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上的纪晓岚是如何看待蒲松龄

Posted 纪晓岚 蒲松龄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历史上的纪晓岚是如何看待蒲松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历史历史上的纪晓岚是如何看待蒲松龄

2、历史上的纪晓岚是如何看待蒲松龄的?

历史历史上的纪晓岚是如何看待蒲松龄

向来文人相轻,同样是清代文坛大家的纪晓岚却是对蒲松龄有极大的愤慨。是因为蒲松龄是为小说界另辟了蹊径还是认为蒲松龄的价值观令他质疑呢?但是有目共睹的是纪晓岚和蒲松龄到留下很多名作佳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清代都是非常有名。不过纪晓岚在笔记中曾对蒲松龄表示极大地愤慨,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却原来这里有一段公案:纪晓岚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名叫纪汝佶,乾隆乙酉举人,候选知县。晓岚说他: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可见如果稍加培养,定是国家栋梁。不料,此时纪晓岚却有了一桩大事情。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纪晓岚的亲家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

纪昀则因为事先为卢见曾通风报信转移家产,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父亲离家以后,纪晓岚精神萎靡,对科举失去了原来的兴趣。于是在诗社中与一帮诗友才士交游,迷上了公安、竟陵两派诗作。朱子颖进京探望时,听马夫人介绍了汝佶的情况,便提出带他去山东。马夫人知道朱子颖是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又对纪家关怀备至,便同意汝佶跟朱子颖去了他的住所泰安府。汝佶到了泰安,起初尚让人满意。

等到后来,他从友人那里见到了《聊斋志异》的抄本,一下子就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迷住了,当时,《聊斋志异》尚未刊行,汝佶看到的也是抄本,爱不释手,便不分昼夜地抄录起来,并试着模仿着写起此类借谈狐说鬼、志人志怪来表达人生理想的作品起来。以至“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滦阳续录·附序》)。汝佶颇具“聪明根气”,但却“怪怪奇奇”,纪晓岚对他从来放心不下,以致远谪新疆,犹在万里之外给他写信,谆谆训诲他如何处世做人。

不料汝佶就在此时莫明其妙一命归西,年仅25岁!多年以后,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追思汝佶死因,认定他是读了《聊斋志异》,“误堕其窠臼,竟沉沉不返,以迄于亡。”可见,在纪晓岚心中,不好的书也和不好的朋友一样能让人死于非命。

其实,纪晓岚仇视蒲松龄,还有一个原因:自己少年得志。他生于富裕之家,世代书香,11岁进京读书,21岁中秀才,24岁以乡试第一名中举人,31岁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是状元之后的第七名,进翰林院为编修。他一生主要的两项工作就是领导编修和主持科举,最后的职务是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这样大的才气,儿子居然不读自己的书,对一个草根文人的作品爱不释手,甚至因此命丧黄泉,这当然让纪晓岚不满意,不说文人相轻,这蒲松龄和自己不对等呀。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两人迥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导致了两人对社会的不同态度。

尽管此时蒲松龄早已过世多年,纪晓岚仍然念念不忘,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自己写的: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故。

历史上的纪晓岚是如何看待蒲松龄的?

向来文人相轻,同样是清代文坛大家的纪晓岚却是对蒲松龄有极大的愤慨。是因为蒲松龄是为小说界另辟了蹊径还是认为蒲松龄的价值观令他质疑呢?但是有目共睹的是纪晓岚和蒲松龄到留下很多名作佳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清代都是非常有名。不过纪晓岚在笔记中曾对蒲松龄表示极大地愤慨,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却原来这里有一段公案:纪晓岚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名叫纪汝佶,乾隆乙酉举人,候选知县。晓岚说他: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可见如果稍加培养,定是国家栋梁。不料,此时纪晓岚却有了一桩大事情。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纪晓岚的亲家两淮盐政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

纪昀则因为事先为卢见曾通风报信转移家产,同年十月,被遣戍乌鲁木齐赎罪。父亲离家以后,纪晓岚精神萎靡,对科举失去了原来的兴趣。于是在诗社中与一帮诗友才士交游,迷上了公安、竟陵两派诗作。朱子颖进京探望时,听马夫人介绍了汝佶的情况,便提出带他去山东。马夫人知道朱子颖是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又对纪家关怀备至,便同意汝佶跟朱子颖去了他的住所泰安府。汝佶到了泰安,起初尚让人满意。

