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书如何介绍中日之战

Posted 附属国

篇首语:知识可羡,胜于财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历史书如何介绍中日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日本历史书如何介绍中日之战

2、历史军事 威海卫之战的伤亡情况如何

日本历史书如何介绍中日之战

 日本历史书如何介绍中日之战 

  日历史书歪曲中日战争历史事件真相。将中日的战争责任推卸至中国(当时的大清政府),用强盗的逻辑思维认为中国是不想丢掉朝鲜这最后的朝贡国,从而与日本做对。而日本方面之前却从未与当时的中国有过任何过节,只是中国单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从而挑起引发了中日战争。

  日本在歪曲的过程中,历史书上指出中国为了强行介入故意向国内民众透露当时机密谈判内容,引起激烈的反日情绪。在中日关系上的恶化完全是由于中国单方面所制造的。日方这样的说法其实就是想“证明”自己才是受害者。

  个人认为当时的朝鲜与中国(清朝)的关系属于属国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中国是“君”,而朝鲜是“臣”。当自己的附属国(臣民)被外来国家欺压时,作为朝鲜国君王的中国有理去帮助,而非存在什么为了保留朝鲜这最后的朝贡国。

  这种帮助类似当下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美安保条约》。中国为了保证自己附属国的安全,无论从何方面看都是必须的。其一:保证自己的附属国朝鲜安全是作为一个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其二:中国如果不顾朝鲜安危从而导致朝鲜落入日方之手那么危机的就是中国本土。唇亡齿寒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如果当时日方没有对朝鲜打歪主意,中国政府又何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恶意的使中日关系恶化之说。沙龙国际娱乐中国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证朝鲜安全以及自己本土的安全,换句话说是日方先出手,而中国实质是为了自慰才会出面阻止日本单方面的行为。一旦朝鲜脱离中国中国就会失去一面“安全门”。

 

  换事而论按照日方新版历史书上的强盗逻辑中国的抗美援朝是否也存在故意想与美国关系的恶化?这样的做法中国得不到任何好处,因为当时的朝鲜已经与中国解除了附属国的关系。沙龙国际娱乐中国此举再次证明和当时的日方对立不是因为朝鲜的朝贡问题,而是因为日方的行为已经像美国一样威胁到了中方领土危机,中方才迫不得已出面制止日方行为,而非日本历史书中所讲到的中国为了强行介入故意向国内民众透露当时机密谈判内容,引起激烈的反日情绪。

历史军事 威海卫之战的伤亡情况如何

威海卫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结果日本获得决定性胜利,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派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和谈。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在黄海之战中获胜,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又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下旬攻入中国境内,占领了旅顺。日本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进攻直隶的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黄海海战后撤退到此地的北洋海军。

战争结果

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清廷只得乞降,派遣李鸿章全权处理,前往日本和谈。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不重视和放弃制海权。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使京畿地区门户洞开,清廷危急万分,更加快了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的步伐,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北洋舰队株守军港、威海海陆军未能密切协同作战,是此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威海之战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战败的结局。

丁汝昌(1836~1895)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禹廷。安徽庐江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任北洋海防差用。十四年,任北洋海军提督。二十年六月中岛海战后,带领北洋海军诸将察看被日舰击伤的济远舰,并改装了其他各舰的防护设施;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因指挥失误,致北洋海军受重创,被革职留任。在威海卫之战中,率北洋海军困守威海港和刘公岛,被日军海陆围攻,陷于绝境,仍坚持抵抗,严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英国人马格禄等的投降要挟,决心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夜,丁汝昌见援兵已绝,突围无望,遂服毒自尽。

