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苏俄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苏俄参加意大利热那亚会议

Posted 协定

篇首语: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苏俄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苏俄参加意大利热那亚会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苏俄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苏俄参加意大利热那亚会议

苏俄外交政策的转折点——苏俄参加意大利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0日,苏俄政府派出代表团出席了意大利热那亚会议。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经受住了两年多腥风血雨的洗礼,多次打退了帝国主义军队和国内白匪的武装进攻后,终于赢得了稳定的和平环境。1921年春,苏俄开始医治战争的创伤,进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实践。苏维埃生存下来了。

参加热那亚会议的代表们

然而,在1922年4月前,苏维埃政权没有得到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承认,国际环境并不宽松。

1921年,英国第一个同苏俄签订了贸易协定,两国恢复贸易关系,互设商务代表处,商务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协定还规定两国公民可以自由返回各自的国家,双方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英俄贸易协定为苏俄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户,并很快影响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的态度。

德国对此最为不安。在战争中失败的德国,已被剥夺了海外所有的殖民地和市场。因此,苏俄对它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面对英俄贸易协定,德国工业巨头担心自己被完全排挤出俄国市场,失去这个极重要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于是,德国赶紧同苏俄签订了临时贸易协定,交换战俘和被扣人员,互设商务代表处,并规定苏俄商务代表处为苏俄驻德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机关。到1921年底,意大利、挪威、奥地利、瑞典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纷纷与苏俄签署了贸易协定。美国和法国因提出的条件苛刻而协议未成。尽管有这些贸易协定,但西方各国在外交和法律上仍然不承认苏维埃政权。

苏俄政府抓住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贸易协定这一契机,试图推动与其实现正常外交关系。1921年10月28日,苏俄向英、法、意、日、美发出照会,宣布苏俄政策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外国资本家若帮助俄国开发资源,恢复经济,政府愿为他们提供足够利润;在各大国承认苏俄、缔结全面公正和约并向它提供贷款的条件下,苏俄愿承认1914年前沙皇政府的外债:召开国际会议进行谈判。这个照会引起了西方各国政府和舆论的关注。英国、意大利和德国表示赞同召开国际会议。在英国推动下,1922年1月在戛纳召开了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会议,会议决定尽快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国家经济会议”,还规定任何国家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等制度强加给别国。会上决定邀请苏俄参加热那亚会议。

1922年1月7日,意大利政府将以上决定通知苏俄驻罗马贸易代表团,并邀请列宁亲自出席。列宁极为重视热那亚会议,亲自为会议代表团制定了与会方针和策略。

1922年4月10月,热那亚会议在圣乔治宫开幕,34个国家的代表与会,总共有2000人到会。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法克塔等要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历时月余,但没有结果。然而,热那亚会议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苏俄外交政策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接受苏维埃政府的一个新姿态。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1922年4月16日《拉巴洛条约》签订

1922年4月16日《拉巴洛条约》签订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与苏俄在商讨战争赔款、苏俄对外国企业没收及对外贸易专营制度等方面的问题上陷入僵局。

历史百科 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召开

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召开1920年1月,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宣布取消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封锁。1921年3月英苏两国签署了《英苏贸易协定》,同年5月德国也与苏俄签署了临时贸易协定。这些协定在资本主

苏联 1919年7月25日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

1919年7月25日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使中国人民了解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外政策,苏俄政府所发布的政策宣言。1919年7月25日由苏俄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签署,全称为《俄罗斯苏

世界条约 热那亚会议的召开与拉巴洛条约的签订

热那亚会议的召开与拉巴洛条约的签订1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讨论“复兴欧洲经济问题”。这是一次大战后欧洲所有国家都参加的一个规模空前的盛会。除欧洲国家外,日

苏联 苏联·1919—1923年苏俄三次对华宣言发表

1919—1923年苏俄三次对华宣言发表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1919年7月25日由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签署。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是由

苏联 苏联·1962年7月25日《苏俄刑法典》的修改和补充

1962年7月25日《苏俄刑法典》的修改和补充1962年7月25日,俄罗斯联邦第五届最高苏维埃第六次会议通过《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修改和补充〈苏俄刑法典〉》的法律。这一法律是根据最高苏维

苏联 1923年9月4日苏俄第三次对华宣言发表

1923年9月4日苏俄第三次对华宣言发表苏俄政府两次对华宣言的发布,在中国人民中受到热烈欢迎,迫使北京政府同苏俄直接谈判。为了使中苏尽快建交,1923年9月2日苏联政府全权代表、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到

苏联 1920年9月27日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发表

1920年9月27日苏俄第二次对华宣言发表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后,1920年5月,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的压力,派出一军事外交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但由于代表团没有决定两国关系问题的全权,谈判只限于一般

历史百科 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较量——苏俄内战在继续

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较量——苏俄内战在继续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不少旧俄反动武装仍然拥有实力,他们随时准备向革命政权进行反扑;与此相呼应,协约国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充满仇恨,也积极参加干涉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由热情到冷淡, ”信誓旦旦”变成 ”拒不认账”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旗苏俄国旗苏俄建立后,曾多次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发表宣言,即「”苏俄三次对华宣言”。《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指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的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签署的《俄罗斯苏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