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牺牲是发现的代价——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Posted 航天飞机
篇首语: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牺牲是发现的代价——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牺牲是发现的代价——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牺牲是发现的代价——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1986年1月 28日早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阳光灿烂,即将起飞执行第24次太空使命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静静地矗立在发射架上。11时38分,“挑战者”号点火起飞。它拖着明亮、辉煌的火柱,以大约每小时3300公里的速度升高,沿着预定的飞行方向直冲云霄。11时39分12秒,也就是“挑战者”号发射后的1分12秒,从15000米以上的高空突然传来一声闷雷似的爆炸声,一个由桔红色的火焰和乳白色烟雾组成的大火球,顷刻之间吞没了整个“挑战者”号。
“挑战者”号升空后即告爆炸
广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上死一般的沉寂。成千上万名观众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惊呆了,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几分钟以后,广播员以沉痛缓慢的语调播出了这一不幸的消息,耗资12亿美元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7名机组人员无一幸免。
“挑战者”号发生爆炸时,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正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同助手们讨论国情咨文。当布什副总统惊慌失措地跑进来报告时,里根即令打开电视机看录像。“挑战者”号爆炸的惨景使他目瞪口呆,惊愕无言,他随即用极其悲哀的声音向全国宣布:1月28日是全国哀悼和纪念日。
“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后不久,美国国防部对21000平方公里的海面实行了紧急封锁,任何船只未经许可都不得驶入,13架飞机和13艘舰船立即进入现场,投入了紧张的搜索打捞行动。
“挑战者”号7名机组人员生前合影
2月 3 日,里根总统任命了一个总统委员会来监督调查工作,审议调查结果。而此时,海上打捞工作也继续在紧张地进行着。
3月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打捞队的潜水员在离卡纳维拉尔角东岸大约30公里处的30米深海底,发现“挑战者”号驾驶舱残骸,捞起了部分遇难宇航员的尸体。
8月28日,最后3艘打捞船返回港口,至此,为时7个月的打捞工作宣告结束。
这次搜索和打捞规模之大,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7个月的打捞战绩是:打捞出111320公斤重的残骸,其中有机组人员的尸体、座舱残骸以及可以证明“挑战者”号爆炸原因的助推火箭连接环等。这些打捞物占航天飞机、燃料箱、助推火箭和所携带货物、卫星等总重量的45%。
人类进入太空,闯进宇宙的大门已经26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主要空间大国美国和苏联,在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发生过不少事故。
这次“挑战者”号失事造成机毁人亡,无论死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大,是迄今为止的载人的航天事故中最严重的一次。
6月 9 日,里根总统在白宫收到一份调查报告。这是一份长达256页的关于“挑战者”号爆炸事故的总结。调查人员在4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广泛地查阅了有关航天飞机的文件,进行了160次座谈会,他们查阅的文件数目达12.2万页。经过反复严密的考证,确凿的事实证明,“挑战者”号右侧助推火箭联结处的环形密封圈在火箭点火后破裂,燃烧火焰热流外逸,而火焰又波及燃料箱,引起飞机爆炸。当时,冒出的无色火焰是因为烧着了填在接缝处的填料,而黑烟则是烧着了密封圈本身。
报告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失灵,除了设计上存在缺陷以外,发射时气温过低、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无法起到密封作用,也是导致这场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助推火箭设计上的问题,早在1978年初就已发现,但始终未能引起美国宇航局官员的重视。航天飞机的多次发射,都是在未曾解决这一技术有严重缺陷的情况下侥幸发射成功的。
人们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插曲:1月27日“挑战者”号发射的前夜,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发射架上挂满了冰柱。负责制造轨道器的洛克希德公司和负责建造助推器的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一部分工程技术专家,曾在发射前提出了气温太低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意见,他们强烈反对发射。经过5个多小时的争论,航天中心的官员否决了这些专家的意见。“挑战者”号按计划发射。
这份报告建议重新设计固体燃料助推器,改变美国宇航局的管理结构,加强对航天中心的集中领导,在宇航局内设立专门负责安全的机构来监督航天飞机的计划等。报告严厉批评了美国宇航局在管理上的严重缺陷,由于作出发射决定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问题,终于发生了这场“可以避免的”事故。
一位科学家说:“这次事件是很令人痛心的,但真理是:牺牲是发现的代价。”
美国总统里根表示,美国今后还要进行更多的航天飞行,尽管面临一系列难题,美国政府发展载人宇航飞行的决心,仍是坚定不移的。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已初步决定下一次重新发射的航天飞机。曾经参加过宇宙飞行的参议员杰克·加恩说:“要探险就难免会牺牲,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升空。”
人类在征服宇宙的伟大实践中,从不畏惧艰难曲折,而总是在吸取经验教训后,勇往直前。惟其如此,人类的悲歌才有意义。
相关参考
导读: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曾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空军试飞团是我国惟一的新型飞机试验飞行的权威机构。相对于战争时期,和平时期军人为国献身的机会
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曾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空军试飞团是我国惟一的新型飞机试验飞行的权威机构。相对于战争时期,和平时期军人为国献身的机会要少得
美国的航机可能是现在最梦幻的杰作,但它同时也是风险最高的太空飞船。两个飞船相继出事之后,NASA停止了航天飞机的任务之后不得不靠长时间跟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可能还要到第二年波音的太空舱出来之后,这样的
遇难者名单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46岁;驾驶员:迈克·史密斯,40岁宇航员:朱蒂丝·雷斯尼克(女),36岁;罗纳德·麦克奈尔,35岁;埃里森·奥尼佐卡,39岁;格里高利·杰维斯,41岁;教师克里斯塔
1985年12月12日美国“DC-8”飞机失事1985年12月12日,一架喷气客机从纽芬兰的甘德起飞后坠毁。这架迈阿密箭航公司的“DC-8”飞机是从开罗飞至西德的科隆后,又飞到甘德的。飞机在黎明前从甘
中国民航3303号班机空难(又称四·二六空难、1982年桂林空难)发生於1982年4月26日,飞机於当日16时10分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出发,预定前往桂林奇峰岭机场[3]。16时45分,塔台与飞机失去联
●1960年10月23日,苏联“金星”号运载火箭发射时,发动机没有按命令点火。为查明故障,几十名专家接近火箭。突然,火箭发动机喷火,继而爆炸,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
美国 美国·1979年5月25日美国“DC—10”型客机失事
1979年5月25日美国“DC—10”型客机失事在芝加哥欧海尔国际机场发生的美国民航史上最严重的飞机失事事故之一。1979年5月25日,一架美国航空公司“DC—10”巨型三引擎喷气客机从欧海尔国际机场
78年前的今天,1940年6月16日,物理学家、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王赣骏 1985年4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离开了地面,进
78年前的今天,1940年6月16日,物理学家、第一位美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王赣骏 1985年4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离开了地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