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斩草为何不除根

Posted 朱棣 建文帝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斩草为何不除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斩草为何不除根

2、誓要斩草除根的朱棣有给大哥朱标留了一脉香火?

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斩草为何不除根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门缓缓打开,负责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城,至此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了朱棣一脉。最高权力面前绝没有兄弟、叔侄之情,为了杜绝皇位的隐患,朱棣一上台开始了疯狂的“斩草除根”行动,但耐人寻味的是“斩草”却故意留了“根”。但与此同时朱棣还大肆修改前朝史书,修改、销毁了大量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去寻索尘封的往事。

据记载朱标出生于1355年,1392年病死,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明史》上说母亲为马皇后,但根据明人的记载,显然情况并非如此,这里不过多介绍。1371年已是皇太子的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正妃,续娶吕氏为侧妃。朱标一生有5子,除长子朱雄英早年夭折外,其他4子成了“靖难”后朱棣“斩草”行动的目标。

朱允熥(tēng), 1378年出生,朱标的第3子。1395年朱允熥迎娶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为妃;建文帝即位后,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但并未到封地杭州就任。1402年6月朱棣攻占南京后,将朱允熥由吴王(亲王)贬为广泽王,封国改在当时比较荒凉的漳州。

没过多久厄运再次降临,当年9月朱允熥被召到南京,以“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不知道反省,还心生怨恨)为罪名,将他削去王位,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称为“吴庶人”。

即使囚禁起来,但朱棣对他依然不放心。1417年,蜀王的儿子崇阳王朱悦燇逃到长沙,谷王朱橞趁机准备利用朱悦燇,打着“建文君”的旗号意图谋反,但被蜀王告发。朱棣吸取教训,怕以后有人扶持朱允熥起事造反,于是不久后朱允熥暴死。

朱允熞(jiān),1385年出生,朱标第4子。建文帝即位后被封衡王,同样未到封地就任。他的之后命运与朱允熥相似。朱棣进入南京后,先被降为怀恩王,居于建昌;9月与兄长一道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此后就没有任何记载,但死于朱允熥之前。

如果说成年的朱允熥、朱允熞兄弟对朱棣还具有威胁,那么未成年的朱允熙就太悲惨了。朱允熙生于1391年,是朱标最小的儿子。建文帝即位后,封他为徐王;随着朱棣攻入南京,两个长兄被废为庶人,终身禁锢。朱棣似乎想为大哥朱标留下一脉,于是降封朱允熙为瓯宁王,随母亲吕后居于懿文太子(朱标)陵园,以奉香火。1406年2月朱允熙的府邸中莫名其妙的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朱允熙在逃跑时跌倒在地,与母亲吕后一起葬身熊熊火海。据文献记载“四年二月邸中忽火起,惊仆地,卒年十六”。作为建文帝的兄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三人也只能算是“草”,建文帝一脉才是应该翦除的“根”。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也派人明察暗访几十年,说法很多,关于这里不做过多说明,主要说说他的后代。

根据清朝官方修的《明史》记载,建文帝有两个儿子;但这并不准确,因为明人有不同的记载。先看已知的两个。长子朱文奎,1396年出生,建文帝即位后册立为皇太子,1402年靖难大军入京,时年7岁的朱文奎与父亲建文帝一起“莫知所终”。

另一个名叫朱文圭,朱棣占领南京时,年方两岁,此后也被禁锢与凤阳的广安宫中,号为“建庶人”。这一囚禁,人们似乎就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夺门”复辟后,同样饱尝禁锢之苦的朱祁镇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已经囚禁了五十多年的“建庶人”释放。

自孩提时朱文圭便被囚禁,从来没有与外界接触,甚至“不识牛马”;也许不适应这种“新生活”,不久后朱文圭便病死。

其实除了上面这两个外,建文帝至少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排行应该介于前两者之间。据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有“焦太史”之称的大文人焦竑记载,建文帝纵火后,宫内一片狼藉,明成祖朱棣进入南京皇宫巡视时,有一个小孩突然跪在他的面前,牵着他的衣服哭泣着说道:“孩儿饿矣,饥杀孩儿矣!”

