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虎符是什么?历史上虎符有什么作用
Posted 虎符
篇首语: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最早的虎符是什么?历史上虎符有什么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中国最早的虎符是什么?历史上虎符有什么作用
符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秦杜虎符便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调兵凭证,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边留存于朝廷,左半交地方官吏或统兵将帅保管,使用时两半相合,即为“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秦杜虎符为铜质,器物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符作虎走形,虎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凹槽,颈有一穿孔。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
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这说的是杜虎符的来历和用途,用威猛的虎来鼓舞战士的斗志,可见古人的兵法远不仅仅只在书上。该器1973年于西安郊区发现,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虎符多重要
中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当皇帝要调兵时,只有在统领兵马的将领确认过虎符后,才能调动军队。历史上就有人利用窃取兵符的方式,成功调度大军。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皇帝发给领兵的大将,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将帅,只有在两边合起来时,才能调度大军,而每支军队都有自己相应的兵符。为了避免被仿造,虎符的剖面有齿相嵌合,背上大多有铭文,两边内容相同,类似现代的防伪机制。
古人认为老虎为百兽之王,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象征勇猛的军队形象,因此把兵符铸成老虎的形态,但在秦代野有鹰符和龙符等等。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甚至被改成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等等。随后的朝代也逐渐改成令牌,像是南宋名将岳飞就被发12道金牌,也是跟兵符一样的作用。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大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魏王派遣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因为畏惧秦国的强大,转而命令驻军观望。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为了救援赵国,与魏王宠姬串通,让她去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夺取晋鄙的十万大军,进击打退秦兵,成功救了赵国。
相关参考
最早的虎符秦虎符,陕西西安出土,为战国时秦国将领所执之物。秦虎符上面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的字样。虎符为古代军事活动信物,国君执右将领持左,左右虎符合并验证方可调兵。虎符是中国古代一种用
中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当皇帝要调兵时,只有在统领兵马的将领确认过虎符后,才能调动军队。历史上就有人利用窃取兵符的方式,成功调度大军。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皇帝
中国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虎符」,当皇帝要调兵时,只有在统领兵马的将领确认过虎符后,才能调动军队。历史上就有人利用窃取兵符的方式,成功调度大军。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皇帝
说到虎符,无论是了解历史还是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在古代中国,这玩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虎符刚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每个朝代,虎符的形状都有不小的差异,但大多都是老虎的形状,虎符的重要性
说到虎符,无论是了解历史还是爱看古装剧的朋友们应该都不会陌生,在古代中国,这玩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虎符刚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每个朝代,虎符的形状都有不小的差异,但大多都是老虎的形状,虎符的重要性
...合,左半符交给将帅,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历史上,虎符的材料和形状,都有较大的变化。起初用玉石、青铜、黄金,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隋朝时...
秦朝阳陵铜虎符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的信物。虎符因其形而赋名,虎是食肉猛兽,形象威武,性格凶猛,行动迅捷,所以古人把虎当做勇敢精神的象征,并常用虎来形容军队和与战争有关的人和事。虎符的形
根据史记,虎符是周代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是用玉石、青铜等材料做成虎状,劈为左右两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给将帅,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为尊),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兵符信物。历
公元前259年,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在长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先生,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打败秦军,反而搭上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多万赵军
公元前259年,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上党地区,在长平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军统帅赵括先生,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打败秦军,反而搭上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十多万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