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解读李鸿章

Posted 李鸿章 翁同龢

篇首语: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解读李鸿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解读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么会受到如此简单的人物的影响?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近代的中国历史无法绕开他?为什么他能影响中国历史如此长久?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答案。

吕贤基被敌军围困将死之际,李鸿章骑着家仆交给他的马,逃离道德困境。此后,李鸿章经历了丧父之痛,又被陈玉成追杀,连祖宅都被烧掉。年近四十的李鸿章,二次创业连连失败,眼前一片黑暗,完全看不到出头之日。

自我定位的严重失误,让李鸿章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他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曾国藩身上,希望曾国藩能够给他提供飞黄腾达的平台。

与李鸿章的家世一样,曾国藩同样也是出身耕读世家,而且他的家境比李鸿章更为贫寒。在曾国藩的自我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在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之后,自始至终都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困难。每年,他因为繁重的家务拖累,都要亏欠一大笔钱。

在返回家乡训练湘军之前,曾国藩的人生课题只有一个:如何才能弄到足够的钱,当然是在合法合情合理的限度以内。

为了弄钱,曾国藩曾干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承包了湖南会馆,他在别人的婚礼上充当司仪,这使得他比朝中所有官员更明白这个世界的基本运行法则,处理起事情来,比别人更懂得把握分寸,最善于无中生有,于绝境中开出一条生路来。

很不幸,曾国藩的才干被皇帝发现了,于是皇帝如获至宝,鞭打快牛,让曾国藩担任礼部侍郎,后来兼兵部侍郎,兼工部侍郎,兼吏部侍郎。这就等于让曾国藩把教育部、国防部、建设部及人事组织部的工作,全都抓了起来,但只付给曾国藩礼部侍郎的微薄薪水,让曾国藩苦不堪言。

于是曾国藩的家庭财政赤字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让曾国藩不堪重负。他上疏希望皇帝放过他,或者给他一个能够捞点儿钱的职位。可皇帝难得找到这么一个能干的员工,拒绝理睬。情急之下,曾国藩崩溃了,他愤然上疏,斥责皇帝不懂朝政。

咸丰皇帝怒不可遏,决定狠狠地惩罚曾国藩。如何惩罚他,才能够最解气呢?有了!咸丰皇帝传旨,让曾国藩再兼任最苦最忙的刑部侍郎。

朝廷一共六部,礼、工、兵、吏、刑、户,除了一个户部的工作没丢给曾国藩,朝廷其余所有部门的工作,全都丢给了曾国藩一个人,让曾国藩忙得四脚朝天,欲哭无泪。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咸丰皇帝发了善心,给了曾国藩一个优差,让他赴江西监考。监考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考生的孝敬,这实际上是咸丰皇帝默许曾国藩去捞点儿银子,以弥补他家庭的巨额财政赤字。但曾国藩命中注定与贪官无缘,他刚刚离开京城,洪秀全就打了过来。于是咸丰皇帝急忙传旨,命曾国藩暂时先不要急着回京,先把洪秀全消灭了再说。

包括曾国藩在内,咸丰皇帝一共派了四十三名大臣出京,寻找消灭洪秀全的法子。但这个法子,只有曾国藩知道。曾国藩最清楚的是,洪杨集团之所以能武装割据,正是因为这支恐怖的暴力军队恰好是腐烂的清朝军制的克星。要想克制洪杨集团,就必须踢开旧有的军事体系,另起炉灶,重建班子。

曾国藩不只是自己这样做,同时他也把这个解决方案告诉所有的人,比如说李鸿章,就收到曾国藩的书信。这些方法和技巧,都是曾国藩吃尽了苦头才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最宝贵的智慧和经验。可没想到,就连李鸿章都对此置若罔闻,更不要说别人了。

所有人都想走捷径,找个最简单、最省心的法子。却不知道,最简单的法子往往是最无效的,因为基础不牢靠。最远的路,反而是真正的捷径,因为很少有人走这条路。曾国藩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做了别人不肯做的笨工作。

李鸿章想的是,困难的事情,就丢给老师曾国藩做好了,我嘛,跟在老师屁股后面占便宜,就吃现成的好了。

1858年冬,李鸿章投奔老师曾国藩。甫入幕府,他就发现了自己人生定位的错误。

李鸿章到了曾国藩幕府,接连干了几件事,让他一下子成了幕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终于让他认清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头一桩事,是他的政务天分显露出来,他最擅长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奏章。而如今他写的奏章,更是炉火纯青。曾国藩看了满意,一个字也不改就上报朝廷,朝廷看了也满意,立即准奏。于是曾国藩急忙上奏,央求朝廷准许李鸿章参与机要事宜的讨论。这让李鸿章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原是大臣之才,难怪找不到人推荐自己,原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寻常官吏怎能发现自己的超群才干?

