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中进士究竟可以做什么官?前途如何

Posted 进士

篇首语:这个世界看你笑话的人永远比在乎你的人要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高中进士究竟可以做什么官?前途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高中进士究竟可以做什么官?前途如何

2、明代此才女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四个考中进士,其中三个官至尚书

揭秘高中进士究竟可以做什么官?前途如何

考中进士,会立马授官吗?这是读者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昨天介绍进士录取人数的文章发布后,读者留言评论最多的就是授官问题。有的说古代考中进士后,一做官就是七品县令,相当于县处级干部,起点高。

对于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古代中进士很不容易,通常三年一次大比,考中进士的最多300人,那时中国人口没现在多,605年唐代的统计是3714万人,宋代人口突破1亿人,明代维持在1亿人上下,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人口达到4.01亿。这样的人口数,进士的录取比例很低。能够从院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考到京城,那也是挺不容易,很有能耐的。以我观点看,中进士要比选拔处长难得多,中国一年提拔厅级干部远远大于300人。进士录取最终由皇帝面试,过去什么官可以上金銮殿?四品的知府这一级才有资格。戏曲、影视剧中,什么人都可以觐见皇帝,那是胡扯。所有进士都是皇帝的门生,皇帝钦点的进士外放做个七品县令算什么呢?不是官做大了,是做小了。当下中央部委官员,到基层挂职做个处级官员很少的,多数是挂厅局级或以上的,这样一比较,是否觉得天子门生只当个县令,有些委屈了呢?

说了这些,只是一个引子,古代高中进士,也不是立即就做官的,还是有程序的。

科举始于隋,其目的在于改变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开拓选才来源与方法。当时科目有明经、秀才等诸科。《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初设置进士科,只考对策,不试诗赋,仍然是两汉对策取士的老路。“近隋炀帝开始安置进士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士一科逐渐为世人推崇,“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代此才女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四个考中进士,其中三个官至尚书

在一些古典戏剧中,经常有女扮男装高中进士、状元的故事。比如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中的黄春桃、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贞以及《再生缘》中的孟丽君。这些女状元个个都是才貌双全,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也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影响深远的戏剧无疑会给人们一个错觉,既然有女状元,那很多人就认为科举考试是允许女性应试的。实际上,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应考者只有男性,绝对没有女性,这是科举制度报考最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不过,在科举文献中,我们找不到明令禁止女性应考的条文,这是因为科举是选拨官员的考试,而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不设女性官(除少量的宫内女官外),因此,禁止女性应考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明文规定。 有人会问,笔者难道不知道太平天国不是有女性应考的例子吗,还出现了女状元,这是有史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严格意义上算不上是一个封建政权,所以不列其内,何况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执行的非常不严谨。 ​回过头来说,古代女性即便是可以通过各种关系报考,但在进入贡院之前搜检制度也能将其排除在科举考场之外。从唐代开始,历代科举都有十分严格的搜检制度,而且随着科举制度地位的逐渐提高,搜检也越来越严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 明清时期,乡、会试搜检时,每个考生需要两个士兵搜检,士兵会「 ”上穷发际”,也就是头发都要解开;「 ”下至鞋袜”,鞋子和袜子都要脱出来,身上的衣服更要全部解开。要通过女扮男装进入考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历史上有没有女性通过代考或者跑关系进入考场的呢?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不过大多是笔记小说,道听途说为多。如《续南笔谈》中就记载了乾隆六年(1741年)发生的一件舞弊案。 ​扬州一位王先生不学无术,但他却有一位才貌兼备的妻子张氏。张氏看到丈夫整日游手好闲,觉得不能指望他通过科举来改变家庭的命运,于是决定自己女扮男装去应考。可惜还没进考场,就因为他小叔子的举报而被抓了。按照清代科场条例,张氏本该处死,好在乾隆帝大发慈悲,认为这样一位才女,杀了真是可惜,更何况她是因为恨自己的丈夫不争气,才做出这样的舞弊行为。念在她用心良苦,死罪可免,但最终还是将她发配到边远地区。 正因为严格禁止女性应试,使得不少有才华,有理想的女性只能对天长叹。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曾叹息说:「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羨榜上名。”不少女性知道自己没有参加科举的可能,便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子弟或晚辈,希望金榜题名的梦想在下一代人身上实现。 ​《儒林外史》中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她天资聪颖,十一二岁时就将「 ”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能背诵三千篇八股文范文。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据统计,「 ”四书五经”大约有41万字,范文按照每篇六百字计算,就有180万字,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勤奋的学习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这位鲁小姐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她写出来的八股文也就十分优秀,假如她是男儿身,中进士想来不是难事。由于制度的限制,鲁小姐不能亲自参加科举考试,可她偏偏又十分痴迷科举,对自己丈夫不愿意全力应试十分失望,只好将科场夺魁的希望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当然,鲁小姐不过是吴敬梓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女性呢? 还真是有的,《明史》中记载了浙江余姚人杨文俪,对她有很高的评价:「 ”盖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举之文者,文俪一人而已。”杨文俪自幼受其父亲、工部员外郎杨应獬的教导,精通八股文写作的奥妙。在嫁给孙升座继室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培养孙升的五个儿子身上,亲自教导他们做举业文章。 ​后来这五个儿子有四个考中进士,其中三个官至尚书,另外一个担任太仆寺卿。尽管杨文俪自己没有办法参加科举考试,但她的理想在儿子们身上得到了实现,这也是《明史》特意提到她的原因。

