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何最后都被屠戮殆尽?

Posted 汉朝 明朝

篇首语:人生不就是这样,经历过一次次考验才能成长;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怕雨雪霏霾也要去追寻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何最后都被屠戮殆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何最后都被屠戮殆尽?

2、汉朝 刘邦屠戮功臣

汉朝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何最后都被屠戮殆尽?

古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来,但凡开国的封建帝王都少不了要杀一些开国功臣,只是有多有少而已,在汉族建立的秦、汉、晋、唐、宋、明六大统一的封建王朝中,汉和明是杀伐开国功臣最严重的王朝,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就要说开国皇帝的出身,汉明两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刘邦略好一些,朱元璋是最底层中的最底层。他们这样的“泥腿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很明显是不自信的,他们看谁都会认为这人是我的潜在敌人,我能相信的只有的我的父母、兄弟子侄,所以汉朝和明朝都实行了分封制度。

实行了分封制度,在老皇帝在世的时候,统治秩序当然是比较好的,然而开国之君一旦离世,他的兄弟子侄就会越发放肆,自成一国、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法统,这也就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明朝靖难之乱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有句话说“江山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打江山的时候,那是皇帝求着大臣帮他打天下,然而天下安定了,这些将军们没有了用武之地,却仍要用打天下时的态度对待皇帝,那就是自取灭亡,因为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乖宝宝,而不是蛮横的骄兵悍将。

第三个原因就是有些大臣功高震主,皇帝不知道应该如何赏赐他们,比如韩信,刘邦的江山基本上就是他打下来的,封他做王、做侯都显得赏赐的有些轻,但总不能让韩信做皇帝吧,这类大臣就成了皇帝的眼中沙、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当然,还是有些开国功臣活了下来,比如张良,功成身退,比如萧何,故意贪污让刘邦知其没有野心,比如汤和装傻充愣,但是能像他们那样得以善终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可能他们不够聪明。

汉朝 刘邦屠戮功臣

刘邦屠戮功臣

刘邦做了皇帝后,对一些拥兵自重而又战功卓著的人,不得不封他们为王。

这些异姓诸侯,有的虽然不是六国贵族,但却都想割据一方,不听中央的统一调遣。特别是韩信、彭越、英布三人,他们的功劳最大,势力也最强,刘邦确实很不放心。

刘邦当年分封这些异姓诸侯,本来就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通办法。这些人精通谋略,能征惯战,骁勇异常,如不及早铲除,日后势必危害他的统治。因此在封王后不久,他就开始寻找各种借口,大肆杀戮起功臣来了。

他打败了燕王臧荼后,又听说楚王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这时,一件难忘的往事涌上了他的心头。那还是楚汉战争的时候,一天夜里,他同韩信促膝谈心,无意中问他:“像我这样的人,能指挥多少兵马?”

韩信不假思索地答道:“我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

高祖又问道:“那要是你呢?”

韩信漫不经心地说:“那自然是多多益善!”

就是这锋芒毕露的“多多益善”,使高祖刘邦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并对韩信有了戒备之心。现在,他居然胆敢收留项羽降将,可见其谋反的野心由来已久。本想立即起兵征讨,转念一想,又怕真正动起刀兵来,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于是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以巡游云梦泽(今洪湖洞庭湖一带)为名,带领精锐部队来到韩信封地,准备伺机发动突袭。

韩信深知来者不善,本想起兵反抗,又觉得自己有功无罪,皇上不会如此绝情,便主动到刘邦驻地去迎接他。谁知道刚一进门,就被两旁的武士绑了起来,押上囚车,准备带回长安办罪。韩信大声叫屈,说自己好比是一只走狗,现在兔子抓尽了,它就成了主人席上的佳肴。

后来高祖考虑到他的功劳太大,威望特高,谋反的事又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将他处死,势必落个杀戮功臣的恶名,便决定夺去他楚王的封号,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的一条命算是暂时给保住了。

韩信被贬后,心里闷闷不乐,对刘邦满怀愤恨,便常常以生病为由,不去朝见皇帝。

白登之围以后的第三年,陈豨(xī)自立为代王,领兵造起反来,一下子夺去了20多座城池。就在刘邦与陈酣战之际,有人上书吕后,说韩信与陈同谋不轨,还准备里应外合,图谋刘氏天下。吕后慌忙请来萧何商量对策。他们派人到处散布谎言,说皇上已经生俘了陈,请大臣们进宫参加祝捷庆典。韩信不知是计,一进未央宫,就被事先埋伏在两旁的武士抓住杀死,并夷三族。

韩信死了,去掉了刘邦心头的一块肉瘤,他心里自然高兴。

这件事情过去了不到三个月,刘邦讨灭陈,大军回到洛阳。这时,又有人告发彭越谋反。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命人将他下狱。也不知是刚刚杀了韩信,害怕受到舆论谴责,还是没有抓到他谋反的真凭实据,刘邦免了他的死罪,将其贬为庶人,发配到蜀中青衣(今四川芦山)安置。彭越一行刚刚走到郑地(今陕西华县),正巧碰上吕后。彭越一见到她,便哭诉起来,说自己实在没有反心,对皇上忠心耿耿,想不到遭此厄运,请求皇后悯臣愚忠,网开一面。吕后表示同意,便将他带回洛阳。

