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习俗
Posted 柯尔克孜族
篇首语: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柯尔克孜族的萨满教遗俗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大多数人生活在牧区,生活与畜牧业息息相关,羊群每年是冬季产崽,经过整整一个冬季,储备的草料即将用净。春夏季节是羊群成长的季节,每年春季的降雨往往决定着牧场草势的长成,而牧草长势如何直接影响着羊群的成长。进入秋季后,是牧民们的收获季节,羊群的肥瘦又直接影响着牧民的收入。因此,牧民们每年最担心的就是春季的降雨,于是他们就以“玛扎尔塔依德”仪式来向上天祈求降雨,“玛扎尔塔依德”的主要意思就是祭拜或祭拜圣迹的意思。
“玛扎尔塔依德”仪式一般在3月底举行,由村里年长的、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由他来定时间,大家来准备。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量力而行,或捐一只羊或几家合起来捐一头(匹)牛或马,没有人强求,大家都是自愿的。
约定的日子来到时,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来到当地被人们公认为是圣迹的地方,这种地方很开阔,还必须有一眼泉水,而且泉水不能被污染。村里的人都常年自觉地保护这眼泉水,大人时常会教育小孩不要往水里乱丢东西。在泉水附近通常会有至少一棵柳树,有些地方还会有一个石磨盘。仪式开始后,大家秩序井然,各家都搭起临时的灶台,女人们就会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小锅,点火烧油,用发好的面团炸油饼子,男人们则另搭起几口大锅,烧上大火,并从泉眼处打来泉水倒进锅中,并对大家带来的牛、羊和马进行祈祷后宰杀。
大约两个小时后,肉香弥漫在场地周围,人们耐心地等待,有些性急的男人已经开始从大锅中舀起肉汤喝了,女人们纷纷抗议,要给孩子喝肉汤,烧火的人就笑着舀上一桶给她们送去。肉熟了,在主持人的要求下,大家在场地上男女分开,以10个人为一组席地而坐,负责炖肉的男人以大小的顺序依次给每组人送去切好的肉块,每个人都有份,无论他(她)是否带羊来。大家安静地吃完后,主持人站起来,带领大家念一段古兰经,这时候,每个人都神情肃穆,默默地在心中祈祷,祈祷早日降雨,期盼今年有个好收成。
这也是“玛扎尔塔依德”仪式令人奇怪的地方,萨满教仪式和伊斯兰教在这里奇怪地统一了,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祈祷结束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到柳树前,把准备好的布条或丝线缠绕在树枝上,这是一种柯尔克孜人祈求平安的形式,每一个过往的人无一例外地会在树枝上绑上布条,为自己求平安,远远望去,树枝上五彩缤纷,提示着行人这里是圣地。大约到中午,人群才渐渐散去,这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萨满教对柯尔克孜族有着怎样的影响
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因此萨满教世界观,萨满文化对柯尔克孜人的观念、意识、习惯、文化的影响力相当深远,相当强大。支配着柯尔克孜人思想和行动的萨满教的观念渗透于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柯尔克孜人的生产生活、理论道德、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生活、文学艺术,均与萨满教世界观融于一体。萨满文化与柯尔克孜人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汇融合中,逐步形成了柯尔克孜族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对柯尔克孜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尽管现代柯尔克孜族已改信伊斯兰教,但是已经融合于柯尔克孜族文化中的萨满文化,已经习俗化了的一些萨满教仪式,仍然牢固地保留在柯尔克孜人的生活之中。
萨满文化对柯尔克孜人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意识观念中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是萨满教教义的核心。自然崇拜的对象十分广阔,上至苍天和日月星辰,下至山、水、土地、森林、树木、青草都在崇拜之列。苍天,柯尔克孜语称作“腾格里”,对腾格里的崇拜,是柯尔克孜人最古老的习俗。古代柯尔克孜人祭天、拜天、向上天祈祷的习俗十分盛行。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天给的,因而在没有子嗣时,向上天祈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如《玛纳斯》就是其父向上天求来的,赛麦太依也是考少依老人率众人为卡妮凯依向上天求来的。
《玛纳斯》中的英雄之所以那样英勇无比,就因为他们是上天之子。二是向上天发誓。柯尔克孜人认为上天是主宰一切的,可给人祝福,是惩恶扬善的,因此遇事往往指着上天发誓,这种对天盟誓的形式,在《玛纳斯》中也是很常见的。英雄们发誓时常说腾格里在上,谁背弃诺言,让腾格里惩罚他。三是遇有困难,祈求上天保佑。古代柯尔克孜人出征打仗前要举行祭天仪式,祈求天神保佑;请萨满跳神治病,其实也是祈求上天保护的一种仪式。
四是由于对上天的崇拜,对天上的日月星辰也同样崇拜。在柯尔克孜族神话中,人是上天创造的,而天神创造的第一人就是“阿依阿达”,即月亮父亲。为此对月亮特别崇拜。平时禁忌面朝月亮出恭,如不慎违戒,则要向神灵忏悔求饶。在诺肉孜节的夜晚,当月亮升起时,草原上的人们要向月亮祈祷。以太阳、月亮以及北极星形容民族英雄,在民间文学中十分常见。
相关参考
柯尔克孜人对祖先的崇拜。这种习俗起源于其长期信仰萨满教“灵魂不灭”的观念。萨满教认为,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游荡于空间之中,一旦灵魂附体,人又可以复生。这种观念导致了祖先崇拜。柯尔克孜人的祖先崇拜,首先
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因此萨满教世界观,萨满文化对柯尔克孜人的观念、意识、习惯、文化的影响力相当深远,相当强大。支配着柯尔克孜人思想和行动的萨满教的观念渗透于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
在中国,柯尔克孜族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柯尔克孜族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还信奉过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教最大的特点是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用来祈求上天保佑他们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柯尔克孜族现在
柯尔克孜族信仰柯尔克孜族有何宗教信仰 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萨满教。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中还充满着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神和草神。这跟当时柯尔克孜人(时称黠戛斯)以游动的
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萨满教。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中还充满着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神和草神。这跟当时柯尔克孜人(时称黠戛斯)以游动的畜牧业经济为生有密切关系。由于当时生产发展水
柯尔克孜族信仰柯尔克孜族有何宗教信仰 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最早信仰萨满教。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中还充满着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神和草神。这跟当时柯尔克孜人(时称黠戛斯)以游动的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
驯鹰的柯尔克孜族人通常只诱捕雄性鹰驯养,二到三岁最佳,否则驯化难度大,到鹰七八岁时放归。柯尔克孜族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过去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捆绑成不了夫妻”,但有些地区的柯尔克孜族的婚礼上却出现了有趣的只有“捆绑”才成夫妻的场面。柯尔克孜族的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结婚这天,新郎、新娘的父兄、伴郎及其他亲友,都骑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捆绑成不了夫妻”,但有些地区的柯尔克孜族的婚礼上却出现了有趣的只有“捆绑”才成夫妻的场面。柯尔克孜族的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结婚这天,新郎、新娘的父兄、伴郎及其他亲友,都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