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庄王请谁当令尹 楚庄王听朝罢宴典故解密
篇首语: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楚庄王请谁当令尹 楚庄王听朝罢宴典故解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春秋楚庄王请谁当令尹 楚庄王听朝罢宴典故解密
楚庄王听朝罢宴是一个出自《韩诗外传》的一个故事,记载的是一个关于楚庄王关心朝政而罢宴的故事。所以这些事情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楚庄王在位的后半阶段,楚国的国势会日渐强盛。
故事说,楚庄王有一次上朝,结果朝散的很晚,于是樊姬就来迎接他,还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是饿了还是疲倦了吗?楚庄王说,和贤人们在一起,感觉不到疲惫和饥饿。樊姬就好奇了,便问大王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回答说是虞邱子。樊姬就抿嘴笑了起来,楚庄王问樊姬为什么发笑,樊姬说,虞邱子算是贤臣,但是不能算忠臣。楚王好奇于是询问为什么。樊姬说,我伺候了大王十一年,大王身边有很多贤女,比我贤德的有两个,和我并列的有七个,我也想独占大王的宠爱,但是我想大王应该多见一些人,多了解一些人的才能,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情蒙蔽了国事。而虞邱子在楚国当了十年的宰相,但是推举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这样做事堵塞了贤人进身的机会,也蒙蔽了国军的眼睛。这样就是不忠了,而且无法分辨贤人这就是不智了,我就笑这个。
楚庄王听了之后很高兴,就把樊姬的话转告给了虞邱子,虞邱子无言以对,让出了自己的房子,派人去接孙叔敖,把他推荐给了楚庄王,于是楚庄王就出任了令尹,治理楚国三年,为楚国成为春秋的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
春秋楚庄王请谁当令尹
楚庄王之所以能够在当时的情况下迅速成长起来靠的当然不只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这里面也当时另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的参与,这个人就是孙叔敖了。
但是楚庄王身边樊姬的一番话让楚庄王非常高兴,因为樊姬说当时楚国的令尹虞邱子是一个贤臣,但是不能算一个忠臣。因为虞邱子举荐给楚庄王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自己的同族兄弟,这样的做法让很多有才能的人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是不忠。另外虞邱子没有能力发现有才能的人,这是不智,所以虞邱子不能算一个忠臣。
楚庄王就将这些话都转述给了虞邱子,虞邱子说不出话,于是就把自己的位置给让了出来,向楚庄王举荐了孙叔敖,这个孙叔敖就是在淮河水灾的时候主持治水,倾尽家财,修建过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的人。这个叫做芍陂的工程现在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孙叔敖被虞邱子推荐给楚庄王之后,深受楚庄王的信任,最后也坐上了令尹的位置。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对百姓进行良好的教育,又放宽刑罚,同时又注重经济的发展,在孙叔敖管理楚国的这一段时间,政绩赫然,楚国的国力也日渐强盛。孙叔敖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此这也给楚庄王称霸中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说,孙叔敖是楚庄王成就霸业之路上的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楚成王与楚庄王是什么关系
楚成王与楚庄王是什么关系呢?在历史上关于楚成王的记载很少,但楚成王与楚庄王的关系到是十分的清楚,楚成王的孙子就是楚庄王,说起这个楚庄王,想必大家都知道,何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说的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有个野心十足的爷爷,就是一直意图想要称霸中原的楚成王,只可惜楚成王没有如愿,还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于晋国。以致于楚成王的心情不好,看谁都不顺眼,越看越觉得自己的太子像一个残忍的暴君,于是楚成王就想改立太子,但不幸还未来得及就倒在自己的这个太子手里。太子商臣如愿做了皇帝,但他与楚成王之间的争斗似乎给熊侣留下了阴影,从小就很是忧郁。十二年后,熊侣登基称帝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夜夜笙歌,从不听闻朝政之事,以致于大臣们都觉得这是一位昏君。但其实都是因为楚庄王在“装傻”,他要让斗克和公子燮露出马脚,找到足够的证据。于是楚庄王装傻三年,终于找到一个国家的栋梁,冒死谏言的苏从。楚庄王与苏从一起商议国家大事,而苏从也发现,楚国这位荒废朝政三年的君主虽然表面上不理朝政,但却对国内外的情势了如指掌,应对的策略也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在大殿上,君臣二人都激动万分,苏从终于明白了楚庄王的良苦用心。
从那之后,楚庄王带领楚国走上了富强之路,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的故事大全介绍
