许从刘邦以及朱元璋等人的心里,他们也想和那些兄弟同甘共苦。然而当了皇帝以后,他们还是觉得,那些打天下的功臣,已经成为了皇权最致命的威胁。为

历史人物 死后还被人污蔑

  公元25年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傚法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狡兔,走狗烹」,屠戮开国功臣,而是对他们论功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刘秀后,其四子汉明帝刘庄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行对功臣的优待政

汉朝历史 流氓皇帝刘邦竟杀了开国功臣

登基称帝时封了七个异性王,但到头来都被刘邦接二连三的给杀掉了。对于这些与他同生共死同闯天下的“好兄弟”,一代帝王为何会下如此杀手?高帝五年,汉初刘邦称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这些汉初功臣中,大家熟知的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可能很多人在看史书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是难道就没有一路追随,最后得到善终的吗?虽然只是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是不能否认。是有的,其中待遇最好的

为何民族英雄岳飞不能再叫“民族英雄”,还被移除语文课本

从岳飞开始进入语文课本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数十个年头,人们对于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如果你突然得知,岳飞将要被移出语文课本,你会如何想?“民族英雄”岳飞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抗金将

免死金牌都不能救他一命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之死

李善长,明朝时期朱元璋身边的一大谋士,被其称之为“明朝的萧何”,据悉,朱元璋开国明朝之后分封有功的诸臣,李善长高居百官之首,成为明朝的丞相。朱元璋甚至赐给其免死铁卷并许免二死,子免一死,只可惜,李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