此时朱棣心情应该是十分复杂的,这位历经腥风血雨、杀人不眨眼的燕王竟然也流下了眼泪,说道:“汝生帝王家,有饿死理?”,随即命人善加照看。其实孩子的话是老宫人教的,但天真无邪的孩子却最终打动了老练狡猾的朱棣。当然也有人说这个“牵衣者”就是朱文圭,但显然不太符合,因为朱文圭是1401年出生,到1402年朱棣进京时,可能都不满周岁,还处于呀呀学语的阶段,又怎么能在朱棣面前演戏呢?

此后这个“牵衣者”就被朱棣秘养于宫中,以至于后人已经不知道这是建文帝的第几个儿子,以及他后来的事迹。那为何朱棣会斩草不而除“根”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棣读书不多,但这个道理恐怕还是懂的。为了权力,同室操戈,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作为一个成功的篡逆者朱棣自然要将篡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至最低,所以只是将朱标诸子、建文帝诸子囚禁,之后才一一除掉。退一步讲,即使建文帝成功,恐怕也不会杀掉朱棣的。

其实朱棣将这个天真无邪的“牵衣者”秘养起来,正是为了保全这个侄孙。一方面让这个孩子忘掉一切,做个普通人;另一方面他也不会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政权构成任何威胁。

誓要斩草除根的朱棣有给大哥朱标留了一脉香火?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为二十四房子孙起好了二十个字派。各房都不相同,如长房太子朱标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朱棣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最后一个字则以五行为顺序,循环使用带有“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最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八房岷王朱楩“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崇祯十七年,第九代岷王朱企崟(yín)被流贼所杀,岷藩王族至此终结。

岷王后裔有一支辗转迁徙到湖南长沙安沙镇棠坡,传到第十七代“镕”字辈,出现了一位大人物朱镕基。朱镕基的父亲朱宽澍、祖父朱访绪字辈完全依照老祖宗朱元璋制定的规矩取名的。

回过头再说长房朱标,朱元璋编制长房字派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这文风,显然是太祖亲为。

估计其它两千多个不重复的“高大上”文字应该是大臣“捉刀”了。长房这一脉人气明显不旺,还没等到老爹传位,太子朱标就生病早亡,朱元璋只好选择皇太孙朱允炆为接班人。

朱允炆和四叔朱棣斗了近四年,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不知所终,与他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的儿子朱文奎。朱文奎为建文帝朱允炆长子,母皇后马氏。

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晦日(所谓的“晦日”即阴历每月最后的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长孙的儿子出生,按理说看到第四代人,老皇帝朱元璋应该高兴才是,可他认为重孙出生在 “日月皆终,大凶之象。

”的“晦日”很不吉利,因此闷闷不乐。建文元年(1399年),朱文奎被立为皇太子,建文四年,七岁的朱文圭与父亲一同失踪。

《明史》关于这位太子的记载非常简单“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有学者研究称,朱文奎从南京城水关御沟出逃,在兵部尚书廖平等护卫下去了湖北襄阳,后不知所终。建文年间,翰林院侍读史仲彬写了一本叫《致身录》的笔记。他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在其家乡湖南永州新田县石羊镇史家村避难,后又辗转云南等地。太子朱文奎是否与父亲同行?近年来,湖南永州一位叫史世冬的教师,在其族谱中找到明太子朱文奎的线索。《史氏族谱》记载:建文帝外逃后选择了永州,在史世冬远房先祖史仲彬家避难,一度被发现又去了云南,疑似把太子朱文奎寄养在了史氏一族。史老师进一步研究发现族谱中一个怪异的现象。有一个叫史惠通的人引起他的注意。史惠通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比朱文奎大一岁。

他出生时父亲史必情已经四十六岁,母亲李氏四十岁。史必情夫妇结婚二十余年没有生育,突然在四十多岁生了一个儿子?令人不可思议。

怪异的还在后面。《史氏族谱》记载:这位史惠通在永乐年间频繁搬家,首先从平乐迁往存头,后又迁居胡碑下村,再迁宁远何家山,又去了宁远下坠乡清水岭,再徙新田田头村,最后定居清水洞史家村。如此频繁搬家,似乎在躲着什么隐藏着什么回避着什么,会是什么呢?

