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孟津阅兵
Posted 孟津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孟津阅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孟津阅兵
周文王称王后9年,因年老染病而去世,在位50年。他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姬发大约在公元前1076年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尊称国师姜尚为师尚父,全面负责军事,任命亲弟周公姬旦负责政务,亲弟召公姬奭、毕公姬高为左右助手,继承父亲遗志,发展生产,仁爱百姓,政治清明,兵力扩充,将士们个个磨拳擦掌,只想早日推翻残暴不仁的商纣王。
周武王九年 (一说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新建了镐京,灭商的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便亲统大军向东进发。他用兵车载着文王神主牌,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之命进行征伐。出发前他昭告全体将士,然后大元帅姜尚下令道: “集合你们所有的兵马和船只,后到者斩!” 五万兵马水陆并进,沿渭水出潼关,沿黄河经函谷,长驱直入黄河重要渡口孟津 (在今河南孟津东北)。这时天下邦国的诸侯虽未相约,但不期而前来会聚的有800个。一月二十八日,武王、姜尚和八百诸侯及部落首领举行了大规模的盟会,威武雄壮地检阅了各路兵马。誓师大会上武王和姜尚历数商纣嗜酒好色、烧杀忠良、解剖孕妇、用灭族来惩罚犯人的种种罪行,激发大家同仇敌忾的情绪,并勉励诸侯们、将士们顺从天心民意,扫除邪恶,建立辉煌的功业。大家义愤填膺,齐声呼喊: “商纣王可以讨伐了!” 但武王和姜尚审时度势,认为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于是下令暂停伐纣,回师向西。
八百诸侯齐会孟津,举行盛大的阅兵誓师仪式,实际上是一次伐商前的总演习。历史上这次著名的 “孟津之誓”是一次大盟会,所以后人称孟津为盟津。
相关参考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3000年前,伯夷叔齐兄弟俩隐于首阳山,在即将饿死时作《采薇歌》,遂成绝唱。他们用生命对抗的,是周武王伐纣这件事儿。而兄弟俩当年「”叩马而谏”的地方,就在今孟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3000年前,伯夷叔齐兄弟俩隐于首阳山,在即将饿死时作《采薇歌》,遂成绝唱。他们用生命对抗的,是周武王伐纣这件事儿。而兄弟俩当年「”叩马而谏”的地方,就在今孟
阅兵是检阅武装力量的一种仪式,既可以展示国威、威胁敌人,又可以鼓舞军队和人民士气。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18世纪西方国家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阅兵仪式并作为国家典礼,多数国家在逢五逢
原标题:古代是怎么“阅兵”的?阅兵是检阅武装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它起源于何时何地?中国史书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
北邙,即邙山,古代王侯公卿所钟爱的埋骨地。唐代诗人王建的《北邙山》中曾写到"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沉佺期《邙山》中曾云"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生在苏杭,葬在
■武王牧野誓师。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
中国将于今年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这将是“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惯例之外举行的阅兵式,规模略小于国庆阅兵式。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
在明朝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也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大阅兵”。 说到这次阅兵,就不得不说说明王朝建立初期的“国际形势”。明朝是推翻元朝而立,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国”三个仍在。 洪武二年(1
文/快哉风1941年11月7日,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一场史上最大胆的阅兵式。图:1941年红场阅兵的绘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强大的德军正兵临城下,在阅兵之前,苏军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未尝一胜。德军从9
眼看就要迎来七十年大庆,全城到处都是节日气氛。举世瞩目的阅兵式也进入倒计时,人人心里都喜气洋洋的。我从本报图片库给您淘了点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庆阅兵。那些年,为了彰显国力,年年国庆都要举行盛大的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