第二桩事,是李鸿章的宏观思维显露了出来。曾国藩带着李鸿章,去宿松见同为中兴之杰的胡林翼,双方因为战略布局的观点不同,而争论了起来。李鸿章在一边越听越烦躁,忍不住吼了声:这事还不简单?怎么吵成这样,你们听我说……听完了他的战略分析,曾国藩一声不吭,胡林翼却是大为震惊,立即意识到李鸿章乃是罕见的战略型人才,急切要求曾国藩快点儿给李鸿章机会,让曾国藩好不别扭,好像是他压制了李鸿章一样。

第三桩事,是李鸿章的谋略天资显露了出来。当时,咸丰皇帝老师翁心存的儿子翁同书,出任安徽巡抚,因为处置不当激起民变,又在城破之前弃城而走,有失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决定管管这事。但那翁心存以道德文章立世,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受信任,门生弟子遍布朝廷,要如何措辞,才能够让咸丰皇帝铁面无私地严惩自己的老师,同时又能让朝中大臣无法讲情呢?

这个奏章不好写,曾国藩先是让幕府中的文章高手起草,写后拿过来一看,发现不成。于是曾国藩亲自上阵,写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写不明白,最后万般无奈,只好把李鸿章叫过来:少荃啊,你也来写写看。

李鸿章拿起笔来,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此言一出,正气凛然,又暗含了隐隐的杀机,不但让咸丰皇帝无法徇私庇护,还抢先一步堵住了所有官员的嘴,让他们不敢替翁同书说情。

此折上奏,翁同书即刻被朝廷拿问,先定为斩监候,后被减免,发配新疆,老死戍所。

这是权谋高手李鸿章首次出手,以一介小小的幕僚,不过是只言片语,就终结了最尊贵的帝师之子的仕途乃至生命,李鸿章的老辣权谋之术,由此可见一斑。

李鸿章这一次出手,为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强敌,此后,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在查清此事后,处处与李鸿章作对。由于翁同龢的谋略与智慧都弱于李鸿章,情急之下,翁同龢索性拿李鸿章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下手,掐断了北洋舰队的粮饷与军火,导致甲午海战大败。

时过一百多年,我们才想起来劝说李鸿章不要轻启权谋之术,未免太迟了些。要知道,中国的皇家极权,养成的是具有东方宫廷阴谋特色的帝王心机。如朝中的咸丰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举目所见,抬手所及,均是带有明显阴柔特点的阴谋政治。这种阴谋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公开透明、重视规则恰成两极,其特点就是以背信弃义为手段,以置对方于死地为目的。所考虑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不是寻求一个共赢的结果,而是不择手段搞死对方。至于对方是谁,这个倒是其次。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解读李鸿章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国,又怎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揭秘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

得罪翁同龢致甲午海战大败? 揭秘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时代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贴上过于鲜明的政治标签,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对他的脸谱化解读,带给我们一种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鸿章是一个片面的龌龊形象,那么,国人的智商岂不更成问题?文化渊深的中

天放闲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怎么样

翁同龢,是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也是军机大臣。他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来自于一道奏折,也正是因为这道奏折,两个人彼此心存怨念,开始了相互斗争。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间里,翁同龢对李鸿章是百般的刁难,战败后的李

天放闲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怎么样

翁同龢,是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也是军机大臣。他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来自于一道奏折,也正是因为这道奏折,两个人彼此心存怨念,开始了相互斗争。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间里,翁同龢对李鸿章是百般的刁难,战败后的李

清朝天放闲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怎么样

翁同龢,是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也是军机大臣。他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来自于一道奏折,也正是因为这道奏折,两个人彼此心存怨念,开始了相互斗争。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间里,翁同龢对李鸿章是百般的刁难,战败后的李

清朝天放闲人翁同龢与李鸿章的关系怎么样

翁同龢,是光绪年间的协办大学士,也是军机大臣。他和李鸿章的恩恩怨怨来自于一道奏折,也正是因为这道奏折,两个人彼此心存怨念,开始了相互斗争。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间里,翁同龢对李鸿章是百般的刁难,战败后的李

翁同龢是否在甲午战争中责任重大?翁同龢为什么会被贬职?

  十九世纪末期,在世界的东方爆发了一场规模极大的海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很早开始,就属于中国的属国,但是随着后来西方世界的崛起,东方世界的衰弱,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吸收先进的西方思

著名书法家翁同龢与光绪帝的关系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恩怨仇恨

  翁同龢是晚清时著名朝臣,后来官至协办大学士,位同宰辅。年轻的时候,因为科举中一甲一名状元而进入朝堂,后来接替自己的父亲任同治帝老师。光绪帝登基之后,又成为光绪帝老师,两朝帝师,地位尊崇。  翁同龢

历史人物 翁同龢为什么主张开战呢 只因他和李鸿章有私怨

翁同龢为什么主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875年,4岁光绪帝登基,一年后,慈禧太后安排状元翁同龢担任他的启蒙老师。翁同龢不仅学识渊博,温雅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