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所作所为?

Posted 载沣

篇首语: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看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所作所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如何看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所作所为?

2、监国摄政王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如何看晚清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所作所为?

爱新觉罗·载沣,曾经在清朝最后的三年间即1908至1911年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这个职位的设立是为了代替他的长子当时还只有三岁的宣统帝溥仪处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这三年间载沣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这个职位却令载沣感到非常痛苦和忧虑,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为他不仅要承受来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要维护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统治。

载沣当上执政王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袁世凯的问题。袁世凯是在戊戌变法中靠出卖维新派而发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睐。当时的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位列军机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势力。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担忧,其中的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和小恭王溥伟就联名秘密向载沣金嫣要他下令铲除袁世凯,而且又因为载沣的哥哥光绪帝曾经留下了“杀袁除恨”的遗旨,在这种情况下,载沣便着手准备诛杀袁世凯,但是当时的重臣张之洞却不同意杀袁世凯,他认为光绪帝刚刚驾崩,不宜大开杀戒。而且袁世凯在朝中党羽众多,一旦对他下手可能会引起军队的混乱。载沣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杀袁世凯的机会,只是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面对全国上下的革命浪潮,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运,只得重新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担任总理内阁大臣。随后不久,他便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退隐至北京醇亲王府,不再过问政事。直到1951年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应该说载沣在摄政王之位上是想做出一点功绩的,只是无奈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他又缺乏治理国事的经验和手段,最终也没能改写清朝覆亡的结局。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应该是他投敌卖国,背叛革命沦为应该彻头彻尾的汉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卫青年时期,他对祖国是满怀热情和希望的,为此他也曾加入过由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还策划过一桩震惊一时的暗杀计划,暗杀的对象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家。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革命党人虽然组织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汪精卫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便决定通过暗杀清政府的重要成员来显示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决心,从他“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意志之坚定。

他的这种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精神还吸引了后来他的妻子陈壁君对他的爱慕,陈当时便决定与他一起施行暗杀计划。汪精卫和陈璧君等四人经过商议之后,把目标锁定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载沣的出行或习惯之后,他们决定在载沣经常走过的甘水桥用炸弹暗杀他。为了确保暗杀成功,汪精卫特地找人做了一个一尺高的大铁罐,里面装满了炸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就是说如果炸药爆照,那么作为引爆者的汪精卫也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因为他们在埋炸药时误把路人当成了警察,急忙逃离,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后来当他准备再次埋伏炸药时很快被抓获,但是汪精卫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从容不惧,甚至还对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可见当时他受革命思想影响之深。

如果汪精卫的暗杀计划成功,或许中国历史就会改写了,他后来可能也不会去当汉奸。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和重来的。

载沣晚年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的生父,他曾经在1908至1911年期间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是实际上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他的父亲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就是光绪帝载湉。应该说他的一生还是比较幸运的,虽然他出生在清朝末年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在时局和身世的双重影响下,他不得不做一些迫不得已或者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他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不像某些人一样迂腐和保守。这从他的晚年生活中可以看出来。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迫于全国上下高涨的革命情绪,他被迫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从此便不再过问任何政事,居住在只过自己安心和平静的生活。他唯一的要求只是维持对皇室成员的优厚条件,不来打扰自己的生活便足矣。在“张勋复辟”的事件中,载沣对此事丝毫不关心,从头到尾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也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意见。之后,他的儿子溥仪受日本人邀请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也多次要求他跟自己一起过去,但是或许是因为他在担任监国摄政王期间所受的痛苦和磨难使他难以忘记,他并不信任溥仪所说的话,最终也没有跟随溥仪过去。

这样平静的生活载沣一直过了几十年,在此期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统治天下的又是谁,身在醇亲王府的载沣对此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和看法,或许他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过安稳的生活。一直到1951年,他安详地病逝,享年八十九岁,一代王侯就这样平静的度过了自己的下半辈子。

监国摄政王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曾经在清朝最后的三年间即1908至1911年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这个职位的设立是为了代替他的长子当时还只有三岁的宣统帝溥仪处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这三年间载沣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这个职位却令载沣感到非常痛苦和忧虑,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为他不仅要承受来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要维护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统治。

爱新觉罗·载沣

载沣当上执政王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袁世凯的问题。袁世凯是在戊戌变法中靠出卖维新派而发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睐。当时的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位列军机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势力。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担忧,其中的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和小恭王溥伟就联名秘密向载沣金嫣要他下令铲除袁世凯,而且又因为载沣的哥哥光绪帝曾经留下了“杀袁除恨”的遗旨,在这种情况下,载沣便着手准备诛杀袁世凯,但是当时的重臣张之洞却不同意杀袁世凯,他认为光绪帝刚刚驾崩,不宜大开杀戒。而且袁世凯在朝中党羽众多,一旦对他下手可能会引起军队的混乱。载沣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杀袁世凯的机会,只是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面对全国上下的革命浪潮,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运,只得重新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担任总理内阁大臣。随后不久,他便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退隐至北京醇亲王府,不再过问政事。直到1951年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九岁。

