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始终坚持北伐

Posted 汉室

篇首语: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为什么始终坚持北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诸葛亮为什么始终坚持北伐

2、探索蜀国智谋诸葛亮为什么倾尽国力坚持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始终坚持北伐

的后半生几乎和“北伐”紧密相连,就连生命的终结也是在北伐的路途上。人们对此的普遍认识是因为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誓要“匡复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

首先,蜀汉已经没有能力恢复中原了。按照诸葛亮先前的对策,要恢复汉室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刘备集团必须占据荆州、益州和汉中等地。第二是要整顿好内政,稳固自己的地盘,同时结交好孙权。第三则是“待天下有变”,然后出击,则汉室可兴。但诸葛亮接手时,蜀汉是什么情况呢?

孙权已经偷袭了荆州,蜀汉手中只剩下了益州和汉中两地,战略空间大大缩小。而在这不久前的猇亭之战,蜀汉精锐之师尽丧,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收回荆州,战略空间被迫局限在益州、汉中两地,虽然诸葛亮后来又和孙吴言归于好,但此时的形势已经完全不符合当初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北伐的条件是不成熟的。

其次,蜀汉内忧严重。由于刘备集团原本不属于传统的益州集团,而是通过武力强行夺取了刘璋的权力,所以刘备集团在益州的根基不是很稳定。再加上,猇亭一战,蜀汉精锐土崩瓦解,益州人心不稳,这对蜀汉而言是致命的弱势。

最后,天下大势已定。此时的魏、蜀、吴三方谁也无法立刻吞灭谁,休养生息成了当时的主流,如果强行发动大规模战争,无疑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这么多理由都在提醒着诸葛亮,“匡复中原,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了,但他依然毕其一生进行北伐,理由也不仅仅是他对刘备的忠诚,而是被上述现实所逼。正是因为蜀汉有这么多的困局,诸葛亮才更需要通过北 伐来稳固政权。

首先,蜀汉内忧严重,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不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一个敌人, 然后一起去攻打它。诸葛亮将魏国定位为篡汉的国贼,这就为北伐奠定了正义的基础,同时也能达到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的目的。

其次,蜀汉实力最为弱小,休养生息对它而言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魏、吴也在休养生息,长 久下去,蜀汉和魏、昊,特别是和魏国的差距会更大,因为当时的经济重心在中原,到时候,蜀汉就 更不可能是魏国的对手了。所以,与其坐等魏国强 大,不如现在就主动讨伐它,以战养战。

实践证明,诸葛亮不断北伐也确实给蜀汉带来了好处,那就是可以抢夺人口和土地。据记载,在 第一次北伐失败之时,诸葛亮迁移了所占领的魏国 领土上所有人口到汉中。这意思很明白,土地我虽 然占不到了,人口却不给你留下。而且在第三次北伐时,蜀汉就已经占据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两郡。 这一切无疑壮大了蜀汉的力量。

但这些战果对整个北伐来说收效甚微,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诸葛亮用兵稳扎稳打,不肯出奇兵。魏延曾向诸葛亮进言,自己分兵从子午谷袭击长安,然后一举拿下关中,结果被诸葛亮拒绝。其 实,诸葛亮并非不知这是一个好办法,他不肯冒这个风险,是因为他赔不起手中仅有的资源,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北伐胜利无望。

诸葛亮选择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不断地 进行北伐,目的就是为了延续蜀汉的生命。然而, 诸葛亮逝世之后,北伐的号角也渐渐消逝,蜀汉和魏国还是难逃此消彼长的实力变迁,蜀汉最终灭亡在魏国的手中。

探索蜀国智谋诸葛亮为什么倾尽国力坚持北伐?

正面观点就是以《三国志》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诸葛亮屡次北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往大了说他要统一中国,往小了说他要实施割据,震动全国。又因为他怕自己死后,没人有能力对抗北方,因此才在有生之年,屡次北伐。

这个种观点一言以蔽之: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后人的负责。

陈寿的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杜甫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无疑就是这种思想。

反面观点则是认为诸葛亮北伐目的不纯,这一派是非主流,但却越来越有市场。

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屡次北伐,宁愿累死也不停止,因为诸葛亮不想放权。

其实,这派观点绝非近代才有,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蜀汉官员李邈就曾说:“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换言之,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坚持北伐,并不是因为情操多么高尚,而是因为他想用战争保住自己的权力。

我们看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几分道理,诸葛亮的真实想法我们已经无从得知,那么这两派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呢?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正确的成分更大,但也不全对。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将自己北伐的目的表述的很清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诸葛亮家族世代在汉朝为官,是汉朝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他本人是铁杆的拥汉派,可以说他之所以不选择曹操而选择刘备,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启用魏国降将姜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姜维“心存汉室。”

所以说,诸葛亮坚持北伐确实是一种对信仰的忠诚,对自己理想的坚持,这一点无可非议。

但是,从现代人的观点的分析,笔者并不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正确的对待理想和信仰的方式。

史书称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就是说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胸怀大志。

诸葛亮和姜维一样,都是不甘寂寞,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做出一番事业的人物。

他们这种精神和志向固然是可贵的,但是,我们现代人可以说,这种精神和志向用在只与自己有关的事业上尚可,而用在关乎亿万百姓生命幸福的军国大事上,则是百姓的悲剧。

天地不仁,古代百姓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军阀混战,谁来了就跟着谁,无从选择。

当国家民族遭受侵略,受到外敌威胁,那么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但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了让自己名留青史,为了让自己封官晋爵而发动战争,让无数苍生卷入战火,我们还能说他的是对的吗?

当然,我们用现代人的观念衡量古人,未免有些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了。

其实,古往今来,百姓对自己的命运多无法掌握,看看伊拉克、叙利亚等地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岂不是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时光吗?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

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

诸葛亮与姜维都坚持北伐且忠于蜀汉,为何后者得到的评价却低得多

因为罗贯中的喜爱,在演义中被赋予正统使命的蜀汉政权,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中充满了悲壮色彩,而创就这种悲壮的,是蜀汉一前一后两大权臣——丞相诸葛孔明与大将军姜伯约。说是「”悲壮”,那是我们心怀同情,如

宋武帝刘裕如果坚持北伐,他能灭掉北魏、统一天下吗

原标题:宋武帝刘裕如果坚持北伐,他能灭掉北魏、统一天下吗南宋词豪辛弃疾有一首压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有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时的盛况。不过,刘

历史上东晋八次北伐,为什么始终未能光复北方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析一下东晋未能北伐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一,位高权重的大将,借北伐实现自己的野心。桓温心术不正,他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声望并获取政治资本,来帮助他实现篡位的野心。桓温的行为,自然受到

104 五丈原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

诸葛亮是怎样死的

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_闲话三国

>  始终把看作敌人,至少也是异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一个老百姓,存偏见,顶多自己吃亏,但一个领导,以成见看人,形而上,唯心论,不但害人,还要害己的。>>  孔明之所以先南征而后北伐,是想在荡平后院

太平天国北伐主帅是谁,结局如何

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于清朝后期的一场农民起义,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从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到天国覆灭,这场农民起义坚持了十四年,波及十八个省,在我国历史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篇

诸葛亮北伐与街亭之战 诸葛亮是怎么北伐的

蜀汉章武二年(魏黄初三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刘备死,诸葛亮以丞相秉政。为了完成兴汉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致力北伐十数年。而街亭之战是诸葛亮首出祁山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三国时期的街亭,具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