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

Posted

篇首语: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舌尖上的唐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舌尖上的唐朝

最近央视播《舌尖上的中国》,俨然中华民间美食大全,惹得一帮吃货半夜起来流口水。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美食的魔力,有的官员甚至因为路边贪小吃断送前程。

  宰相刘晏在路边买饼吃

  唐朝有位位高权重的宰相刘晏,一天,拂晓4点左右,刘晏的车驾就上街了。估计这位宰相大人还有点睡眼蒙眬,但味觉却不蒙眬,被街道边饼店飘出来的香味吸引住了。那种饼,叫胡饼,西域传过来的,且闻那香味,“势气腾辉”,热腾腾,香喷喷。

  唐朝那时代官吏平民有别,刘晏是朝廷大官吏,不好意思下车去买,于是“使人买之”。刚刚出烤炉的饼,炙手可热,刘晏不敢裸手拿,就用袖子包起来,就着啃,带着满嘴满脸的饼渣,乐呵呵地对一起等着去上朝的同事们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到底这胡饼怎么个好吃法,翻阅《唐语林》,有豪华版胡饼的生动记载:用羊肉一斤,一层一层铺在和好的麦粉当中,“隔中以椒、豉”,就是在饼的隔层中夹放椒和豆豉,“润以酥”,用酥油浇灌整个巨无霸饼,然后放入火炉中烤,烤到五成熟的时候就取出来吃。麦香、羊肉香、酥油香、椒香和豆豉香,香味喷薄而出,强大得连一代国相也招架不住。

  张衡路边吃饼被人告发

  刘晏作为宰相吃路边小食,大为失态,倒也无事,不过上溯回去半个世纪到武则天时代,一位叫张衡(注:并非东汉科学家张衡)的官员就没他幸运了。

  张衡是朝廷的四品官员。有一天,张大人退朝回来,经过长安的商业区,路旁饼店一批蒸饼刚出炉,“路旁见蒸饼新熟”,馋得实在不行,心中在做着天人之争:不行,我是国家干部,跟这些个小商小贩交易,岂不是失了国家的体统?

  最后,舌尖的欲望战胜国家的约束,他下马买了几个香喷喷的蒸饼,美滋滋地骑在马上啃起来,“遂市其一,马上食之”。殊不知,张大人的政治前途就止于这几个包子馒头了。他好歹是个公众人物,朝廷大员在大街上买蒸饼吃的事情传开来了。专门负责纠风的御史在武则天面前奏了他一本,认为张衡路边买蒸饼吃的行为有违官员行为准则,损害了朝廷高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武则天也觉得挺丢脸,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彻底丧失政治前途。

  马鞍垫能做成美食

  令人拍案称奇的是,除了专业的厨师,在唐朝的行政界和军界都有一批善于烹饪的大师级人物。

  在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个将军认为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吃的。他自己开饭馆膳堂,什么都可以用来做菜。烹饪原料多元化的程度,足以让人瞠目:居然能将马鞍下面的旧垫子,还有用过的箭壶,修理一番,加工一番,放到厨房里倒腾一番居然成了美食,还挺可口的,“修理食之,其味甚佳”。据说马鞍垫子在那时叫“障泥”,还有箭壶,都是熊皮和鹿皮做的,想必比明胶安全。

  《北梦琐言》记载,在唐朝灭亡后不久的四川,有个叫赵雄武的官员,是清官美食家,尤其善于做大饼。他造的大饼,每一张需要三斗面粉做料,不知道是不是膨化的效果,饼出来后有几间房那么大,“大于数间屋”。个头大,味道如何呢?据说皇宫里头举行宴会,豪宅大院举办宴席,都要买他做的饼,比房间还大的汉堡包堆在宴会上,宾客们剖分而食,赞不绝口。

  皇帝强人所难赐吃乳酪,

  吃坏爱卿肚子

  有些皇帝比较重口味,例如唐宣宗喜欢吃游牧部落的乳酪饼,美其名曰:“银饼”。当时的翰林学士韦澳很受他的待见。

  有一年,唐宣宗在太液池避暑,忽然想起要关照这位亲信,于是把韦大人和另一位学士孙宏叫过来,赐给两位干部吃乳酪饼,他以为自己重口味,人家也是重口味。

  韦大人本来就厌烦这油腻的东西,可如今皇恩浩荡不得不吃,结果肠胃受不了这重口味食品,而且当时太液池皇家疗养中心用的不知是什么“空调”,大暑天却“寒气逼人”,肥腻食物加上冻人的温度,两位大学士腹泻好几天,真是圣恩消受不起。

相关参考

舌尖上的唐朝丨那些你不曾熟知的食物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民以食为天,当「”食”为果腹时,是生存的需要;而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时,就上升到「”文化”了。「”食”之为「”文化”,如蛮夷「”不火食”,戎狄「”不粒食”,华夏既「

舌尖上的定边作文总分总结构

舌尖上的故乡我的家乡——东北吉林,一个寒冷的地方,一个我熟悉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我的怀念,这里都是熟悉的味道,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不过对我来说,学校附近的烤冷面是我我最怀念的味道。烤

理南涧彝族“跳菜”是舌尖上的民间艺术 彝族饮食

理南涧彝族“跳菜”舌尖上的民间艺术“南涧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南涧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彝族群众举行喜庆、婚丧等活动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是南涧彝族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它把粗犷、古

盘点历史上的吃货皇帝 舌尖上的中国

1.魏道武帝拓跋珪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

兰台说史•闲话那些“舌尖上的文物”

据媒体报道,近日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的楚墓中,发现了几个装有牛前肢骨的大鼎。对先秦用鼎的烹饪方式稍有了解,便可知这原是一锅肥美的牛肉汤。当然,“钟鸣鼎食”的贵族式享受,亡故之人自然不可能真正享用到,今天

活在舌尖上的中国人 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的秘密

中国人之于饮食从来就不那么简单。《尔雅》里一句:“食色,性也!”更是道出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那与传宗接代并重的地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开播,中国人的味蕾再次被这部纪录片所带动,对于中华美食的探寻

鸿门宴上究竟有哪些美食? 舌尖上的鸿门宴

这次史上最着名的“鸿门宴”,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这位最着名史学家的生花妙笔将这次宴会上的刀光剑影,唇枪舌剑,描写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如此一次上下五千年间惊天动地的酒会盛宴,司马迁的春

鸿门宴上究竟有哪些美食? 舌尖上的鸿门宴

这次史上最着名的“鸿门宴”,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这位最着名史学家的生花妙笔将这次宴会上的刀光剑影,唇枪舌剑,描写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如此一次上下五千年间惊天动地的酒会盛宴,司马迁的春

舌尖上的古代名人乾隆、苏东坡都喜欢美食佳肴

公子宋:别拦着吃货吃东西,不然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话说这个春秋郑国的公子宋有一个羡煞众吃货的特异功能,那就是每每食指乱动,一准过一会儿就能吃到好吃的。有一天,公子宋跟子家两个人去觐见郑王,刚走到殿门口,

舌尖上的武漢又回來了,誰也無法祖藍我夏丹,去湖北上大學

因為疫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他們,刮目相看說的是誰呢?【快來參加!#湖北特產曬單大賽#】近日,朱廣權、李佳琦Austin隔空同框進行了一場為湖北賣貨的公益直播,朱廣權妙語連珠,李佳琦控場專業,直播售出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