更为奇怪的是,史氏一族一直以来就遵从“师水弥之卿,孙公可必士”的辈分字派,唯独史惠通一支字派与其他分支有别,是“应瑞经记,光明正大。

”还有诡异的,史惠通的后代均以他为始祖,祭祀时自古以来就不包括他的父亲史必情。家族相传,这个史惠通还交往了许多客人,常年与之来往,以至于死后葬在其家族墓葬群。史老师清晰记得,每年清明等节日,村民还要为这些史家的客人墓祭祀洒扫。

一个家族墓地竟然出现客人的墓葬,古来鲜有所闻,这是否就是《致身录》记载的追随建文帝逃亡的那二十二个大臣呢?有待考证。

对于大哥朱标的另外几个儿子,朱棣是如何处置的呢?朱标生五子,长子朱雄英早夭,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tēng)、四子朱允熞(jiān)、五子朱允熙。

朱允熥生于1378年,建文帝时封吴王,未就任。靖难之役后被贬为广泽王,改封漳州。当年九月被召回南京,以“不知反省,心生怨恨”等罪名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内,称“吴庶人”。

1417年,蜀王子崇阳王朱悦燇逃到长沙,与谷王朱橞勾结,试图打着“建文君”旗号谋反,被蜀王告发。这件事发生不久,朱允熥暴病死亡。

朱允熞生于1385年,建文帝时封衡王,也未就任。靖难后被贬为怀恩王,后废为庶人,关押的凤阳,朱允熥暴亡之前就死掉了。

朱允熙生于1391年,建文时封徐王,靖难后降封瓯宁王,跟随母亲吕氏居住在朱标的陵园附近奉香火,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居住地“邸中忽火起,惊仆地,卒年十六。”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把母子二人吞噬了。朱标一脉还有人活着吗?有,不过这个人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那就是前文提过的朱文奎的弟弟朱文圭。生于应天(南京),祖籍南直隶凤阳府。为明惠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史称建庶人。万历年间著名史学家焦竑(hóng)所著的《国朝献征录》(《明史》修订时,还参照过此书,后被清廷列为禁书)记载:朱文圭(1401——1457年)为建文帝次子,母皇后马氏。燕军入京,朱文圭才两岁,还是个无知的幼童。父兄逃跑了,母亲葬身火海,朱文圭成了孤儿,被朱棣长期幽禁在中都凤阳的广安宫,称建庶人。

由于朱文圭长期独处,每日除了吃喝拉撒睡,没有别的内容。以至于无法与人交流,终生丧失了语言能力。

朱棣命人给送食物,但禁止任何人同他说话。一个生于帝王家的健康儿童,被活活折磨成一个痴呆。天杀的朱棣,这种活法儿还真不如一死了之。

时光荏苒,岁月溜溜过去了五十五年,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度夺回皇位,有过被蒙古人俘虏一年,被弟弟景泰帝幽禁七年的苦难经历。朱祁镇从热血少年,已然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青年。

有一天,他想起一个远房的族叔——被幽禁五十余年的建庶人朱文圭,就对吏部尚书李贤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李贤为英宗皇帝点赞——“此尧、舜之心也。”有人提出放了建庶人会发生变故,惹出乱子。明英宗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随后派内臣牛玉前往凤阳办理释放事宜。

明英宗对这位族叔关怀备至,命人在凤阳建了房屋,还给朱文圭娶了媳妇,以续长房一脉的香火。

考虑到族叔情况特殊,还派二十个专门看家护院的人,十余个照顾他的起居的婢妾。明英宗好事变成坏事,就像是把一只笼中鸟放生野外,这鸟十有八九会活活饿死。

一个常年处在封闭环境中的人,突然间令其自由行动感到无所适从。连牛马都不认识,如何与人交流?五十七岁的朱文圭无法适应自由的新生活,不久就病逝了。

朱文圭在这不足一年的时间,有没有可能留下后人呢?《国朝献征录》中还有猛料——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上奏,请求把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关押起来,但遭到明英宗拒绝。