应该说载沣在摄政王之位上是想做出一点功绩的,只是无奈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他又缺乏治理国事的经验和手段,最终也没能改写清朝覆亡的结局。

载沣为何不自己篡位当皇帝

爱新觉罗·载沣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传统的观点认为正是载沣的软弱无能和优柔寡断才导致清政府这么快就灭亡。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载沣又是一个非常理性和富有远见的人物,他从摄政王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安心在醇亲王府国自己安定的生活,没有幻想过任何复辟清朝的方法,他平静而淡然地接受了这一切,从这里可以看出载沣是一个具有深远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的人。

现在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载沣是当时的摄政王,而且当朝皇帝是自己的长子溥仪,当时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已离世,他为什么没有篡位做皇帝呢?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继承皇位的法统问题。按照自古传下来的规矩,皇帝的继位应当是从他的儿子中选择的,一般是嫡长子。在光绪还没有去世而只是生病的时候,他因为没有后代,为了使皇位能够顺利继承下去,慈禧太后选择了载沣的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当儿子,同时也过继给光绪当儿子,就是所谓的“一人祧两房”。因此从宗法上来讲,溥仪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溥仪继承皇位才是正统,载沣没有任何资格能够继承皇位。

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的载沣已经是监国摄政王了,职责是代替只有三岁的溥仪处理政事,可以说虽然没有皇帝之名,当时皇帝的实际权力是掌握在他的手里的,既然权力已经握在手里了,有没有皇帝这个名号也没什么区别了。

综合来看,载沣无论是从法统角度还是实际情况角度都没有篡位的原因和理由,而且他本身对权力也并不迷恋,这从他后来辞去摄政王之位,安心隐居在醇亲王府不问政事可以看出来。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载沣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曾经也努力过,想要挽救清朝的命运,当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这个原因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光绪帝载湉突然驾崩,因为光绪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在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因为但是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亲政,于是便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代替溥仪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庞大的,他担任的是军机大臣的职位,可以说是手握军事大权,而且朝中党羽众多,这对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出卖过他的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因此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愤恨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诛杀袁世凯。但是却遭到了另一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光绪皇帝刚刚驾崩,现在诛杀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杀了他可能会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又实在担忧于袁世凯的势力,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以他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就这样错过了除掉袁世凯的机会。

虽然说就算除掉了袁世凯或许也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可能也会改写了。但是这终究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

相关参考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没能挽救没落的清朝

摄政王载沣为什么没能挽救没落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是我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清朝末年新政改革的领导者之一。晚清时期,大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摄政王载沣加入改革为何没能将清朝挽救于风雨飘摇之中?摄政王载沣

选择三岁的溥仪继位,慈禧藏有什么私心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无子而驾崩,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将光绪帝的弟弟醇亲王载沣立为摄政王,立载沣之子三岁的溥仪为帝。以清朝当时的情况来看,光绪死后让弟弟载沣继位的兄终弟及继承方式其实

摄政王载沣最难受的日子 清朝终结那三年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三年。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

晚清刺客汪精卫

一、革命告急1908年冬,北京城接连举行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葬礼,一次是为光绪皇帝,一次是为慈禧太后。在一片动荡中,三岁的溥仪登上了皇帝宝座,其父载沣为摄政王。在改元宣统的同时,载沣颁布了立宪的旨令,一直

末代摄政王载沣29岁就退休了,他退休后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载沣是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在溥仪继位时被慈禧任命为监国摄政王,与隆裕太后共同辅佐溥仪。由于隆裕太后在国政大事上向来没有主张,所以他成为宣统年间,实际的掌权人。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爆发,

摄政王载沣和光绪,光绪帝王死后,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光

光绪帝王死后,慈禧太后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光绪和载沣有什么关系?光绪和载沣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载沣作为溥仪的生父,光绪帝死后溥仪在慈禧的推荐下登上了皇位,由于溥仪继位的时候不过三岁,所以暂且由其父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没了袁世凯的大清,在载沣的带领下怎么不到3年就崩溃

没了袁世凯的大清,在载沣的带领下怎么不到3年就崩溃的?关注【历史深处】,看军人时代,读懂近代军阀!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后,光绪弟弟爱新觉罗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大臣,他的儿子溥仪当上了皇帝。

庚戌炸弹案,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地点不在银锭桥

导读:掌故学家津津乐道的银锭桥案,即指清宣统二年(1910年)庚戌,汪精卫、黄复生、喻纪云等革命党人潜入北京,谋炸监国摄政王载沣而被破获一事。张江裁邀齐白石、李雨林绘银锭桥话往图,遍征题咏,为北燕革命

周恩来如何评价末代摄政王载沣 让其子溥仪眼角悬泪

核心提示:周恩来说:载沣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是好的,其间他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务,并不主张以武力对抗革命,也不反对宣统皇帝“逊位”,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听完总理这番话

大清朝廷为何没杀掉刺杀摄政王载沣的汪精卫

清廷的顽固使我由立宪派转为革命派辛亥革命前,我在北京顺天中学读书,后来顺天中学升为顺天高等学堂。辛亥革命那一年,我正好在这个学校毕业。我在顺天中学读书时,有位同班同学,他的名字叫甄元熙,广东人,他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