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着急逃离 煮酒论英雄和董承相约灭曹后

Posted 刘备 英雄 董承

篇首语: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备为何着急逃离 煮酒论英雄和董承相约灭曹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备为何着急逃离 煮酒论英雄和董承相约灭曹后

2、曹操是为了试探刘备吗? 曹操为何煮酒论英雄

刘备为何着急逃离 煮酒论英雄和董承相约灭曹后

关东中南部的刘备已降,袁术已败,吕布已死,曹操独大。因刘备有大功,曹操奏皇帝把吕布的左将军封给了刘备,关羽也做到了中郎将的位置。

皇帝亲自接见了刘备,还认他做叔叔。刘备混成了京官。一日,曹操单独请刘备一个人去喝酒,曹操说,当今天下,只有我们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这句话把刘备吓个半死。这就是著名的“煮酒论英雄”。

结果,导致刘备逃离了京城。

书上不是说,刘备当时谎称怕雷,已经骗过曹操了吗?“操遂不疑玄德”。既然已经骗过了,为什么又要匆忙逃亡呢?(《演义》为第三日出逃。)这一跑,曹操所有的谋士都看出来了:“可知其心变矣”!

1. 刘备不跑,曹操不会发现刘备有什么问题。

2. 刘备逃跑,曹操就一定会怀疑刘备有问题。

刘备这样做,就叫“不打自招”,可见,这个选择并不好。

既然已经骗过了曹操,那就没有必要自暴企图,完全可以继续伪装下去。但是,他还是跑了。这就说明刘备的逃跑和“煮酒论英雄”的关系不大。宁愿让曹操怀疑也要逃跑,就只能说明刘备遇到了比“让曹操怀疑”更严重的麻烦!

分析其中的原因,刘备当时有三怕:

(一)怕皇帝:

当时,皇帝又在密谋一出暗杀大臣案,目标就是曹操。这一次参与的人比上次谋杀董卓的还要多,约了上十人。

皇帝咬破手指,血书一封:“操贼弄权,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之至戚,当纠合忠义之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这是真正的密诏。

皇帝论辈分认刘备为叔叔,都姓刘嘛,于是刘备就被称为刘皇叔了。其实刘备与皇帝没有什么关系的,只是皇帝需要刘备这个人。刘备既然成了皇帝的亲戚,就必须得尽这个责任,帮皇帝锄奸!推都推不掉的,所以非常的为难:

1. 曹操的确对刘备恩重如山,

2. 刘备的确斗不过曹操。

但是,你不答应是不行的!这次谋杀曹操是以皇帝的家族势力为主要人员,皇帝认你这个叔叔可不是白认的,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二)怕事不成:

皇帝要他们谋杀曹操,刘备没有选择,他已经在密诏上签了字。事不成,或败露,必然立受其害,这是有确凿证据的,赖都赖不脱的。所以,这一时期,刘备惶惶不可终日。

此时,无论刘备参与还是不参与,都是逃不了干系的,无论他伪装的多么巧妙,他都不能保证其他人不出问题,只要其中有一个人出了问题,大家都得一起完蛋!因为密诏上签了有名字。

(三)怕曹操:

即使没有上述事件,刘备还是怕曹操除掉自己。因为:曹操提拔刘备,是当时为了对付袁术、吕布,现在,袁术、吕布已经被打败了,那么:

1. 曹操有可能收拾刘备。

2. 曹操也有可能放过刘备。

这一点不是绝对的,如果刘备铁了心跟着曹操干,曹操只会继续提拔他。所以,曹操没有杀刘备的必然性,只是存在这种可能性。

前两怕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因素,而第三怕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所以,来自于前两怕的压力最大。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盘算:

1. 与皇帝合作,刘备的死亡率大概有98%,

2. 与曹操合作,刘备的死亡率大概有50%,

因此,刘备无论选择“必死”还是“可能死”,都不好,那么,被迫选择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哪怕是让曹操怀疑,还是要相对安全些。

所以,刘备出逃,怕曹操的因素小一些,怕皇帝,怕完成不了皇帝任务的因素才是真正的直接原因。刘备在“尽忠”与“保命”之间,当然要先选“保命”。

书上说刘备是怕曹操才跑的。不是的。如果不这样说,那刘备就是大大的不忠了。因为要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忠臣,才不得不那样写。

谋杀曹操之所以失败,国舅董承说:“今之谋望不成者,乃刘备、马腾各自去了”。所有在密诏上签字画押誓杀曹操的这一群人中,还只有刘备最接近曹操。可是,刘备却第一个带头逃跑了,有责任的。马腾见他跑了,也就只好回去了。

假如刘备不跑,也和当年吕布杀董卓一样,奉诏宰了曹操,能不能成功呢?不知道,总之,机会还是有的,尽管很少。

赌一下试试,历史或许会发生改变,刘备不愿冒这个风险,也很正常,不能怪他。但若硬要说他是个英雄,不够,他还没得那个量。

曹操是为了试探刘备吗? 曹操为何煮酒论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曹操不管做什么都是深含意义的,甚至随便的一句话都有含义,比如杨修就是因鸡肋而死的。那么《三国演义》里面煮酒论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什么呢?曹操煮酒论英雄也叫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出自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这则故事发生在白门楼杀吕布之后,刘备因说自己是是中山靖王之后,所以我们称他为刘皇叔,谋臣曾劝曹操杀了刘备,刘备仁义天下皆知,而且身边的关羽是曹操一直想要的人才,所以曹操犹豫了,这才有这出考验的戏码。