刘邦责怪吕后不该将他带回;吕后则批评刘邦考虑欠周。

她说:“彭越是个壮士,你将他流放蜀中,无异于放虎归山,总有一天会卷土重来。依我之见,不如将他杀死,以绝后患。”

高祖听了吕后的话,顿时醒悟过来,于是加了一个罪名,在洛阳处死了彭越和他全族的人。

淮南王英布看到韩信、彭越被杀,更加惶惶不安起来,心想:“如不先发制人,及早动手,总有一天,也会落到像他们一样的下场。”于是便撕下脸皮,举兵造起反来。他满怀信心地对部属说:“皇上已经年迈,大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本领高强,但他们都已惨遭杀害,别的将军都不是我的对手,有什么可怕的呢?”

英布兵精粮足,士气高昂,不出几天,便攻占了大片土地。刘邦无奈,只得亲自领兵征伐。

两军阵前,刘邦勒住马头,斥责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又何必如此绝情呢?”

英布理直气壮地反诘道:“项羽也曾封你为王,你又为什么要造反呢?你造反,做了皇帝;我造反,也想弄个皇帝当当。”

刘邦火冒三丈,指挥大军掩杀过去,不幸中了箭伤。他忍住疼痛,继续向前冲杀,终于大获全胜。英布在溃逃途中被长沙王诱杀。

就这样,没几年工夫,刘邦就一个一个地收拾了七个异姓王,把空出来的位置重新封给了自己的兄弟子侄。剩下来的一个长沙王,因最小最弱,才得以保存下来。刘邦认为这样,刘家的天下便可以长治久安,千秋万代,再不会落到外人的手里了。

刘邦活着的时候亲手铲除了异姓诸王,临死之前还郑重其事地杀了一匹白马,跟几个股肱(gōng)大臣歃(shà)血为誓。誓言说:“尔后不是刘家的后代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誓,天下人将共同讨伐他!”

起誓完毕后,他便安详地闭上眼睛去世了。

刘邦屠戮功臣,刑马作誓,都是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防止异姓诸侯作乱。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率先违反这个盟誓的不是那些功臣名将,而是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吕雉。

相关参考

#正史也疯狂#功臣屠戮殆尽

朱元璋,一个从皇觉寺游僧成为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开局一破碗,江山全靠打,登顶称帝王。洪武元年,朱元璋分封六公,大封功臣。但是在后来的时光中,大批的开国元勋遭到屠戮。朱元璋到底是本性暴劣,还是另有城府?

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汤和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汤和?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

汉朝唯一经历五代帝王善终的开国功臣,屡次叛变,却还被刘邦重用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身边不乏谋臣良将,也正是有了这群人的帮助,刘邦才可以打败项羽登上皇位。但刘邦登上皇位之后却没有善待这些老部下,不仅不兑现当初起义时的承诺,还大肆屠戮功臣,韩信、英布等人都遭到了刘邦的

明朝开国功臣为了活着,在朱元璋面前自比为狗,结局如何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残暴。在其统治时期,大杀功臣,很多开国功臣都被他无情的杀戮。连战功赫赫的蓝玉,都被朱元璋剥皮实草,挂在了女儿的门口。至于胡惟庸一案,更是牵连了3万多人。开国34功

汉朝三大开国功臣,为何张良、萧何能善终,韩信却惨死

刘邦,出身普通家庭,却不用心种地,整天游手好闲,典型的小混混,甚至被他老爸称为无赖。因为精通世故,混了个沛县泗水亭长的小官,后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于楚汉之争中大败项羽从楚军,开创了大汉王朝,也算是草根逆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可能很多人在看史书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是难道就没有一路追随,最后得到善终的吗?虽然只是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是不能否认。是有的,其中待遇最好的

老朱家的子孙为何被清朝屠杀殆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竖立了古代汉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吃过吃力头的朱元璋为子孙规划好了很多事,几乎把整个大明酿成了老朱家的银行,真是可怜世界怙恃心。然而,王朝老是会消亡的,明朝宗室

老朱家的子孙为何被清朝屠杀殆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竖立了古代汉人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吃过吃力头的朱元璋为子孙规划好了很多事,几乎把整个大明酿成了老朱家的银行,真是可怜世界怙恃心。然而,王朝老是会消亡的,明朝宗室

儿子快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传奇,但他登上帝位后,极端的作法引起很大争议,明朝开国功臣被诛杀殆尽,各级官吏「上朝如上坟」,即使朱元璋身边的亲人,也活的战战兢兢,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朱元璋是否流露「杀机」,避免大

揭秘马援为何不受朝廷重视 死后竟被人污蔑

公元25年刘秀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并没有效法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开国功臣,而是对他们论功行赏,令其颐养天年。刘秀死后,其四子汉明帝刘庄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行对功臣的优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