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蔡廷锴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蔡廷锴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蔡廷锴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蔡廷锴,字贤初。广东罗定人。1892年4月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因家贫,只读过三年私塾便被迫辍学随父学裁缝。终因生活所逼,背着家人于1910年投考了广东新军。1911年武昌起义后,转入广东省警卫军。1919年,在粤军陈铭枢营任排长。1920年保送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
1921年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陈铭枢第四团任职。在广州国民政府讨伐各路军阀的作战中英勇善战,曾任连长、营长。1924年经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1925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后,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后,任第二十八团团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师副师长和第十师师长。
大革命失败后,曾率部摆脱张发奎的控制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于江西进贤地区脱离革命队伍,率部入闽。不久,追随了蒋介石集团。1930年8月被蒋改编为十九路军。蔡任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兼十九军军长。在蒋、冯、阎大战中为蒋出过力。以后,被蒋调到江西参加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蔡廷锴开始从蒋介石集团中逐渐分化出来。他认识到“连年内战,枪口不能对外,是造成日寇想灭亡我国的主要原因”。①正在前线“剿共”的十九路军广大官兵也产生了停止内战,枪口对外的要求。1931年“双十节”,蔡廷锴率领三万多爱国官兵在赣州体育场发出了“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誓言,表明了他在政治态度上的转变。
1931年底,十九路军从江西调戍淞沪一带。1932年1月28日,日军制造事端,向上海大举进攻。蔡廷锴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地推动下,第二天会同蒋光鼐通电全国,指出: “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一弹,绝不退缩”,表明了抗日决心。当接到南京政府撤退防区命令时,他明确表示: “不能接受任何不抵抗命令,而停止抵抗”,毅然率领十九路军同上海人民一道奋起抗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表现了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上海停战签订后,十九路军被调到福建继续“剿共”。1932年底,福建省政府改组,蒋光鼐任省政府主席,蔡廷锴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3月, 日军侵占热河,并继续向华北进攻,这时,蔡廷锴同蒋光鼐一起向国民党政府要求全军北上援救热河,并组成“援热先遣队”,准备北上抗日,遭蒋拒绝。对此,蔡于5月26日通电南京政府,称: “我与暴日不共戴天,妥协苟存,无异圈牢待宰,等一死耳”,对蒋的妥协投降政策极为不满。
1933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影响下,蔡与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走上联共抗日的反蒋道路。11月,他同陈铭枢、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公开宣布与蒋决裂,在福州发动事变,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转到了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蔡廷锴被选为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随后,同李济深、陈铭枢等通电脱离国民党,和第三党负责人黄琪翔等以集体签名方式发起组织“生产人民党”, 主张打倒军阀,推翻蒋介石统治,取消党治,还政于民。
1934年1月, 由于蒋介石的围攻,福建人民政府失败。蔡只好御职下野。1934年4月,出泽考察,游历欧、美、澳州各国,受到海外华侨热烈欢迎。
1935年4月回国后,按其抗日救国一贯立场,又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徐谦、冯玉祥、方振武等在香港发起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最高负责人之一,并创办《大众日报》。 主张“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人民政权,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共合作的建立,蔡开始拥蒋抗日。随后,应蒋介石邀请前往南京就职,曾任大本营参议官。1939年1月,任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后任总司令,南宁告急时,又调任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驻守桂南、粤西地区,后辞去军职。日军侵占桂林后,回家乡居住。
抗日战争后期,全国人民对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极为愤怒。李济深与何香凝、蔡廷锴等国民党爱国人士共同商议筹组一个以实行孙中山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组织,蔡表示赞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指定为第一召集人。1946年3月间在广州负责召开两次筹备会议,宣告“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正式成立,会上,蔡被推选为中央理事会常务理事、主席。他指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以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行动最高标准”。他还利用各种关系作国民党军队将领工作,动员不参加或反对内战。并同李章达等负责人商议在广州出版“民促”机关报,后被国民党查封。蔡廷锴被迫将“民促”中央理事会迁往香港。在此期间,他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该组织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1947年, “民联”、 “民促”等国民党各民主派的领导人和一些爱国民主分子先后到达香港,当年11月在香港召开了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蔡廷锴作为“民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出席了会议。会议宣布脱离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翌年1月, “民促”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及国民党中其他的民主分子联合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蔡被选为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讨论了“五一”口号,一致表示拥护。 5月5日,蔡廷锴与其他民主党派代表一同致电表示响应“五一”号召,并且积极推动和组织国民党内的爱国民主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为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9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开幕,蔡廷锴作为“民促”的首席代表参加了筹备工作,被选为常务委员,参予了共同纲领的制定,参加人民政府的工作。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蔡廷锴以“民促”的首席代表,率“民促”正式代表蒋光鼐、陈此生等出席会议。同年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蔡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至第三、四次代表大会时均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成员、国家体委副主任、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直接参予对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管理。他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地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善于团结各党派人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息,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患病医治无效,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
注释
① 蔡廷锴: 《回忆十九路军》。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蔡廷锴简介及怎么死的 蔡廷锴南昌起义 蔡廷锴蒋光鼐
中文名:蔡廷锴 外文名:TsaiTingkai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罗定 出生日期:1892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1968年4月25日 职业:军人www.cha13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蔡廷锴爱国将领。字贤初,广东罗定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一起进行了抗战,但是因为国民
在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的第十九路军,是国民革命军中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在它短短3年多的生存时间里,先后经历了被蒋介石怂恿利用、与红军作战受挫、奋起抗日救国、自立旗帜倒蒋等几...
近代人物中文名:蔡廷锴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罗定出生日期:1892年4月15日逝世日期:1968年4月25日职业:军人毕业院校: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主要成就:带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
抗日名将蔡廷锴(1892——196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鲜为人知的是,在南昌起义中,他曾拉走起义队伍,叛离革命。 1927年初,蔡廷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师长。蔡廷锴与叶
蔡廷锴(汉语拼音:CaiTingkai;英语:CaiTingkai),中国爱国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字贤初。广东罗定人。生平简介 1930年参与了进攻中共苏区的战斗。1932年一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中,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公元1892—1968年)将军常常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或观察敌情。一次,蔡将军从火线上返回司令部,因为走得急,加上脚下不知何物打滑,摔了一跤。身后
1月28日夜,日本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
1931年9月7号,林彪、彭德怀与蔡廷锴,在高兴圩苦战多时,堪堪打了个平手。几乎就在同时,那边廂的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却出其不意地了一个大胜仗。实事求是地说,老营盘之所以成为战场,多少有点偶然,红军原计
白川义则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挑起淞沪一·二八事变,疯狂进攻上海。陈铭枢、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在王亚樵的淞沪抗日义勇军等的配合下,不顾蒋介石的阻挠,奋起抗击日寇,浴血黄浦江。4月,中日双方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