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墓在哪里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是何意

Posted 平原君

篇首语: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平原君墓在哪里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是何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平原君墓在哪里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是何意

2、历史人物 鲁仲连和平原君是什么关系 平原君赵胜为何要封鲁仲连

平原君墓在哪里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是何意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正处于由奴隶制逐渐瓦解,而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社会过渡时期,因此一时之间,天下诸侯并起,群雄纷争。而在这众多的诸侯国之中,处于西北方的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因此它野心爆棚,妄想消灭所有其他诸侯国,一统天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抵御秦国的入侵,各国纷纷招募天下的能人志士为自己所用。而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赵国平原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平原君的身世可谓异常显赫。他原名赵胜,是赵国的皇亲贵族,他的父亲是赵武灵王,而他的弟弟则是惠文王,而且他也一直担任赵国的丞相之位。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傲人的功绩,比如说著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出自他的门客毛遂,这充分展现了他任人唯贤的高贵品质。他还联合毛遂一起营救了陷于秦国包围之下的赵国都城邯郸,可以说是一件巨大的功劳。而他和齐国谋士鲁仲连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人,拥有非同一般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他始终保持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不曾改变。有一次他游经赵国,当时的赵国正处在被秦军围攻的生死时刻,鲁仲连用自己的才智说退了秦国的使者新垣衍。平原君因此要封赏他,但是鲁仲连再三图推辞,还说道拥有杰出才能的人之所有能被天下的人所崇敬是因为他们帮助别人是出于真心而不是出于想要报酬。如果我收取了你的赏金,那我不就变成了生意人了吗?在说完这番让人钦佩的话语之好,就向平原君请辞,此身不再见面。

在这个典故中,除了体现了平原君对人才的赏识之外,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和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国平原君赵胜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平原君的赵胜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贤能善德之人。他的身份尊贵,是赵国国君武灵王的儿子,也是惠文王的弟弟,他还是另一个著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的姐夫,可以说是赵国的皇亲贵族。他在历史上既有谋略过人的一面,也有顽固浪荡的另一面。

平原剧的雄才大略可以从著名的“邯郸解围”看出来。公元前262年,势力逐渐强大的秦国的率军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结果子然是秦军大获全胜,而且还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的道路。当时的上党太守冯亭在危急下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归降赵国。赵王在经过商议之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令人去接收土地。同时也派大将廉颇率军静茹长平于秦军对峙。每想到,赵王因轻信秦国使者的谗言而另立赵括为将废了廉颇,导致秦军长驱直入,攻占了长平,接着向赵国的的都城邯郸进军。危急时刻,平原君临危受命,最终在门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国,然后又拿出所有的家财招募了一批舍生忘死的士兵同秦军抵抗,最终解救了赵国的危机。

平原君此人虽然他有过拯救赵国的功绩,但是他在其他方面同样逃不开贵族子弟的劣习。比如说他游手好闲,又利令智昏,赵国在长平的惨败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归罪于他的骄傲自满,虽然他后来也算是弥补了自己的过失,但是最多只能算是功过相抵,赵王不治他的罪也算是宽宏大量了。

总得来说,平原君此人是做出过一定的功绩,在某些方面的确有自己的才能,但是他并不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能臣,功劳是少数,而犯过的错误和过失却是远远超过功劳的。

平原君墓在哪里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时期,这不仅仅是因为此时的周天子早已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导致群雄邦起,诸侯割据。还由于这一时期正处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因此也是在这个乱世,英雄豪杰辈出,谱写了一曲曲著名的英雄战歌。而“战国四公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四处网罗天下的能人异士为自己所用,以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他们都是在历史上留下过显赫功绩的人物。

而在这四个人之中,平原君赵胜应该算是最具争议也是结局最好的人了。说他有争议是因为赵胜既有营救魏齐,解救邯郸之围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骄傲自大,纨绔不堪的贵族子弟。说他的结局最好是因为“战国四公子”之中,只要他是寿终正寝的,而其他三人要么是孤独老去,没有后代,要么是因莫名其妙的原因而猝然离世,而最惨的春申君则是被自己的亲人阴谋陷害,砍头而死。

平原君死于公元前251年,总共活了五十九年,在古代医疗技术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这已经算是长寿了。他死后被葬在了现今河北邯郸的肥乡县也就是当时的赵国都城。我们现在走进他的陵墓,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有神龟驮着的墓碑,上面写了“赵平原君墓”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从墓塚向南为主神道,到墓碑总共项羽走五十九布,这代表的是他活了五十九岁。在神道南面有重新修建好的碑楼,明代张懋忠亲笔题写的石碑就在这里。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战国四公子”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他们的传说和事迹依然被人们代代相传。

历史人物 鲁仲连和平原君是什么关系 平原君赵胜为何要封鲁仲连

  平原君以贤明而闻名于众诸侯国,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谁浇赵州土 。”平原君又以赡养门客出名,传说他的门客三千,识得人才的平原君让三千食客能够各行其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三千贤才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