刘步蟾(1852-1895.2.10)字子香,福建侯官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事母至孝”。少时性格沉毅,好学善思,爱憎分明,敢于非礼不义之事相争。同治六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与同学十八人上“建威”号练船实习,南至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北上渤海湾、辽东等地,途中测量日度、星度,操练驾驶,见识大为增进。丁汝昌因海战中受伤暂时离舰养伤,由刘步蟾代理。威海保卫战中,二十一年元月十一日,“定远”被偷袭入港的日本鱼雷艇击伤,被迫搁浅在刘公岛东部充作“水炮台”,因进水过于严重,丁汝昌下令放弃“定远”。当时刘公岛局势日益恶化,因恐“定远”将来落入敌手,丁汝昌、刘步蟾于正月十六日下令,将“定远”舰炸散。当夜,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时年43岁。李鸿章获悉刘步蟾自杀的消息后,深感惋惜,并盛赞刘步蟾当年直陈御日之计是实言真心。清廷谕令:将刘步蟾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世袭骑都尉加一等云骑尉。一代海军名将,就这样与他所钟爱的战舰,一同消失在保家卫国的海上疆场。

杨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闽县人。一八七一年,参加海军,投“艺新”炮舰为船生,从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及枪炮、驾驶技术。杨用霖刻苦好学,用心专一,“日夕勤劬,寒暑不辍,而颖悟锐进,于航海诸艺日益精熟”。不久,便补为“振威”炮舰管炮官,又升为“艺新”炮舰二副。杨用霖升护理左翼总兵兼署镇远管带。当时旅顺已经失陷,“镇远”无法进坞修理,杨用霖带领人员想尽办法,日夜赶修,终于将舰底补好。次年二月十一日,丁汝昌和刘步蟾先后自杀。北洋水师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推举杨用霖出面与日军接洽投降。杨用霖严词拒绝,回舱后口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命诗,用手枪从口内自击殉国。朝廷嘉其忠烈,予优恤赏银治丧,增提督衔,给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相关参考

日本历史书里是如何描述中日战争的

日本的教科书制度与多面历史观纠结日本现在是小学6年、中学3年,共9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实际上不少地方自治体对于高中3年也一样实现了免费教育,与9年义务教育不同的是:高中的教科书需要学生自己付费,9年义务

日本历史书中国古代史

为什么日本历史书要提及很多中国古代的历史,虽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特别是二战到现在,中日关系很不好但是在这之前,中日交往历史悠久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间只隔了一片海,交通便利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两

历史秘闻 日本历史书中国古代史

为什么日本历史书要提及很多中国古代的历史,虽然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特别是二战到现在,中日关系很不好但是在这之前,中日交往历史悠久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间只隔了一片海,交通便利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两

唐朝历史 唐代中日白江口之战日本大化改新后,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日本大化改新后,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社会也得到了发展的良机。可大化改新后不久,中日双方便展开了中日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战。朝鲜半岛,自古就是一块不让中国省心的地方,它西北部与中国接壤,东北部与

历史上的四次中日之战

从空中俯瞰地球,日本很容易被发现:亚欧大陆东头的大海里,悬浮着一个孤零零的岛国。从形状上看,日本列岛就像一张弓,一张蓄势待发的弓。在古代日本,他们是大陆母亲的游子,迫切需要中国文明的滋润,献贡求封,恭

唐朝历史 中日史上第一战 打掉日本千年野心的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

唐朝历史 唐代中日白江口之战 唐朝中日发生的第一场战争白江口之战,换来了1000多年的和平

纵观历史,中日之间发生过四次战争,分别是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之战,明朝万历年间的中日万历之战,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华战争。今天我带大家来研究一下中日第一场战争,此战一万

唐朝历史 唐代中日白江口之战简介

白江口之战,是公元663年,唐朝、新罗联军与日本、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位于韩国)发生的一次水战。结果是,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唐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少胜多,是一场经典战役。笔者探讨过

第七章 辽东乱,血战威海卫_明朝与清朝两场中日之战的过程比较

>  战斗过程和结果比较>>  比较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和清朝甲午中日战争两次战争的过程,可以发现如下的共同点。>>  倭寇都是不宣而战,并且在战役的前期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时,日本水师第一

历史军事 威海卫之战的伤亡情况如何

威海卫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结果日本获得决定性胜利,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