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人砍头为什么选在午门 趣闻传说

Posted 午门

篇首语: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犯人砍头为什么选在午门 趣闻传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犯人砍头为什么选在午门 趣闻传说

“推出午门斩首”是我们在看戏剧和影视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人们的印象中,午门成为皇帝处置官员罪犯的行刑场地。但是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错误的说法。那么到底午门是不是斩首的地方呢?

要想知道“推出午门斩首”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首先就要弄清午门在哪的问题。根据史籍的记载,在元代以前,都没有发现有“午门”这一称呼。一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后开始修筑宫室,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午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明会典》中这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到了1377年,朱元漳又在南京改修大内宫殿,决定把阀门称作“午门”,这才是皇宫的正门以“午”为名的开始。等到朱棣在北京正式修建宫殿时,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宫的建制,其宫门的正门,也沿称“午门”的称呼,从此直到清代,始终未变。“推出午门斩首”之说中的“午门”,应是皇宫的南门,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门。

“午门”又被称作“五凤楼”,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这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此外午门还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这样看来,午门是个很重要的场所,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显然不合情理。

既然不合情理,为什么还会有“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说辞呢?

第一个原因是在封建社会,皇宫是封建权力的象征,是国内的最高政治中心。普通人不可能了解皇宫内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因而许多有关宫廷方面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那些流传下来的宫廷掌故,往往夹杂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份。

第二个原因是小说传奇等文学作品的传播。明朝以前,从未见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自明代以后,就逐渐见到并且日益增多。《说唐后传》是我国成书较早的一本演义小说,叙述的是罗通扫北和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其中就有多处关于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情节。《封神演义》及《说岳全传》内也有提及午门或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这些演义小说成书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叶,后世清代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之内,关于“推出午门斩首”之说就屡见不鲜了。这说明此类情节的产生和流传,仅仅是在明清两代。

然而,“推出午门斩首”这一说辞不存在,不代表午门就从未发生过行刑的事例。明朝历史上确实是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

明朝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施以“廷杖”之刑。“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行刑时用麻布将罪犯从肩膀以下绑住,使其无法动弹,再把他双足用绳索绑住,由壮士四方牵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先由军校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上百名军士一边呼喝壮威,一边轮流执杖施刑。打完,再用厚布将人裹起,几个人一齐用力,将其抛起,掷到地上。经过此刑的人,能活下来的很少,不死也落个终身残疾。而“午门”就是这种酷刑的实施场地。

明朝创造了一个同时廷杖人数最多的记录。正德年间明武宗同时廷杖过一百零七位大臣,时隔不久,嘉靖皇帝就打破了这个纪录,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廷杖制度说到底依旧是封建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是封建皇帝铲除异己,巩固统治,满足自己虚荣心及统治欲的表现。

在当时封建的观念下,杀人被认为是凶事,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祥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宫室的。所以自古以来,刑人之地不仅不在皇宫大内的门口,而且一般是要在都城之外,一般都在人多热闹的街市。《礼记·王制》所说的“刑人于巿,与众弃之”就是说将犯人在街市斩首然后抛弃在那里。清代北京斩人就常在宣武门外菜市口。杀人砍头的地方之所以选在菜市口这样人多的地方,是因为封建统治者既是为要用屠刀来维护自己的专制权威,更是要藉此恐吓人民。

相关参考

为什么要选在午门跟午时 古代“午门斩首”真相

“午门”,这个在小说、戏剧、影视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词,尤其是所谓的“午门斩首”,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实际上“午门斩首”在中国古代史不曾存在过。首先从午门的名称来说,午门的名称来源是明太祖

为什么要选在午门跟午时 古代“午门斩首”真相

...可少的一个词,尤其是所谓的“午门斩首”,但是在中国古代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实际上“午门斩首”在中国古代史不曾存在过。首先从午门的名称来说,午门的名称来源是明太祖朱元璋做吴王时候的宫门时候的名称,在着之...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人生在世,唯有死应该让人感到害怕。这句话是真的吗?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以置生死于度外,去做自己觉得正确,正义的事情。为此,文天祥说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统治者即便杀了他,他

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人生在世,唯有死应该让人感到害怕。这句话是真的吗?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以置生死于度外,去做自己觉得正确,正义的事情。为此,文天祥说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统治者即便杀了他,他

宋朝只要犯人砍头前喊冤 就要打回重审?

在我们眼中往往觉得古代时候缺乏法制,更没有人文关怀。如果是一个犯人简直就毫无人权了,当成猪狗不如的对待。其实真不是!古代的法制自然是没法跟现在比,但也绝不是毫无人文关怀。比如宋朝的时候就超级爽。一个被

古代行刑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

在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朝廷的那些命官们的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在法场,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

古代有种很轻的刑罚,为何犯人宁愿砍头也不愿受此刑,原因很简单

夏商周奴隶社会,流传着五种刑罚,即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大辟。这五种刑罚,一个比一个残酷,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其中的墨刑。顾名思义,墨刑又称黥刑、黥面,通俗来说就是在犯人面部刻字。可能有人会说,这有啥

历史人物 古代人为什么都喜欢围观砍头

在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场景,官府将犯人执行死刑的时候,法场周围全是围观的人群,没有行刑的时候还会有人向犯人扔菜叶什么的,若是犯人的头被砍下,大家还会一起大声欢呼!而经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这

为什么古代杀人要选在午时三刻?背后原因惊人

我们看很多古代的影视作品中,要斩犯人的时候基本都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里等午时三刻的到来。太阳已经出来了,很热的天,大汗淋漓的,然后扔出去这个监斩的牌子。刽子手再手起刀落,人头就落地了……那为什

为什么古代杀人要选在午时三刻?背后原因惊人

我们看很多古代的影视作品中,要斩犯人的时候基本都选在午时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里等午时三刻的到来。太阳已经出来了,很热的天,大汗淋漓的,然后扔出去这个监斩的牌子。刽子手再手起刀落,人头就落地了……那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