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趣事 周总理视察三八饭店时不为人知的故事

Posted

篇首语: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名人趣事 周总理视察三八饭店时不为人知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名人趣事 周总理视察三八饭店时不为人知的故事

来到三八饭店时,四人同等个头、同样着装;周总理亲自点的哈尔滨特色菜锅包肉……据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何宏深入了解研究,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哈尔滨并在三八饭店就餐一事虽在一些媒体有过报道,但仍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未披露。

  周总理来饭店就餐时,另有三人与其同个头、同装

  1959年12月24日晚8时许,四辆灰色轿车从景阳街驶进靖宇街,拐向南三道街,缓缓停在三八饭店门前。从每辆车的后门都走下一位穿灰呢子大衣的人,四人衣着、个头都一样,他们自然形成一排,缓步向饭店走来。在饭店门口南侧警卫的,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太古派出所19岁的民警张汉友。据张汉友回忆,当时四人中只有前边的两位从他身边走进了饭店,第二位就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这是他事先不知道的。原来,前一天道外公安分局原局长阚德普为参加警卫的20多位民警召开会议布置工作,要求大家恪守职责,甲级警卫着便衣不配枪,保证中央领导的安全,不要主动接近首长,当然包括不能主动握手、谈话等。这是张汉友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心情十分激动。

  周总理亲点哈尔滨特色菜锅包肉,三八饭店无人会做“临时抱佛脚”

  周总理到三八饭店就餐,当时媒体报道周总理吃的菜品时只提到4道素菜。其实,当时还有一道周总理亲自点的哈尔滨的特色菜———锅包肉。由于当时是困难时期,每人每月凭票供给半斤肉,凭粮证供给二两豆油,以致于此事被尘封至今。

  12月18日至24日,东北地区协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周总理从北京赶来主持会议,并作重要报告。他从省、市领导的汇报中得知,哈尔滨刚刚研制成功的包饺子机正在三八饭店投入使用,那是一个全部由妇女经营的饭店,而且机械化程度很高,黑龙江省评剧团还特意将其事迹编排成评剧《跃进之花》。周总理听了很感兴趣,便表示要去看看,还亲自点名让三八饭店的女厨师做一个“锅包肉”。

  当时三八饭店成立时间仅一年多,且女厨师也都只会做些简单的家常菜,根本没人会做锅包肉。这可怎么办?情急之下决定选出其中有一定基础的班翠霞连夜学艺。于是,时任哈尔滨市服务公司副经理的马克和三八饭店主任于秀莲以及班翠霞等人,于12月23日晚10时许赶到哈尔滨名厨郑义林家中,并诚恳地说:“郑师傅,这么晚了,打搅你们全家了,实在抱歉。有件大事得请你帮帮忙,明天中央首长要来三八饭店视察,还点名做一道哈尔滨名菜‘锅包肉’,这可是你家老爷子道台府膳长郑兴文的首创啊。现在您是权威,就请您教教班翠霞吧!”说着,拿出来他们随身带来的5斤猪后鞧肉和豆油等其他辅、佐料。

  郑义林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二话没说,全家人立刻行动起来。按照郑义林的安排,儿子郑学章重新点燃煤球炉子,把淀粉放在大盆里用水泡上,各种调料摆好备用。班翠霞和郑学章把肉切好,炉子上的炒勺放入豆油。一切准备就绪后,郑义林从挂糊的多少、火候的掌握到调汁的比例等开始向班翠霞一一详细讲解,班翠霞学得也是格外认真。很快,带来的5斤猪肉已全部用光,可是班翠霞还没完全掌握好火候。 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上哪儿去弄猪肉呢?大家都很着急。还是郑义林有经验,他思索片刻决定用胡萝卜代替,因为挂糊、调汁、翻炒几个环节班翠霞都过关了,唯独火候还差,可以借助胡萝卜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郑学章赶紧按父亲的意思找来胡萝卜,洗净切片,挂上湿淀粉给班翠霞练火候。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操作,班翠霞炸制锅包肉的火候终于达到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咬时有声了,在场的人长长出了一口气。而那个为练火候“发明”的炸胡萝卜,后来被称为“锅包素”,也曾在三八饭店作为一道新菜推出。

  此时天已大亮,虽忙了一夜未合眼,可大家都不觉得累。马克掏出10元钱以示感谢,郑义林坚决不收,他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哈尔滨厨师的光荣。”几天后,郑义林得知班翠霞是为周总理做“锅包肉”,他和全家人都充满了自豪。

  12月24日晚,周总理为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厅局级干部作完国际形势报告后,在省、市领导陪同下来到三八饭店。班翠霞回忆说:“当时我正在备料,心里也很紧张,但总理到厨房来过之后我反倒轻松了许多,没想到周总理是那么平易近人……”

  周总理吃过班翠霞做的锅包肉后很感兴趣。这道菜,除了色、味、香、型之外,还有“声”的特点,因为在咬时能出声音。班翠霞听当时在场的三八饭店主任于秀莲说,周总理吃着这外焦里嫩的锅包肉非常满意:“可别小看这道菜,它的价值也同样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

相关参考

名人趣事 冀朝铸为周总理做翻译

冀朝铸,长期从事我国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其高超的英文翻译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我国领导人的肯定和外国友人的普遍尊重。  冀朝铸1929年7月生于山西省汾阳县,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冀朝铸

名人趣事 冀朝铸为周总理做翻译

冀朝铸,长期从事我国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其高超的英文翻译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我国领导人的肯定和外国友人的普遍尊重。  冀朝铸1929年7月生于山西省汾阳县,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冀朝铸

名人趣事 钢笔的来历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谈话时,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以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

名人趣事 钢笔的来历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一个美国记者在采访谈话时,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以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

名人说话的艺术故事

1.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

这个安家沈阳的单位,所长任命书由周总理亲笔签发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办公楼前的草坪上,安放着一尊塑像。塑像主人公是我国著名冶金学家、金属研究所创建人李薰。1983年3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技术科学部主任的李薰,在昆明准备视察新建的冶金企业时病

周总理吃面条

1939年春,周恩来副主席代表党中央到新四军视察。当时,虽已国共合作、统一抗战,但国民党顽固派却是假抗战、真反共,处处制造摩擦,破坏统一战线。为安全起见,周副主席决定以实行统战后担任的国民革命军政治部

中国名人故事100字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

历史秘闻 ——周恩来总理的故事

该剧根据周秉德创作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改编而成,讲述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总理逝世期间,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呈现周总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壮丽一生的故事。该剧于

名人趣事 你认识我吗

  一天布什决定要去华盛顿当地一家老人院视察。    总统从老人院大厅进入,迎面走来一个小老头,好像这人没有注意到他。  布什不太高兴,转身追上小老头问:“你认识我吗?”  小老头看看布什说:“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