  闻名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平原君,他的出身显赫,父亲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赵武灵王,他又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平原君赵胜,遗传了父亲的优良基因,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还是个谦谦有礼的公子,他以赡养门客出名,由此也留下贤明的名声。那么,爱才的平原君赵胜和鲁仲连有什么交集?鲁仲连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可以说李白的这一首《古风》,简短地概括了鲁仲连的一生。鲁仲连正如李白所说,是齐国人。《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但是关于鲁仲连具体哪个地方的人,却没有提及。鲁仲连是战国时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

  鲁仲连极其富有谋略,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士人最可贵的品质。鲁仲连是个浪子,他的身上具有游侠的气质,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因而他的生命几乎都是在行走中度过,这一年鲁仲连刚好客游到了赵国,正赶上了秦国和赵国火拼,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赵国君臣上下都很焦急,平原君面对众人的建议也是犹豫不决。

  这个时候,鲁仲连出现了,他的出现引起了其他门客的注意,有人便好奇地追问:“很多人来到平原君门下,都是有事求于他,看您的样子不像是有事要求他,您为何还不离家这个是非之地?”鲁仲连回答:“秦国是个崇尚武力的国家,没有什么礼仪,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国家称帝,所以想要打算帮助赵国。”

  魏国将军新垣衍奉魏王之意思,秉持“使事有职”,劝告赵王尊秦昭王为帝,以解邯郸之围。赵国此时内外虚空,赵王及平原君实在没了办法,就在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之际,鲁仲连出现了,他提出帝秦的坏处,会使得秦王为所欲为,而使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帝秦却不想办法也是自寻死路,既然这样还不如“蹈东海而死”为国献身,有理有据有节的论述过后,最终他成功劝说新垣衍改变帝秦的观点,共同抗秦。

  此番言论之后,众人对鲁仲连刮目相看,他是出于道义来帮助赵国,急人所难,忠肝义胆。他身上有士人最可贵的品质,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平原君想推荐鲁仲连,但是鲁仲连拒绝了平原君三次,平原君又改设宴来款待鲁仲连,并且在大家都喝得微醺的时候,命人向鲁仲连献上了千金,鲁仲连虽然喝醉了,但是仍旧很清醒,他帮助赵国不为名利,也不想做官,他说杰出的士人就是要为天下人排忧解难,他不想做个商人,于是,拒绝了平原君之后就离开了,并且再也不见平原君了。

  鲁仲连是清莲,盛开在乱世不染纤尘的莲花,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阵阵清风,离去又为人们留下屡屡清香,高洁的品质让人印象深刻。

相关参考

两千多年前被评价为 ”作”的鲁仲连,其实一点都不冤

魏安僖王和孔斌,就是孔子的六世子孙,一起讨论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如果非要找个差不多的,那就只有鲁仲连了。魏王说鲁仲连是一个「”强作”的人,不是出于本性自然,不可以算作高士。这段对

田畴联手曹操出征乌桓

个人工作室这玩意,其实史上很早就有了。说远一点,例如战国时候的鲁仲连,凭借私人身份,化解了巨大的国际危机,瓦解超级大国的军事侵略,却继续当自己的小老百姓、独行侠。事实上,鲁仲连所代表的,就是一家民间的

古人講:“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是何意

古人講:“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是何意?年輕人不妨銘記論一論家長裏短,說一說人生百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到今天依然歷久彌新,很多民諺、俗語都有了新的解釋,但更多的則是一如既往的警醒世人,將老祖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何意

三国中,曹操是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明君雄主,他麾下人才济济,其中武以典韦、许褚最为勇猛,而文以郭嘉、司马懿最为出色。特别是郭嘉,曹操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并给了他「”鬼才”的高帽子。更令人称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何意

三國中,曹操是求賢若渴、廣納賢才的明君雄主,他麾下人才濟濟,其中武以典韋、許褚最爲勇猛,而文以郭嘉、司馬懿最爲出色。特別是郭嘉,曹操稱讚他“平定天下,謀功爲高”,並給了他“鬼才”的高帽子。更令人稱奇的

日語中的“八嘎呀路”是何意

嗨,大家好,我們閱盡繁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進入正題,二戰中日本鬼子的形象大多數人是通過影視劇等了解的,而演繹中的日本軍官經常在憤怒或者不滿時脫口而出“八嘎呀路”,這究竟是什麼意思,通過直譯之後,

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是何意

其實和古人比起來,現代生活中,很多不經意的細節,在古代都是一種精致的體現。比如說起名字這種事情就是其中之一。古人對於起名字有很多禁忌,並且還有這樣的一句俗語:男不帶天,女不帶仙。在古代,大多數勞動人民

伯夷和叔齐生平简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何意

伯夷和叔齐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

孔子曾說“老而不死是爲賊”,這句話是何意,是不尊重老人

孔子是儒家先賢,記錄他言行的《論語》流傳於後世,大家可能覺得,孔子一定是個和藹的老先生,不會發脾氣,不會訓斥人。但是吧,即便被後世譽爲聖人,即便後世再怎麼給孔子加上光環,孔子也是一個擁有喜怒哀樂之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