注意!这时候“建庶人”朱文圭已经死了两年多,“吴庶人”朱允熥也死了四十多年。这里的建庶人、吴庶人又是谁呢?会不会就是他们的后人呢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向明宪宗汇报:“建庶人、吴庶人两家衣料短缺,请求政府发放。

”明宪宗命令工部妥善处理,及时发放衣物。这一时期,建庶人、吴庶人两家可以自己购买奴婢了,政治待遇未见好转,经济上已经接近平民水平了。

弘治年间有个叫缪恭的草民,斗胆上书给明孝宗,请求给朱文圭的后人封王,奉祀明兴宗朱标。

这封信在通政司(信访办)就没过关,此人惹来牢狱之灾,明孝宗人好,没多久就把他当个屁放了

如果史学家焦竑的记载准确,那么朱标一脉的确是后继有人。

朱棣没有绝情到不给大哥留下一个后人的地步,有心斩草,无意除根。想想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回头过了奈何桥,见到老爹、大哥等也算有个交代。

相关参考

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斩草为何不除根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门缓缓打开,负责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城,至此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了朱棣一脉。最高权力面前绝没有兄弟、叔侄之情,为...

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斩草为何不除根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门缓缓打开,负责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城,至此历时三年多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标一脉转移到了朱棣一脉。最高权力面前绝没有兄弟、叔侄之情,为...

誓要斩草除根的朱棣有给大哥朱标留了一脉香火?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为二十四房子孙起好了二十个字派。各房都不相同,如长房太子朱标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

誓要斩草除根的朱棣有给大哥朱标留了一脉香火?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为二十四房子孙起好了二十个字派。各房都不相同,如长房太子朱标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

宋朝历史 秦桧陷害岳飞,为何没有斩草除根,而是放过了岳飞的儿子

秦桧陷害岳飞,为何没有斩草除根,而是放过了岳飞的儿子?  1140年盛夏,朱仙镇,军帐中的岳飞一筹莫展。不久前,岳家军再次大败宗弼,拿下汴京洗雪靖康之耻,指日可待。然造化弄人,在这个关键时刻,朝廷的1

朱元璋将开国功臣全家处死为何没有斩草除根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下诏以“擅权植党”的罪名处死了宰相胡惟庸,并下达了一系列的诏书文件,革去中书省,废除宰相制,提升六部职权,朱元璋借此机会,进一步发动“胡惟庸党案”,主要针对朝廷中掌握实权的开国元勋,

日本内战后,明治政府为何未对幕府人员斩草除根

大正二年,1913年11月22日,德川庆喜因肺炎去世。享年,77岁。他是德川幕府在位最短的将军,却是最长寿的。比开创者德川家康,还多活了2年。比他的前任,德川家茂,多活了56年。他本来在1869年就可

世界历史 岳飞死后,此人建议斩草除根,饿死岳飞子孙,结果秦桧看不下去了

中国古代历来讲究仁义,祸不及家人,跟现在的法律很有点相似。但是对于一些奸邪小人而言,可不管什么仁义,他们奉行的是斩草除根,做事做绝。而岳飞死后,此人竟然建议要将岳飞的家属和子孙全部饿死,斩草除根。结果

历史人物 岳飞之后,为什么秦桧不斩草除根呢

关于岳飞和秦桧的恩怨情仇,大家都有所了解,岳飞抗金正准备“直捣黄龙”之际,却被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死,成为一段千古奇冤!后来,秦桧死了之后,岳飞子女就开始翻案,将秦桧打入了“九层地狱”,跪在岳飞墓

隋朝历史 废除北周的苛

杨坚登上帝祚不久,大杀周朝宗室文帝子孙25家,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6家,武帝子孙12家。宇文的儿子宇文衍禅位后即被杀,时年9岁;宇文另外两个幼子还在怀抱之中,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其余宇文宗室疏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