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不打算当皇帝?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Posted 刘邦 项羽 鸿门宴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并不打算当皇帝?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他并不打算当皇帝?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2、楚汉争霸中为何说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很高明?

他并不打算当皇帝?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其实这个问题三观不正。

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地这样追问。其隐含的意思是,杀才是正常合理的选择,不杀反而是很反常的。说项羽政治幼稚的有之,说他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也有。总之,都认为项羽该杀刘邦。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暗算宾客,背信弃义,不择手段是家常便饭,在历史上反复出现,是历史之常态。人们以为理所应当。如春秋时公子光设宴刺杀他的堂兄吴王僚,当上国君,即后来的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而且杀了之后,非常坦然快意,不会有丝毫的负疚感。更不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反而会受到拥戴。

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有“宾客权利”一说,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便有这个说法。即便是敌人,如受邀前来,也要以礼相待,绝不能加害。也不是说西方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例发生,但少得多。更重要的是,做了暗害宾客这种事的人,会产生严重的负罪感。也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和反对,天下人,包括他的手下人都会纷纷背弃之。如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就描述了麦克白暗杀邓肯王后不得安宁的负罪感。我料到有人会说,不能将文学作品等同于历史,不能这样比较。但文学作品是人们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就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言,完全可以说明问题。

项羽到底为什么不杀刘邦?既不是因为政治幼稚或妇人之仁;也不是顾忌杀了刘邦后,会被天下人唾弃;更不可能是尊重“宾客权利”。而是他压根就不打算当皇帝。

秦汉之际,正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分封制转为郡县制的过渡期。这是“溥天之下,莫非王统”在技术发展后的必然趋势。秦因应时势,统一了中国,建立起郡县制。但秦很短命,郡县制还没得到巩固就灭亡了。秦灭亡后大家就面临一个选择,是采用郡县制还是秦统一前的分封制。

刘邦是主张郡县制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就说,“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可见,刘邦的野心已被人觉察。而项羽是主张分封制的,二人的政治图景不同。至少有两点证据可以证明项羽主张分封制,一是灭秦后,他主持分封了天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记•项羽本纪》);二是,楚汉之争是刘邦主动挑起的,项羽是被动应战。刘邦虽弱但处于进攻态势,有长远筹划和准备;项羽虽强但处于守势,根本看不出他有主动出击取得天下的意图和准备。

相比之下,主张分封制的人是少数,主张郡县制的人是主流。历史上虽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从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楚汉两大阵营的主要谋士基本上赞同郡县制,如汉之萧何,张良;楚之范曾,弃楚投汉的陈平等。

范曾说项羽,“竖子不可教也!”范曾要教项羽什么?就是给项羽灌输一统天下的郡县制思想,但项羽固执己见不听。所以范曾才出此言,最终心灰意冷而离去。他又不可能像陈平那样去投靠刘邦。陈平为什么弃楚投汉,还不是看见项羽满足于当个天下总盟主的霸王,没有取天下的野心,才投靠有取天下野心的刘邦。

根本上,正是因为项羽昧于大势,才导致他在与刘邦的斗争中,逐步失去大多数人的支持。所谓“失道者多助,得道者寡助”。此消彼长,项羽由强转弱,而刘邦则由弱转强。

还是因为项羽压根没有统一天下当皇帝的想法,才觉得没有必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毕竟他需要刘邦封建一方。认为只要将刘邦安置在交通不便的汉中,封关中给秦朝降将章邯等人,扼住刘邦进入关中的通道,便可遏制出刘邦的野心,维持住以他为盟主的分封秩序。

但项羽错估了形势,也高估了自己。他既缺乏正统性和德望,也缺乏足够的实力来维持住他制定的国际秩序。分封不到半年,齐国贵族后裔田荣因不满分封,就赶走齐王取而代之。打乱了项羽制定的国际秩序。随后,刘邦派韩信乘机出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取得了关中,拉开楚汉相争的序幕。历时五年的楚汉之争,最终以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告终。

刘邦胜后继承了秦国的政治遗产,恢复了郡县制。由于汉初朝廷的控制力尚不足,兼辅以分封制。但郡县制的趋势不断加强。刘邦在世时基本上铲除了异姓王。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就取消了宗亲诸侯王的治理权,算是完全采用了郡县制。

楚汉争霸中为何说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很高明?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篇,也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必选的名篇。然而,因为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看原文和相关的刘邦、张良、樊哙等人的纪传,所以大家望文生义,往往把项羽当做庸人,把刘邦当做奸人,把范增、张良当聪明人,把项伯当小人,把樊哙当莽撞人。

其实,如果细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以及后来学者的分辨,大家的上述印象恐怕就将动摇。下面,我就帮大家翻检一下。首先,简述一下鸿门宴之前的大事件。始皇帝死后,秦虐,民反,英雄逐鹿。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推楚王孙熊心为怀王,恢复楚地,沛公刘邦率众来投。此时,秦国主力军,一在南越拓土,一在长城守边。所以,六国诸侯军得以复兴而坐大。但,秦少府章邯率军分别平定,先破斩陈胜、吴广、项梁,又邀击诸侯于赵国,战局迅速变得对秦有利。

此时,怀王召集宋义、项羽、刘邦开会,议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消灭秦军主力,并慑服诸侯,再一同取道函谷关入关中;一路西进,经武关进入关中,取咸阳灭秦。怀王与宋义、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其中,西路主将是刘邦,北路主将是宋义,项羽是宋义的副将,范增是宋义的军师。花开两朵,先表一支。北路军走到半路,宋义勒兵不进,隐隐有坐观天下成败,拥大军以自立的意思。于是,项羽、范增合谋,干掉宋义抢占了军权,然后破釜沉舟,渡河与秦军在巨鹿一战而破之,秦军败降,诸侯畏服。于是,项羽率众进军关中,在路上,发现秦军投降的士卒不服、生了贰心,遂坑杀秦军将士二十万,只留章邯等三降将以备后用。

