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悲痛不已的婚姻生活

Posted 李清照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读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悲痛不已的婚姻生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解读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悲痛不已的婚姻生活

2、历史人物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平

解读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悲痛不已的婚姻生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当人们读到她的诗句时,心中无不涌起一种仰慕钦佩之情。然而,这位令人羡慕的才女背后却有着一段让其悲痛不已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的生命中一共经历了两次婚姻。

李清照的第一次婚姻众所周知,是与才子赵明诚的婚姻。

1101年,年仅18岁的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在汴京成婚。当时李清照之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任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二人结为夫妇后,由于相同的文化素养和对于金石书画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每每沉浸在最甜蜜的幸福之中。

赵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每有新奇发现,便高兴无比。新婚后的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其后,虽然由于朝廷党争,父辈成为政敌,李清照的婚姻也受到牵连,夫妻二人被迫有过近两年的短暂分离,但双方感情依然相悦,矢志不渝。一直到1029年,丈夫赵明诚因病去逝,夫妻二人长达28年的婚姻生活才告结束。这28年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李清照前半生幸福生活的写照。李清照与赵明诚,才子与才女,两人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丈夫赵明诚的去逝,给了李清照最为沉重的打击。期间,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更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此时的李清照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心灵的依靠,让自己的身心安定下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人走近了她的视线。他就是时任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刚开始接触时,张汝舟对李照顾有加、温柔体贴,再加上媒妁的花言巧语,李清照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这门婚事。于是,李清照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然而,张汝舟本就是个势利小人,早就觊觎李的珍贵收藏,企图人物俱占,结婚后,他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当他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肆意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经历了这段不幸的婚姻后,李清照心灰意冷,她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寻觅到理想的爱情,剩下的就只有对赵明诚的无尽思念了。

一代才女李清照却有着如此两段霄壤之别的婚姻,真是让人感慨万端。

历史人物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平

   (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 」之称。早期生活优裕, 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 集校注》。>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升《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 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相关参考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不幸婚姻 解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当人们读到她的诗句时,心中无不涌起一种仰慕钦佩之情。然而,这位令人羡慕的才女背后却有着一段让其悲痛不已的婚

历史人物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生平

  (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之称。早期生活优裕,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李清照两位丈夫是谁?李清照两段婚姻结局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留下许多千古传唱的词作,被后人赞为“千古第一女词人”。  才女也是女人,到了年纪也会嫁人生子。李清照18岁的时候,嫁给第一任丈夫赵明

千古第一才女的坎坷一生 百家讲坛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然而这位才女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

千古第一才女的坎坷一生 百家讲坛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然而这位才女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

历史人物 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简介知多少?我们一起来看

历史人物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身世

  家世:(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之称。>  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

历史人物 李清照生平 揭秘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坎坷一生

  生平:(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之称。然而这位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  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

历史人物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简介

宋朝人物中文名:李清照别名:易安居士国籍:宋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出生日期:1084年3月13日逝世日期:1155年5月12日职业:诗人、词人主要成就:诗词创作、诗词理论(历史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