曹操在关羽、张飞不再的时候,将在菜地浇水的刘备带到了曹操府中。曹操说你在家里做大事啊,刘备面露涂色,曹操拉着刘备的受走到了后园,只听曹操道园艺之事不容易啊。刘备才放下心来,原来曹操并不知道董承的密谋。曹操看着书上的青梅,想到了征讨张绣的时候,将士们望梅止渴,就邀请刘备去亭子里喝酒。亭子里已经摆好了青梅和一樽煮酒。

二人对席而坐,曹操与刘备喝了一会酒后,站起来站在亭子上,曹操问刘备他知道龙的变化吗?接着道纵横四海的人就像龙一样,是世界上的英雄,必能成大事。问刘备是否知道当世的英雄,刘备说知识浅薄怎么会知道呢?

曹操后来说就是刘备和自己啊,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到了地上。也恰好此事骤雨顷刻而下,筷子掉下的时候雷声大作,刘备从容的说被打雷吓到了。曹操笑问大丈夫怎么会怕打雷呢?刘备说圣人听到打雷也会变脸色,更何况他只是刘备,将自己的情绪悄悄掩饰。曹操煮酒论英雄是在试探刘备,所以看完这个小说的人都说刘备从虎穴栖身,是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历史的长河已经走过来三国时期,甚至把许多东西都带走了,比如铜雀台,现在赤壁战场也没有了以往的模样,但是曹操、刘备等三国中的英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刘备在曹操面前韬光养晦,曹操其实内心并不相信刘备,所以才会试探刘备的野心,但是刘备毕竟此时是投靠曹操的,所以没有露出任何破绽的时候,曹操也不会杀他。刘备又是一个比较谦虚的人,幸好他没有和曹操高谈阔论,因此没有暴露自己的雄心壮志,刘备这个人一无所有,在初期只能寄人篱下,而且反复的投靠别人,但是他总能收到别人的尊重

其实在正史上确实在刘备投靠曹操的时候他是被曹操试探过,罗贯中写的这个情节也和史书上相差不多,但是还有许多虚构的部分,毕竟要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曹操和刘备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曹魏的建立者,一个是蜀汉的建立者,在历史上人们大多喜欢拿曹魏和蜀汉的人物来写,其实《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曹魏与蜀汉就是主要描写对象,和他们同时期的东吴中的三国人物反而相比会逊色一点。

相关参考

曹操是为了试探刘备吗? 曹操为何煮酒论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是以奸雄的形象出现,曹操不管做什么都是深含意义的,甚至随便的一句话都有含义,比如杨修就是因鸡肋而死的。那么《三国演义》里面煮酒论英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是

青梅煮酒论英雄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青梅煮酒论英雄。  公元196年,刘备投奔了曹操。刘备知道曹操想除掉自己,为了保存自己,他几乎不参与政事,整日在自己的园子里种花种菜。  一次,曹操派人去看看

曹操为什么在“煮酒论英雄”时就说刘备是英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刘备虽然是出身于市井之间,但他却不服命运的安排,一直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适逢汉朝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刘备抓住此次机会投身于官府,在剿灭黄

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其实漏掉了一个,只因37岁就英年早逝

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其实漏掉了一个,只因37岁就英年早逝「”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有志平天下者纷纷起兵。于是群雄纷争,军阀割据。曹操

曹操说刘备是英雄的用意是什么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的行为,他究竟是为什么在害怕,上回已经说明。那么,曹操的行为呢?他为什么要找刘备煮酒论英雄呢?一般都理解为:曹操是在试探刘备是否是英雄,是否忠于自己。但是,这种说法从博弈论的

曹操为何说刘备是英雄

三国中“煮酒论英雄”这一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曹操让刘备说谁是天下英雄,而刘备说了一大推人物,曹操一个都看不上。最后曹操指着自己和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很多人看了这段话觉得曹操说的话未必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臧洪篇(上)

汉末群雄系列之臧洪(上)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汉末三国时期之所以成为后人最热衷谈论的历史时期,《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历史小说起到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虽然其中许多情节与历史有很大差异,某些情节甚至不合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周瑜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周瑜(下)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建安五年(200),孙权继位后周瑜留在吴郡辅佐。鉴于周瑜与孙策交情深厚,于是母亲吴夫人命孙权以兄长之礼来尊敬周瑜。当时孙权不仅年纪小,官职也不高,仅仅是

刘备真是一心想匡扶汉室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和曹操刘备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流传千古。其中桃园三结义在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并且历史上真实的刘关张三人是“恩若兄弟”的亲密关系,而非结拜兄弟。而小说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

在古代,人们煮酒论英雄,难道古人真的是千杯不醉吗

众人皆知,诗仙李太白嗜酒如命,为此还得了一个别称叫作「”酒仙”。古往今来,酒似乎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而像李太白一般爱好酒的人也比比皆是。看古装剧,总能听到「”千杯不醉”这样的话,难道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