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让刘备最终成为三国正统的是谁?
篇首语: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上让刘备最终成为三国正统的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上让刘备最终成为三国正统的是谁?
一个人是释道安,还有“半个人”是谁呢?叫习凿齿,并不是说他水平只有释道安的一半,而是他脚患病,瘸着走路,是个残疾人,所以称他“半个”。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好、反应快。如果参加辩论赛,一定做主辩,拿个优秀辩手奖。
习凿齿有几次精彩辩论
习凿齿从小有志气,写了一手好文章,做过桓温的秘书,而且是首席大秘书。
当时有个学者孙绰,以头脑子转得快着称。一次拜访桓温,桓温有点伤脑筋,因为自己手下号称人才如云,但如果派出接待的人,被孙绰问得张口结舌,那要被人笑掉大牙,以后在名流界都不好意思混了。思来想去,通知习凿齿上阵。
习凿齿听过他名字,但从来没有见过面。两个人坐下来,做过简单的介绍后,孙绰开口就是一句:“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这是《诗经·小雅·采芑》中的句子,什么意思呢?古代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瞧不起四周的少数民族人,都给了鄙夷的称呼,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荆州处在南方,所以称“蛮荆”,其中“雠”也就是“仇”。
这一句话是周天子警告荆州人,说:你们这些愚蠢的蛮族,难道要和中原大国作对吗?
因为习凿齿是襄阳人,在古代属于“蛮荆”之地。孙绰跟他开了一个带嘲讽意味的玩笑。
习凿齿都不停顿,回了一句:“薄伐玁狁(xiǎnyǔn),至于大原。”
这是《诗经·小雅·六月》里面的诗句。薄伐就是征伐,玁狁是周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原就是后来的“太原”。这句话意思是:“玁狁”这个小民族,曾经被周天子下令讨伐,驱赶到山西太原。
因为孙绰的原籍在山西太原,习凿齿嘲笑他也是个土掉渣的“小民族”出身。
孙绰在荆州留下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两个人边走边聊。
孙绰走在前面,突然回过头对习凿齿说:“沙之汰之,瓦石在后。”这句话意思说:工人们在淘沙石的时候,沙子都从缝隙中漏下去了,剩下的都是些石头瓦块。他把走在后面的习凿齿比喻成石头瓦块。
习凿齿张口就回:“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糠秕是打谷的时候,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后来都比喻成没有用的东西。老百姓在簸粮食的时候,最先飞扬出去的就是皮壳,他把走在前面的孙绰比喻成这些没用的糠秕。
释道安为什么到襄阳来呢?是因为习凿齿听说了他的大名,又知道北方不安定,就劝他到襄阳来。释道安到了襄阳后,习凿齿去拜访他。宾主刚刚坐定,习凿齿说:“四海习凿齿。”释道安当即答:“弥天释道安。”习凿齿意思是说:我的名气很大,扬名在四海之内;释道安则说:我的名气也不小,普天之下没人不知道。
这次对话立即流传了出去,成为一时的名对。这可能是“正史”(《晋书》)中记载的最早对联。
他尊刘备为正统
习凿齿是历史学家,代表作是《汉晋春秋》,从东汉第一任皇帝光武帝写起,下至西晋灭亡,时间跨度300年左右,其中有个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汉以后是三国,一般认为魏国是中华正统,为什么呢?因为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最强,又定都中原,吴、蜀都偏在南方,在当时都属于蛮荒之地。所以,西晋陈寿着的《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到了东晋,没人觉得陈寿说得不对。习凿齿却以一己之力和整个潮流相对抗,以蜀汉刘备为正统,曹魏为篡逆。
北宋一统中国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又认为曹魏是正统。但到了南宋的朱熹,再次尊蜀汉为正统。有两个原因:1、南宋偏安一方,2、他是习凿齿的“追随者”。此后,又影响到了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由于《三国演义》传播太广了,所以现在大多老百姓都认为刘备才是正统。习凿齿也就成了这个观点的“祖师爷”。
同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是取材于《汉晋春秋》,如“七擒孟获”等。
一般人都听过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的最后一句,原句为“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一直有争议,但不论如何,这和《出师表》的文风相似,也是一篇优美的好文章。这篇表为世人熟知是《汉晋春秋》的功劳。
《后出师表》本来收录在张俨(生活年代比诸葛亮稍晚)的《默记》,但张俨名气不大,书也不太出名。习凿齿把这个表收录到《汉晋春秋》,到了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收录了这篇表,从此《后出师表》“名声大振”,和《出师表》并驾齐驱。
那么习凿齿为什么尊刘备为正统呢?
