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面具的发展起源介绍 藏族风俗
Posted 藏族
篇首语:心静可以生慧,行善方能得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藏面具的发展起源介绍 藏族风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藏面具的发展起源介绍 藏族风俗
西藏面具艺术探源
人类原始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富集的西藏,作为原始初民思维和民族文化意蕴秀载体的面具也十分发达,不仅品种类别繁多,样式风格独特,而且它的发展历史也特别源远流长。
远古起源和产生时期
据西藏早期史籍《五部遗教》记载,在聂赤赞普之前,“时蕃人无君,用山岩构筑城堡,将衣食物品装藏其中。兵少而无力御敌时,粮少而不由自己时,吐蕃雪域之中心,迎来布杰以前之六统领。首先由黑夜叉统领,地域取名魔地喀拉果古,咒术的威力从此生;此后由魔鬼和罗刹女统领,地域取名神罗叉之域,食肉赤脸从此生”这大致是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
地下发掘的遗存表明,西藏至少在五千年以前,以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三江谷地为中心,已产生堪称发达的新石器远古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就产生了第一个王聂赤赞普。从聂赤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王共有二十七代,为西藏神话传说时期。在这个时期已产生口头神话、历史传说的仲、猜谜巫卜的德乌和原始宗教苯波信仰三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西藏本土藏族先民们自己独创的远古苯教文化。罗马尼亚学者泰纳谢说过:“原始人的神话包括了他们全部的文化。
稍晚,从中分离出宗教(已经教义化了的)、分科科学、诗学、音乐和造型艺术。”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苯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动物面具。“图腾崇拜是旧石器时代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形成之初的产物,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了。”德国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权威施密特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一书中说:“在母系文化中,对于死者,除用食品作贡献外还用血献祭祀,这些条献,大概原来就是用于部族的‘最初的母’,‘月中老妪’与‘地母’的在下列的母系民族中,都有这种风俗: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西藏,及由西藏向北传入中央亚细亚的畜牧民族。”四川平武的白马藏族祭祖时,“白熊部落要戴着熊猫的连皮头骨,披上熊猫皮;黑熊部落则戴黑熊头和披黑熊皮,各自跳起模仿熊猫或熊生活习俗的舞蹈这类被顶在舞蹈者头上的动物头骨,就是最早的面具”。据《西藏王统记》,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祛王,解闷娱乐,金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
这说明早在7世纪以前,就产生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据藏文典籍记载,实际上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
8世纪发展高峰时期
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藏族民间歌舞、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在历史上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各种拟兽歌舞包括戴人物面具模仿生活进行表演的艺术比较发达。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进行阿卓(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其中阿卓鼓舞就有领舞师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表演的。在桑耶寺康松桑岗林神殿的一幅反映该寺落成庆典的壁画中,就有多处这种阿卓鼓舞队和白面具戏开场仪式表演的场面,鼓舞队领舞师和白面具戏七个阿若娃,戴的都是粗扩、质朴、原色的山羊皮面具。
同时期,也开始了药泥神像的塑造。《巴协》载:“轨范师问:“寺内诸佛菩萨形制取印式蕃式?’法王答道:‘当务取大蕃式。’轨范师道:‘若尔,请先召集大蕃民众,然后依样作蕃式可也。’于是召集蕃民大众。依美貌者巴库·顿彩造慈悲观音菩萨像,依玛·萨贡造护法不息马头金刚像,以美女党若·萨·拉布门造右侧温良度母像,以党若·萨·奴琼造左侧持光天母像。”这说明西藏在一开始进行传自印度的佛像塑造时,就结合了西藏本土传统的美术方法,并完全按当时吐蕃各种人物形象来创制。
据《莲花生传》载,西藏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戴面具而舞的形式,早在初期桑耶寺羌姆中就被采用了,“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完经后……排列成行,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开光”。另据高历霆研究,“莲花生在塑造羌姆中愤怒相护法神的面具造型时,是受了印度佛教密宗的影响,但他把这种戴假面具而舞的形式运用到芜姆中来,很大程度上却是受了西藏苯教的影响”,在将苯教的某些神鬼吸收到芜姆中的同时,亦将当地苯教戴面具而舞的形式和这种面具舞蹈中的某些动物吸收运用到了羌姆之中”。
11世纪随着密宗的各种吉祥滩仪,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正式形成和急剧发展,后弘期各种不同教派宗旨,开始塑制了更为完整、丰富的各种愤怒的和慈善的神像面具。据《萨迦世系史》,昆·官却杰布正当“希求新译密法之时.卓拢地方召开大法会,故前往观之。他看了各种表演,其中看到许多咒师头戴二十八种自在母之面具,各自手中拿一道具,有一长辫天女边击鼓边跳舞,场面及声势之大使整个大街被阻塞”。他回家后告诉其兄长,兄长慨叹道:“啊,密咒以呓语外传者始矣!”
这就可以说明,西藏的寺院滩羌姆这种面具舞蹈,早期是被严格封闭在寺院内部表演,最晚在11世纪才开始向俗人群众开放表演,也就是说逐渐传人民间了,以至到后来,俗人群众也可以表演羌姆这种面具舞蹈,称之为米那羌姆,即俗人跳神。这对羌姆这种宗教艺术包括面具的变化和发展,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推动力。一直到十四五世纪汤东杰布时代,汤东杰布为募捐营造铁索桥的资金需要而组织演出,以古老、简陋的白面具戏为基础,吸收了民间歌舞、原始祭祀艺术、图腾舞蹈,包括宗教舞蹈羌姆等及其面具艺术的因素,形成了后期新派的丰富、完整、精致的蓝面具戏,其面具艺术也发展得更为丰富多彩。
相关参考
在旧西藏,拉萨聚居了众多的贵族,他们的婚姻带有浓重的门第观念,因此,婚俗显得格外繁褥。从择偶、求婚、定婚到举行婚礼以及婚礼后的规矩,各种礼仪、禁忌颇多,这为传统婚俗留下了典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
西藏作为藏教圣地,每年都有无数的圣徒前来朝圣,由此就衍生了另一个著名的习俗:磕长头。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风尘仆仆,从遥远的故乡开始,一步步来到了圣城拉萨,那里能找到这样的虔诚……磕头磕头也是西藏常见的
“插青”是西藏珞巴民族独有的习俗。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个地方插上青树枝作为特殊的标志,以告诉外人某种信息。插青用的不一定完全是青树枝,也可能是竹子、草之类的东西,总之,有青枝绿叶即可。在珞巴族聚居的墨脱
藏族的风俗传统: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以马背为天
藏族的风俗传统: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以马背为天
藏族的起源与历史由来现在只要谈起少数民族,很多人都知道藏族也都可以说是很了解藏族的一些生活习惯之类的。那么藏族这个在中国生活了这么久的一个民族,你知道它的来历吗?藏族,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
天铁,又名天降石、雷铁、霹雳铁、陨铁,藏语称“托甲”。西藏苯教、佛教认为,天铁具有神奇的力量。藏族同胞常常将天铁佩戴在身上,作为护身符使用。神秘的起源早在吐蕃帝国崛起的小邦时代,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天
藏族的民族经济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
在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中藏族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排序中居第九位,约有人口5416021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冶区以及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临近省市。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藏”是汉语称谓,本民族自
连接神与人的经幡除了玛尼石,西藏还有随处可见的挂在山顶山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地方的五彩经幡。之所以被称作经幡,是因为这些幡上面都印有佛经,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