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 安史集团内讧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奋斗者在汗水汇集的江河里,将事业之舟驶到了理想的彼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百科 安史集团内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百科 安史集团内讧

安史叛军攻城掠地,虽然势盛一时,但他们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内部也矛盾重重。叛乱头子安禄山坐镇洛阳,肆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自己即帝位,而大将史思明拥重兵屯驻范阳,不听调遣。九月、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被迫退到邺城,史思明暂时投降唐朝。唐军与叛军在河南境内展开反复争夺,互有胜负。758年正月,史思明又起兵反唐,洛阳再度失陷。然而,安史集团内部仍然不断争权夺利,相互倾轧。

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 (今河北大名东北) 自称大圣燕王。三月,史思明见九节度使兵败相州,便收兵还屯邺城南面,诱杀安庆绪,兼并其兵马,占据其地盘。史思明留儿子史朝义守相州,自己引兵回范阳,于四月自称大燕皇帝,立其子朝义为怀王,改范阳为燕京。761年二月,史思明在邙山大败唐将李光弼,又乘势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

洛阳一带各节度使都是安禄山的旧部将,与史思明是一辈人,根本不听史朝义召集。762年冬十月,代宗调集各路兵马,会师讨伐史朝义,收复了洛阳,叛军将领见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史朝义逃奔河北,在唐军的追击下,穷途末路,只得自杀。延续八年的 “安史之乱” 至此才告结束。

相关参考

高欢凭借3万军队击溃尔朱家族 北魏两大集团内讧

从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怀荒镇民杀镇将于景起义开始(见上篇),到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止,十年之间,战乱几乎遍于北方各地,其间建号称王称帝者,可稽的在十人以上。他们造成的结局是高欢掌握了魏朝

安史之乱的中,安禄山集团的二号人物,史思明是什么样的人?

安史之乱的中,安禄山集团的二号人物,史思明是什么样的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安史之乱是唐朝玄宗时期有名的重大兵变事件,这场兵变的发生,直接将唐朝从兴盛转到了衰亡,兵变平息之后,唐朝的经

集团内部分化,改革步伐太快

唐顺宗李诵(剧照)唐王朝「”「”安史之乱”后即位的唐德宗,本非庸君,他登上帝位就采纳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正式废除租庸调制,对安史之乱后的赋税调整打上了休止符,增强了唐朝的经济实力。但他性情急躁,猜忌

五代更替与北宋建国过程中职业军人集团的影响

唐广德元年(763),曾经是『安史之乱』急先锋之一的安禄山史思明旧将田承嗣向唐朝中央政府投降,当时朝廷出于安抚大局的考虑,对安史旧将一律既往不咎,不仅如此,为了笼络田承嗣,还任命他为魏博节度使。从此开

历史军事 安史之乱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安史之乱究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李隆基为什么没能力挽狂澜?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早年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后集团,此后李隆基父亲李旦禅位于他,也就此拉开了他的称帝之

中国军事人物 陈玉成

   力挽太平天国危局的陈玉成   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和石达开出走后,支撑太平天国这一座将倾的大厦的是两名年轻的将领,一个是李秀成,一个

农民政权的阴谋内讧

太平天国从兴起到衰落,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它的失败,源于一场充满阴谋的尖锐的内讧。说到底,农民政权本不具备根本上区别于封建政权的「”质”,封建政治模式的一切弊病,都渗透在农民政权的政治生活中。

历史秘闻 日军内讧让人瞠目

作者:魏士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二战中的日军给很多人一种感觉,似乎其内部非常团结一心,其实世界上很难找到像日军那样严重内讧的军队了。日军的陆海军无数次因为传统、制度上的原因严重对立,相互拆台掣肘,毫

北齐王室为何内讧频发

北齐末年,开国雄主高欢的孙子、广宁王高孝珩曾悲叹说:「”自神武皇帝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者,命也。”高珩的话反映出北齐皇族一个惊人的事实,高氏皇族人物命运悲惨之极,高欢的二代、三代子孙,普遍寿命

北齐王室为何内讧频发

北齐末年,开国雄主高欢的孙子、广宁王高孝珩曾悲叹说:「”自神武皇帝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者,命也。”高珩的话反映出北齐皇族一个惊人的事实,高氏皇族人物命运悲惨之极,高欢的二代、三代子孙,普遍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