1、他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曾经专程去襄阳城西的隆中凭吊孔明故宅,还激情洋溢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大大夸赞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在成都武侯祠殿上,挂着近代钟瀚书写的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2、他暗劝桓温不要有野心。他隐喻的意思是:桓温要像刘备尊汉一样,尊司马氏为正统,而不要像曹氏一样篡汉。
他高度赞扬诸葛亮,就是劝桓温要好好学学他的耿耿忠心。
这种含沙射影的小手法,桓温这种聪明人当然一眼就看透了,相当不开心,把他降到荥阳太守。习凿齿知道“老板”对他有意见了,不久打了辞职报告,回到襄阳。
后半生隐居山林
苻坚把他俘虏到长安后,请他出来做官,习凿齿婉拒。不久因为身体有病,返回襄阳。
东晋朝廷还想让他出来修国史,他也没有同意。后来,他经过今天江西省新余市西北方一个叫缑岭的地方时,正值寒冬季节,他看到一株白梅傲雪怒放,就把这个地方叫白梅,并且隐居在这里,终老于此。
如今这里还是叫“白梅村”,他就成了这里习氏的鼻祖。因为他在长安呆过,所以如今西安还有“凿齿村”。
相关参考
习凿齿尊刘备为正统习凿齿是历史学家,代表作是《汉晋春秋》,从东汉第一任皇帝光武帝写起,下至西晋灭亡,时间跨度300年左右,其中有个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汉以后是三国,一般认为魏国是中华正统,为什么呢?
一个人是释道安,还有“半个人”是谁呢?叫习凿齿,并不是说他水平只有释道安的一半,而是他脚患病,瘸着走路,是个残疾人,所以称他“半个”。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口才好、反应快。如果参加辩论赛,一定做主辩,拿个
说起三国之正统,是应该属于篡汉的曹魏,还是直接和汉帝有血统关系的刘备呢?西晋的陈寿,东晋的习凿齿二人观点各不同。西晋的陈寿,认为曹魏是正统,因为他继承了东汉的首都;而东晋的习凿齿认为,蜀汉是正统,因为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为汉室中兴的最后希望登场的,中山靖王之后,仁德的好评如潮。这在三国后期来说没什么问题,可放眼东汉末年的话,光武帝之子东海恭王之后的刘虞无疑更加合适。无论从出身正统、仁义之名、起点
...章之事,曹操征服天下就无人可以怀疑。可惜的是,孙权最终采纳了周瑜、鲁肃等人的意见,在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压境的前提下,竟然下定决心抵抗到底,最终在周瑜的雄才伟略之下,以3万人马之力,在赤壁之战中竟然打得...
三国演义孙刘联军合力抗曹的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而就是这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如果东吴孙权按照张昭的建议投降曹操,那天下统一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曹操征服天下就无人可以怀疑。可惜的是,孙权最终采纳了周
刘备,字玄德,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枭雄之一。他出身微末,曾以织席贩履为生,最终却加入了群雄争霸,并且成为了一方诸侯,甚至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当时的佼佼者之一。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刘备的成就,就是一部逆袭
刘备借一员猛将给周瑜,不仅得到了江东地盘,还最终赢得江东美人
刘备,字玄德,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枭雄之一。他出身微末,曾以织席贩履为生,最终却加入了群雄争霸,并且成为了一方诸侯,甚至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当时的佼佼者之一。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刘备的成就,就是一部逆袭
关於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的故事,并不见於正史记载。但因《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刘备的“刘皇叔”身份为人熟知。刘备的“皇叔”身份也成为了其政治资本,还有人据此以“蜀汉”为正统,曹魏系篡逆。但根据《三国
关於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的故事,并不见於正史记载。但因《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刘备的“刘皇叔”身份为人熟知。刘备的“皇叔”身份也成为了其政治资本,还有人据此以“蜀汉”为正统,曹魏系篡逆。但根据《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