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为何都出土于楚墓群中
篇首语:这个世界看你笑话的人永远比在乎你的人要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为何都出土于楚墓群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为何都出土于楚墓群中
说起勾践,可能有人会不知道,但是说起“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恐怕是妇孺皆知。而卧薪尝胆的主人翁,正是勾践。而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载,最终完美复出,征战四方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是脍炙人口。
那么,在1995年从湖北省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其宝剑的身世却让众人陷入了一个迷局。越王剑出土的时候,剑长55.6厘米,剑行挺拔,剑光逼人,而且剑身也满饰着黑色菱形暗纹,还镶嵌着绿松石和蓝色琉璃,剑柄处以丝缠绕,给人以庄重华贵之感觉。尤其是出土的宝剑上面,镌刻着“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字样,专家通过对剑身上字迹的解读和研究,证明了此剑正是越王勾践剑。
那么,为何堂堂越王勾践的宝剑,最终竟然会被埋藏在了楚国的古墓中?
而更让人费解的是,吴王夫差矛竟然也是从楚墓群内发掘出来的。当时在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中,吴王夫差矛重面于世人,夫差矛长29.5厘米,制作精良,矛身也刻饰着菱形花纹,下部同样镌刻着“吴王夫差,自作自甬”的字样。其样式与制作手法,与越王勾践剑不相上下。
两把敌国的武器,千年之后,竟然都是从距离自己国家千里之外的敌国古墓中被挖掘出来,对此人们猜测纷纷,质疑不断。
吴国是被越国打败,而越国却是被楚国所灭,因此有人认为这两把绝世武器应该是战争中的战利品,被收缴到了楚国人的手中,最后随着楚国的贵族一起,被当做了陪葬品埋藏于楚墓之中。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越王剑是越女嫁到楚国是的嫁妆。因为根据楚墓群内出土的大量竹简得知,该墓群是年代应该是楚怀王前期,当时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楚昭王的宠姬,因此勾践剑极有可能是被赠送给楚国的。
不过到底是赠送的还是战利品,越王勾践剑以及吴王夫差矛,历经了千年之后,却依然锋利无比、寒气逼人,却也另世人对当时的铸造技术刮目相看。
春秋战国 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千古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制作工艺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发生锈蚀的途径一般说来有这样几条: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发生锈蚀,生成铜盐;在潮湿的条件下与贵重金属(如金、银等)接触,产生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有硫的物质接触,生成铜的硫化物等。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所处的外部环境:该剑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位于墓主人的左侧,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学界称之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经过夯实的填土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钢铁都不会生锈的。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号楚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三。
此外,还有三点证据可以证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第一,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还不足4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第二,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青铜剑,这三件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相对说来它们所处环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践剑,但是它们的锈蚀程度也较轻微,(全榜网 www.lishixinzhi.com)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例如,出土于该墓头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头部所对的椁室)、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素面无花纹,出土时“刃薄而锋利,保持着耀目的光泽”(考古发掘报告语);出土于该墓边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身旁所对的椁室)、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近,“整个剑身的两侧均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非常优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锋利,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考古发掘报告语)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内、被称为“铜斧之王”的大铜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代开采铜矿石的矿井内,表面布满了与刃部垂直的划痕,是一件古代劳动人民实用的采矿工具。由于出土于古代矿井淤泥中,出土时表面仍然泛有青铜的光泽,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第三,与越王勾践剑时代相近、制造工艺也相近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楚墓,由于该墓的保存情况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经腐烂,夫差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全部腐烂,其青铜表面也都布满了绿色的锈层。后德俊研究员说,他曾亲手保护处理过这件珍贵文物,其锈蚀情况与同时期的其它出土青铜器基本相同。以上所述均已说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勾践剑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0。9%——5。9%,在剑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们是否在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采用过硫化处理的工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格,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既如此,还有必要进行硫化处理吗?
相关参考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名字,想必稍微懂些历史的人都有印象,而历经千年之后,我们考古发现了越王勾践剑,也发现了吴王夫差矛,似乎冥冥中,两国之争,还在继续.吴王夫差矛出土比越王勾践剑晚了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
春秋战国 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 吴王夫差剑2500后仍寒光逼人 如何铸造
在吴越青铜剑中,最为人们瞩目的,便是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这两把剑代表了吴越地区青铜剑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称国宝。今天我们主要来看看吴王夫差剑究竟如何铸造?为什么2500年后仍寒光逼人。吴王夫差剑,通
“吴王夫差剑”PK“越王勾践剑”哪把更“结棍”?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刚刚结
这柄剑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为精美完整的一件。夫差是吴国末代君主,公元前495—473年在位。据了解,此剑使用了分铸技术,分铸是中国青铜铸造技术中的高级工艺,一般将比较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件先
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剑”。此剑深藏在地下已2000余年,但出土时仍锋利无比,真是一个奇迹。科学家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
提到中国的古剑,人们第一反应,自然是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经郭沫若辨读,属于以卧薪尝胆名留史册的越王勾践。其千年不锈,华美装饰,似乎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地方。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