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围魏救赵的故事
Posted 大梁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围魏救赵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令庞涓举兵伐赵,并包围赵都了邯郸,赵成侯大惊,急忙遣使赴齐求援,以中山之邑为礼,请求齐国发兵相救。
当时齐国大臣分为两派,一派以相国邹忌为首,主张不救赵;一派以大夫段干朋为首,主张应救赵。段干朋认为,魏灭赵,对齐国没有丝毫好处。三晋中,魏国最为强大,一旦灭赵,必会危及韩、齐,所以,救赵势在必行。而且,此时救赵有个有利条件,即魏之精锐部队皆在外与赵作战,国内必然空虚。齐军倘若避实击虚,进攻魏之襄陵(今河南睢县),可得渔人之利。
齐威王因此决定发兵,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
孙膑与魏将庞涓原在一起学习兵法,后庞涓出山仕魏为将军。孙膑潜至齐,受到齐威王的器重。此次发兵,本欲以孙膑为将,孙膑以残疾固辞,威王遂任之为军师,使坐于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田忌想率军直赴邯郸与魏军决战,孙膑道:“今魏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衢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意思是,魏赵相攻,精锐部队在外,老弱疲兵在内,齐军不如疾速向魏都大梁进发,占其要道,击其虚弱,庞涓必解邯郸之围以自救,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救赵国,还能乘虚而入,而得袭魏之利。
孙膑的谋略与段干朋的避实击虚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孙膑认为,齐军应径攻大梁,攻魏之必救,这比段干朋主张攻魏之襄陵更为合理。
庞涓正麾军围攻赵都邯郸,突闻齐兵向大梁进发,而留守大梁的尽是老弱残兵,大梁若被齐兵攻取,魏国根本即失,后果不堪设想。倘若此时回军相救,便会功亏一篑,这使庞涓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赵国君臣因迟迟不见齐国救兵,见魏攻城愈急,渐失信心,在关键时刻向魏投降,庞涓担心大梁有失,接受邯郸守将投降后便匆匆撤兵,直奔大梁以自救。
齐军此时尚未至大梁,闻知魏军回师,便掉头后撤,撤至桂陵驻扎。
庞涓退兵后,见齐军亦撤退,勃然大怒,遂率军追击齐军,欲与齐军决一死战以泄愤。齐军探知魏军来追,便在桂陵设好埋伏,以逸待劳。庞涓因攻邯郸得胜,未及进入邯郸城便急急回军。既骄狂又恼怒,骄兵悍将,一路上气势汹汹,毫无防备地进入了齐兵的伏击圈,理所当然地被打得大败,庞涓率领残兵败将狼狈而逃。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等)
相关参考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说的是齐国谋士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当时魏国攻打赵国都城的时候,孙膑献计攻打魏国,逼迫魏王回救,然后在半路打劫,达到救下赵国的目的。 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
巨鹿之战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击败赵军之后兵临邯郸,赵王歇与丞相张耳大恐,仓惶逃到巨鹿,并遣使求楚、燕、齐发兵援助。此时若不发兵救赵,势必给秦以各个击破之机会,由陈胜首倡的亡秦之举将会灰飞烟灭。故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主要内容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为人谦和且礼贤下士,声名远播,很多人不远千里来投奔他。不论来者身份贵贱与否,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他一概不拒,真心结交。据说,他门下门客最多的时候
信陵君,即魏无忌,春秋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主要事迹有窃符救赵,两破强秦,代表作品《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
涿鹿之战是传说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
商汤灭夏是商汤取代夏朝的军事行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而失去民心,商汤趁机翦灭了夏的许多属国,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正如《孟子》所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灭昆吾后,控制了广大东方地区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那么,“围魏救赵”是怎么来的?是谁实施的计策?揭“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哪位人物实施的军事策略吗?“围魏救赵”是怎么来的?战国时
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说的是齐国谋士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当时魏国攻打赵国都城的时候,孙膑献计攻打魏国,逼迫魏王回救,然后在半路打劫,达到救下赵国的目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3年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为后世推崇和广泛采用。作为一种战法,后世的“围点打援”就有从此战例中演化出来的意味。说起此战,人们都会说起孙膑,是他设计并导演了此次战役。但是
成语典故_围魏救赵是谁的故事?围魏救赵发生在什么时期?“围魏救赵”这句成语指避实就虚、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即现在的开封。因魏国国都在大梁所以魏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