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又有何历史 满族节日
Posted 满族
篇首语: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又有何历史 满族节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又有何历史 满族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六,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是怎样从女真转变而来的?又有何历史起源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海内外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自称“满洲”,满洲一词音译自满语manju,早在公元9世纪这个词即被用于对部落首领的称呼,《隋书、勿吉传》中记载“其渠帅曰:大莫佛瞒诎”到15世纪以后该词又称为“满住、曼楚”等,意义类似于今天汉语的“贵人、尊者”之意,到清太宗时期该词被用于民族名称。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满族人在先秦时期称肃慎、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称女真。无论是叫肃慎也好,叫女真也好,都是一种音译。
起源
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2],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
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虞舜、夏商周满族先民肃慎人,汉代至三国,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洲族先民又称靺鞨,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靺鞨。公元669—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后被契丹所灭。
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清代满洲侍卫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相关参考
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在汉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
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
六月年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
六月年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
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
【旗装】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
满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生育。妇女一旦怀孕,被视为全家吉事,这时婆母便告诉她一些保胎知识和传统禁忌。如:不准孕妇到别人的产房去,不准坐锅台、穿台。不许大哭大笑,不准侍奉祖先神。怀孕五月,不许去马棚,不许牵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
历史秘闻 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开展“爱暖沟门・青春送福”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雄厚群众的文化生活,迎接新春佳节,为群众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1月16日,喇叭沟门满族乡对角沟门村开展了“爱暖沟门・芳华送福”运动,来自区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为村民书写新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