等到后来,他从友人那里见到了《聊斋志异》的抄本,一下子就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迷住了,当时,《聊斋志异》尚未刊行,汝佶看到的也是抄本,爱不释手,便不分昼夜地抄录起来,并试着模仿着写起此类借谈狐说鬼、志人志怪来表达人生理想的作品起来。以至“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滦阳续录·附序》)。汝佶颇具“聪明根气”,但却“怪怪奇奇”,纪晓岚对他从来放心不下,以致远谪新疆,犹在万里之外给他写信,谆谆训诲他如何处世做人。不料汝佶就在此时莫明其妙一命归西,年仅25岁!多年以后,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追思汝佶死因,认定他是读了《聊斋志异》,“误堕其窠臼,竟沉沉不返,以迄于亡。”可见,在纪晓岚心中,不好的书也和不好的朋友一样能让人死于非命。

其实,纪晓岚仇视蒲松龄,还有一个原因:自己少年得志。他生于富裕之家,世代书香,11岁进京读书,21岁中秀才,24岁以乡试第一名中举人,31岁中进士,为二甲第四名,是状元之后的第七名,进翰林院为编修。他一生主要的两项工作就是领导编修和主持科举,最后的职务是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这样大的才气,儿子居然不读自己的书,对一个草根文人的作品爱不释手,甚至因此命丧黄泉,这当然让纪晓岚不满意,不说文人相轻,这蒲松龄和自己不对等呀。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两人迥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生境遇,导致了两人对社会的不同态度。

尽管此时蒲松龄早已过世多年,纪晓岚仍然念念不忘,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自己写的: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故。

相关参考

纪晓岚在笔记中为什么对蒲松龄表示愤慨

同是清代文坛大家,纪晓岚和蒲松龄到留下很多名作佳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清代都是非常有名。不过纪晓岚在笔记中曾对蒲松龄表示极大地愤慨,这又是为什么呢?却原来这里有一段公案:

大学士纪晓岚疑嫉妒村塾先生蒲松龄

若说清朝文言志怪神鬼小说的高峰,当《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莫属,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言志怪神鬼小说的两座高峰,无论专业高度,还是影响力,无人能与其争锋,至今仍然拥有千万粉丝。有趣的是,《阅微

觉得蒲松龄“太痴”太直白

在《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卷的《如是我闻》中,纪晓岚又以一篇很长的文章来讨论狐狸精的存在方式。他喋喋不休,如今人写论文一般,非搞清楚不可。当然,纪晓岚的议论总体上还是装在一个故事的瓶子里,从形式上看,依旧

历史上的纪晓岚与和珅是如何水火不容的

通过电视剧《铁瓷铜牙纪晓岚》,很多观众都认识了口才了得的纪晓岚和懂得审时度势的和珅。在剧中,他们两个总是不停地吵斗。那么,纪晓岚与和珅分别是怎样的人?两人又是怎样结怨的?在清朝的历史上,要说统治时间最

历史上的纪昀与和珅,不是敌对关系,辟谣

近年来,由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导致纪晓岚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便私以为纪晓岚是个为官清廉的大臣,而和珅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二人一生都是死对头,纪晓岚还每次都能制住和珅,以灵巧计谋每每得到乾隆皇

刘墉与乾隆以及纪晓岚的在历史上的真实关系究竟如何

刘墉与乾隆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官场斗》。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

女儿竟从皇后变成了公主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小说《夷坚志》,更是了不得,对后人冯梦龙、蒲松龄与纪晓岚等小说

女儿竟从皇后变成了公主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小说《夷坚志》,更是了不得,对后人冯梦龙、蒲松龄与纪晓岚等小说

为什么蒲松龄一生都想进体制内 蒲松龄后人

蒲松龄后人是谁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蒲松龄后人一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而从现在发现和可以查证的资料来看,蒲松龄女儿的相关记载是很难找到的,而关于蒲松龄的四个儿子的资料则有一些记载。蒲松龄的四个儿子中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