但兵临函谷关时,联军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关中,并派兵守备了函谷关,于是破关而入。项羽部众共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其中,项羽本部有十几万,剩下都是诸侯的部队——其中有些心存观望,并没有真正归附,还有的甚至处于被解除了武装的状态。刘邦的军队10万,驻扎在霸上——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刘邦没有据守咸阳,这是鸿门宴那晚项羽不能贸然杀他的最大原因。

刘邦出发之后,一路智取力夺,兴仁者之兵,行诡谋之用,才打进关中。而且他入咸阳之时,对父老约法三章,对故吏安置妥善,不抢秦宫的女人,不杀降顺的将士,不贪府库的财宝,把一切都安置停当,才老老实实地退军霸上,等诸侯军队的到来。所以,说他“劳苦功高”是一点也不为过。他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是个愚蠢的小人,认为挑动项刘争战,自己能得到项羽的信任与赏赐,于是,到项羽那里告密,说刘邦图谋不轨。

于是,有鸿门宴的故事,事情经过课文已有了,不再赘述。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吗?不是。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羽感觉刘邦有敌意,再加上范增一顿故弄玄虚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刘邦。项羽当时的年龄很小,只有20多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岁数,战场上很厉害,政治上却还很稚嫩。

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其实很可笑,刘邦有什么罪好谢呢——刘大哥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同时,刘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若诸侯军队继续作壁上观,项刘火并窝里斗,双方都是十几万人,纵使项羽能胜,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即使杀掉刘邦,其部队也不可能轻易就会被自己兼并。

当时,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威势,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所以,项伯回营对项羽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真正打动项羽的并不是刘邦于秦宫室、宝库、美女无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所引发的他对大局的全盘考虑。“项王许诺”,其实,鸿门宴的前夜,项羽就基本放弃了第二天要修理刘邦的意图。所以,项羽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杀掉刘邦。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惟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构成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是他得以称“西楚霸王”的基础。

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做了若干非常错误的抉择,其中一项,就是没有除掉刘邦。其错误如下——烧杀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加上各国遗民都恨秦人,所以烧杀当然是为报仇雪耻。此外,项羽立意不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所以要进行战略破坏。但是,虽然项不能像刘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而选择了战略破坏,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将关东六国的乱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与秦人共处,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码无法形成合力。独占秦宝。项羽夺取了秦宫历年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一个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乱封诸侯。项羽主持分封,如同儿戏,各国旧王族被挤走,甚至没有了领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则是项羽的战友和亲信。这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能与他争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刘邦的危险性自不待言。称霸之后,项羽为刀俎,刘邦为鱼肉,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项羽先夺其兵权,并留刘邦于身边,挟其东归,然后或翻出旧案,或秘密处决,都易如反掌——就像刘邦后来杀韩信、彭越那样。而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这是对项最不利的选择,等于驱虎入山。同时,齐国在六国中与秦关系最好,灭国最晚,而且不战而降,破坏最轻。田荣、田横兄弟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占据齐国旧地,自然是项羽劲敌。后来,刘邦从关中杀进中原,正是在项羽同田氏激战于齐地时,趁虚而入的。

项羽枉称霸主,起码在杀人这一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为暴君。杀人容易,关键是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跟大家如何解释。历史上,那些成为“明君”的强人或者流氓,都是善于掌握杀人火候的大师。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相关参考

揭秘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揭秘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西楚霸王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霸王别姬,唱得山河为之动摇,世人不禁为霸王

为何说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比范增高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霸王别姬,唱得山河为之动摇,世人不禁为霸王项羽的凄凉结局而悲恸。很多人更是认为,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边的结局是他在鸿门宴上的心慈手软

为何说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比范增高明

...恸。很多人更是认为,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边的结局是他在鸿门宴上的心慈手软造成的。如若当初鸿门宴上,霸王采纳亚父范增的建议,于宴上取下刘邦首级,也许历史将会改写。其实不然,霸王项羽并非只是有勇无谋的莽夫。若...

为什么说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比范增高明

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

项羽不杀刘邦只是“妇人之仁”

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不想公然谋杀,另有借刀杀人之计

一、秦朝第一名将说起秦朝第一名将,了解历史的人肯定会说是章邯。这的确没错,当年张楚军将领周文手拥数十万大军,攻破函谷关,进至离咸阳不远的戏。秦朝廷一片惊慌,当时还是少府的章邯率领骊山囚徒大败周文,又追

项羽为何不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脑回路太清奇?

项羽为何不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脑回路太清奇?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但项羽连夜去刘邦军营走了一遭,回来跟项羽一番谈话,项羽便取消了击杀刘邦的计划,而是静待刘邦只身前来,刘邦

如果刘邦死于鸿门宴 项羽的命运真的会不同吗

李江涛教授新书《领导者的战略思维》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先破咸阳。项羽本来就很生气,后来又听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就更是怒不可遏,下令第二天就去攻打刘邦的军队。刘邦

从政治心理学角度解释项羽为何放走了刘邦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犹犹豫豫,未能决断,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史记》中记载,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

从政治心理学角度解释项羽为何放走了刘邦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犹犹豫豫,未能决断,最终放了刘邦一条生路。《史记》中记载,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