关于楚庄王的故事,史书上记载的就有非常多,而且在其他书籍上也有许多关于楚庄王生平和楚庄王的一些言行的记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能够坐上中原霸主的位置也就说明了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我们都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其实和楚庄王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楚庄王可是历史上一鸣惊人的“第一人”。史书上记载楚庄王最初继承王位的时候并没有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励精图治,可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楚庄王执政的前三年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对政事也没有任何的干预,还不让别人劝谏他。但是三年之后,还是有一个官员用谜语的形式暗示楚庄王,说楚庄王应该重拾政事,把楚国建设的更加强盛。楚庄王才变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的。所以楚庄王说自己一飞就一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一鸣惊人,很显然,楚庄王做到了。
另外我们现在都用“问鼎”来形容某个人到了最高的位置,比如问鼎冠军这个词。其实这个问鼎这也是一个和楚庄王有关的一个典故。击败晋国之后的楚国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的野心也进一步的明显,于是就以朝见周天子为名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在古代皇帝用的鼎和诸侯、大夫用的鼎在数目和大小上都不相同,所以问鼎这个举动可以说是楚庄王对周王室的一种挑衅。但是最后楚庄王认为时机没有成熟,也就没有取周王室而代之了。
楚庄王举兵伐宋经过分析
楚庄王伐宋也是楚国在成为中原霸主之前所打的一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楚庄王不知道了打了多少个国家才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关于楚庄王伐宋这件事情,典籍上也有记载。当时楚庄王发兵讨伐宋国,宋国就向强大的晋国求救,但是晋国的大臣伯宗却进言说,现在楚国的形式已经非常得利,国势日渐强盛,我们不能够直接和他们对抗。言下之意就是要另外找个办法搭救宋国了。于是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胆识的壮士,就找到了一个叫解扬的人,派他去宋国安慰宋国的人,劝他们不要放弃抵抗。
解扬出使宋国的时候经过了郑国,那个时候郑国被迫刚刚和楚国结盟。郑国就把解扬给抓了起来送给了楚庄王,楚庄王给了许多财物给解扬,希望解扬能说反话,让宋国赶快投降。解扬答应了下来,于是楚国就让解扬登上楼车,但是解扬立马就违背了和楚庄王的约定,对着城内的被围困的宋人大喊,说晋军会前来解救,你们不要放弃抵抗。
于是楚庄王就大怒,要把解扬给杀了,解扬说自己完成晋国交给的任务是因为言而有信,就算死也不会有二心的。解扬还对楚国的大臣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忠于你们的国君,因为这样会被杀头的。于是大臣们都劝从楚庄王把解扬给放了,楚王没办法,也只能把他给放了。
最后解扬为晋国立下了大功,被封了爵位。
楚庄王问詹何曰故事介绍
“楚庄王问詹何曰”这个故事出自《列子·说符第八》,首先介绍一下这位詹何,詹何是战国时期道家的哲学家,是一个擅长推理的思想家,他“不出户,知天下”的推理能力比老子还高些。但是因为韩非子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贬低推理,所以时常丑化詹何的形象。
这个故事大致的意思就是,楚庄王向詹何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入手。詹何告诉楚庄王,我只知道修身的道理,却不知道治理国家的道理。楚庄王说,我现在供奉宗庙管理国家,所以我愿意学会保护它的办法。詹何回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自己有良好节操的君主把国家治理的一片混乱,也没有听说过本身不守节操但是却能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的。所以这么看来治理国家的根本还是在于君王自己的品质,所以我不敢用不关根本的细节来回答你的问题。楚庄王大悦,说讲的好。
这段对话发生在楚庄王继位不久之后,初为人君的王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就向詹何讨教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詹何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国军自身的品质出发,认为国军先要自己有良好的品质,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自然能够合情合理。所以从这个问题上看,詹何就已经透过了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所以才从君王自身的品质给楚庄王做出了回答。
春秋战国 你知道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是什么吗
楚庄王最让人敬佩和铭记的地方就是他一鸣惊人的故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是典故一鸣惊人中的主角,那么楚庄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呢?这一鸣惊人的典故又是怎么描写楚庄王的故事的呢?