相关参考

在清代高中状元究竟有多么风光

作者:史遇春引文在当今社会中,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就是「”状元”纷飞的时节。这里的「”纷飞”,不是说,高考之后,「”状元”化蝶,可以展翅;而是说,高考之后,对「”状元”一词的滥用,让人眼花缭乱,就如同光

别再考了,去做官吧

公元605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也就是最早的科举考试,到1905年光绪帝废除科举,科举考试在中国存续了近1300年,皇帝用它选拔人才,百姓用它一举成名改变人生。可以说科举就算是古代高考,是许多人的人生中

揭秘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竟然是同性恋?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所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祖籍苏州,1736年进士。在郑板桥做官前后,他都是居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后人世称“三绝”。他也是清代非常有代

揭秘著名奸臣严嵩真的在墓地里要过饭吗?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之一。他出生于1480年,那时在位的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之后则是孝宗,而在他高中进士的1505年,孝宗去世武宗继位,而严嵩真正报效的皇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因为严嵩在考中进士几年后,...

揭秘著名奸臣严嵩真的在墓地里要过饭吗?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之一。他出生于1480年,那时在位的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之后则是孝宗,而在他高中进士的1505年,孝宗去世武宗继位,而严嵩真正报效的皇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因为严嵩在考中进士几年后,...

前途不可限量

明朝永乐年间,杭州府钱塘县出现了一个神童,他自幼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后来成为扶大厦于将倾的朝廷重臣,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于谦。于谦的祖父曾在朝廷为官,家境相对优越,五岁时被父亲送到私塾

如此有才,前途无量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二十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年少得知的他,不仅是家族的骄傲,也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正当朝廷准备赐他官职的时候,却因为父母先后去世,不得不在家守孝,几年后才

揭秘雍正重臣李卫历史上真实的做官经历揭秘

前两年的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可谓是红极一时,徐峥所扮演的那个诙谐幽默的李卫也颇受好评。但是,从各种材料看来,历史上的李卫似乎并非如此。(徐峥自己也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卫是怎么样一个人,他说导演...

揭秘雍正重臣李卫历史上真实的做官经历揭秘

前两年的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可谓是红极一时,徐峥所扮演的那个诙谐幽默的李卫也颇受好评。但是,从各种材料看来,历史上的李卫似乎并非如此。(徐峥自己也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李卫是怎么样一个人,他说导演...

揭秘:雍正究竟为什么要抄曹雪芹的家

揭秘:雍正究竟为什么要抄曹雪芹的家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雍正六年,雍正皇帝下旨查抄曹府,这里的曹府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康熙自小一起长大,两人属异母同奶,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