楚庄王图片
楚庄王如何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之处,楚国内乱,各派势力都在蠢蠢欲动,此时的楚庄王为压制这种内乱的形式,所以故意制造假象,自己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不顾朝政,让别人都以为他是一位昏君,这样就对他放松警惕,并得到他的自然灭亡,这样邪恶势力就不会过早的行动。
就在楚庄王不思朝政的三年期间,楚国发生过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也不时地趁机偷袭楚国西南边境,并且攻打势力逐渐逼近,一直打到阜山一带,另外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起来造反,真的是内忧外患一起来了,然而此时的楚庄王仍然不管不顾,这让很多忠臣心急如焚。但是楚庄王已经明确规定不许大臣劝谏,违令者斩。所以有些人虽然忠心但也怕死,所以心急也不敢去劝谏楚庄王。
在大夫伍举劝谏失败之后大臣苏从又去劝谏,苏从哭着去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何故这么伤心,苏从回答说,因为自己要死了,楚国也要灭亡了。楚庄王便又问,你怎么会死呢?楚国又怎么会灭亡呢?苏从回答说,我想劝谏您远离酒色,但是您又不听取我的建议,那我就只有死路一条的,你整日这样饮酒作乐,长久下去楚国定会灭亡啊。
楚庄王雕像
楚庄王听了大怒,便对苏从说,你知道我已经明文禁止大臣劝谏了,你还这么愚蠢,不是找死吗?苏从却对楚庄王说,臣是傻,但是陛下你更傻啊,我要是被杀还能六个忠臣的美名,你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则是亡国之君啊。这样的行为不是更傻吗?臣想说的话已经说了,任由陛下处置吧。
楚庄王听到苏从的这一番话顿时被他感动,于是愤然而起,对苏从说道,你说的都是忠贞之眼,我会按照你说的做的。于是楚庄王打发乐队和歌女,开始去处理政务。从此之后楚庄王亲自大点朝中事物,整顿朝纲,废黜不利的型发之都,重兴有利的制度纲纪,在楚庄王的通知下,楚国国力日渐强大,大败晋国,代替齐晋两国成为春秋有一位霸主。
这就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后来楚庄王的这些经历被记录下来,成为一鸣惊人的典故。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大夫伍举劝谏楚庄王的桥段。但是楚庄王沉迷女色,不顾朝政,忠臣都担心楚国的安危,但是楚庄王又明确规定不允许大臣劝谏,否则斩首示众,所以任由楚庄王荒淫作乐,也不敢去劝谏。
楚庄王
唯独大臣伍举,他以巧妙的方式询问楚庄王,并从中暗示楚庄王,从而给楚庄王一个提醒。伍举觐见,对楚庄王说:“曾有人给我出了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臣知陛下圣明,特来向您请教。”楚庄王就问他是什么谜语,伍举说:“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深费解,这到底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听出了伍举的话中之意,便回答说:“此鸟,非同一般,它三年不展翅,是为了丰实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时差民众的现状和态度。虽然现在没有飞,但会一飞冲天;虽然现在不鸣叫,但会一鸣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了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一鸣惊人插图
过了半年,楚庄王开始亲理朝政,废黜无用的制度,重兴有利的制度,除掉了一些奸佞的小人,启用了一些有才但不出名的人士,重振朝纲。后来还兴兵伐齐,之后又大败晋国,最终取代齐晋两国成为新一代号令诸侯的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是告诉我们做事情就要像那只非同一般的鸟一样,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要我们学会对事情的认真,既然选择要做就要好好做,并作出一番成绩。
相关参考
楚庄王继位后,白天打猎游玩,晚上喝酒赏月,根本不理国事,更没把霸主的地位放在心上。他就这样过了三年,人们都把他当做昏君看待。其实楚庄王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楚国的令尹权力太大,自己刚刚继位,地位还不稳固
楚庄王继位后,白天打猎游玩,晚上喝酒赏月,根本不理国事,更没把霸主的地位放在心上。他就这样过了三年,人们都把他当做昏君看待。其实楚庄王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楚国的令尹权力太大,自己刚刚继位,地位还不稳固
楚庄王最让人敬佩和铭记的地方就是他一鸣惊人的故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他是典故一鸣惊人中的主角,那么楚庄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呢?这一鸣惊人的典故又是怎么描写楚庄王的故事的呢?楚庄王图
楚庄王绝缨楚庄王绝缨是一个出自《说苑》的故事,《说苑》中收录的是各类春秋战国至汉朝这之间的一些逸闻轶事。主要记叙了诸子的一些言行,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有一定的哲学性。说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和大臣
楚庄王绝缨楚庄王绝缨是一个出自《说苑》的故事,《说苑》中收录的是各类春秋战国至汉朝这之间的一些逸闻轶事。主要记叙了诸子的一些言行,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带有一定的哲学性。说有一次楚庄王宴请群臣,和大臣
成语典故_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哪里?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
导读: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等也成为固定
春秋战国 楚庄王活了多少岁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十二)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中原
一谈到一鸣惊人,大家都知道他属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还为我们留下了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可是,楚庄王即位之初,却是一位“扮猪吃老虎”的伪装者,那么他为何要蛰伏三年之后才展现出自己的治国才华,他又是如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鸣惊人的典故 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出自哪里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