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二、义军起,与敌斗

Posted 日军

篇首语: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 ,在几个瞬间成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二、义军起,与敌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二、义军起,与敌斗

2、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一、甲午余波,澎湖之役

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二、义军起,与敌斗

>  在基隆、淡水附近海面集结的日军,认为一经交接,他们即可登陆。但当他们的兵舰驶近海岸时,却遭岸上台湾守军大炮的猛烈轰击。日军才知在基隆、淡水登陆不易。>>  5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近卫师团在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统率下,随同由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舰从,从琉球中城湾出发,进至台北海口。>>  次日,日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军舰佯攻金包里,而以主力掩护登陆部队驶入三貂角海面。>>  1895年月29日,日军一部在三貂角登陆。>>  第二天,日军主力又绕至基隆东面的澳底登陆。本来基隆方面负责防守的统率是杨歧桢。三天前他率所部内渡,使这一带的守备诸营无主帅统领,防守兵力也大力削弱。日军以两个大队的兵力由顶双溪向三貂岭推进。当地只有零星驻军,虽经阻击,终因敌众我寡,不支而退。>>  31日,日军一部进犯瑞芳镇,广勇吴国华以竹林为掩护,猛烈射击,打得敌人狼狈而逃。>>  日军先头部队60人在虎仔山附近的核仔庄登陆后,在盐寮架起便桥,大队山盐寮登陆。防守该地的曾喜照部二营,士兵大多新募入伍,“成军甫三日,遇敌不战溃”,日军登陆时,澳底守军营官曾喜照遇敌不敢战,即率营逃跑。日军顺利登陆。>>  当晚,日军越过土岭,到达顶双溪。>>  三貂岭之战>>  基隆与澳底中间隔着三貂岭。>>  三貂岭是台北第一高山,位置重要,道路险峻,易守难攻。过岭,分大小两道,大道通瑞芳,达基隆;小道通吴埕,达八堵。>>  守卫三貂岭的一营防军见曾喜照二营溃败而来,于是也一哄而散。致使日军毫无阻挡地进入了三貂岭。>>  31日下午,已经越过三貂岭到达岭背的日军前锋,与自基隆赶来的吴国华军相遇,吴国华军进击,一名日军军官被击毙,日军退却。吴率部追至岭巅,日军退至半山。>>  这时自基隆率营前来增援的包干臣,见日军退却并遗下枪械、尸体,就将敌首级割下,冒充己功回基隆报大捷。在三貂岭上追击日军的吴国华闻听后大怒,舍弃日军,率队急弛下岭。吴国华率部紧随包干臣军队之后,两部回到基隆后,争功不已。三貂岭遂弃而不守。日军见追军撤退,于是夺下三貂岭,逼近基隆。>>  这实在是一件荒唐至极的事情,不过恰好也反映了军队的腐败。>>  日军在进攻基隆的过程中,途径瑞芳镇,受到守军的顽强阻击。唐景崧见基隆守军各不相统,派“民主国内务大臣”余明震率黄翼德一部前去督战。>>  守军与日军正酣战之际,忽接唐景崧电报,令黄翼德率部速回。奋战各营土气由此大受影响。>>  余明震急返台北问唐景崧,唐景崧竟茫然不知。>>  经查,才知是黄翼德自己让人以唐景崧的名义干的。真相大白后,唐景崧竟不敢对其绳之以法。军纪败坏至此,军队也就难有斗志。>>  6月1日,日军再扑瑞芳镇。吴国华部接战不力,守备刘燕督率炮队,从瑞芳镇西面土山上发炮,击退了敌人。次日,日军调集大队兵马,分路进攻瑞芳。日军第一中队进至瑞芳西面高地,受到守备刘燕部炮兵的阻击,给进攻日军以较大杀伤。>>  日军第二、三中队绕过高地,向瑞芳镇进攻,守军以围墙和民房为掩护,英勇抗击日军。日方自己承认,死伤很大。>>  防军统领张兆连冒雨赶赴战场,亲自带队冲锋,歼敌多名,后敌军增援,形成了包围圈,张兆连右腿负伤,左右亲兵大都战死,瑞芳镇终告失守。>>  6月3日,日军集中登陆部队,分三路围攻台湾北部的重要港口基隆,日舰也从海上轰击,当时驻守基隆的是提督张兆连部四营、通判张道义部二营。战斗从10时50分开始,守军力薄,且战且退。下午,日军攻入基隆港。>>  狮球岭失守>>  狮球岭地处基隆、台北间,为通达台北的重要关隘。>>  本来狮球岭由台湾绅士林朝栋率所部驻扎。中法战争期间,林朝栋率乡勇曾在狮球岭阻击法军,使法军未能进攻台北。林部皆为台湾人,保卫家乡观念强烈,且训练有素,在诸军中颇有声望。>>  但唐景崧对当地士绅颇有疑忌,将林朝栋部队调往台中,派刚刚招募组军的粤勇驻防。基隆失陷后,又有当地义勇撤至狮球岭助防。粤勇素与当地人不和,这怎么能打好仗呢?>>  6月4日上午,日军趁大雨中守军疏于防备时,偷袭上山。直到逼近了,才为守军发觉。>>  粤勇迎敌,而在其后的义勇则后撤准备择地攻击。粤勇认为义勇畏敌不前,就开枪还击。义勇认为粤勇叛变,也开枪还击。于是自相残杀,阵势大乱。>>  日军趁机进攻,守军败退。狮球岭失守。>>  在狮球岭局势紧张之际,有人建议调林朝栋支援。唐景崧紧急发电催林朝栋北上。林朝栋拒不回电。关键时刻唐景崧措置无方,致使人心离散。大敌当前,林朝栋仍记个人恩怨,怎能同心协力抵抗日军的进攻?>>  基隆、狮球岭接连失守,溃兵涌入台北城。听说日军将至,城中官民乱成一团。自基隆退回的李文奎领着溃兵冲进“总统府”,逼唐景崧出战。>>  唐景崧见情况不妙,慌称同意,稳住了李文奎。随即带几名随从自后门溜出,混在难民群中逃出台北,连夜逃至淡水。>>  6月5日,唐景崧挤上已有众多散兵的德国商船,随从搬运8箱白银上船。炮台上的兵勇看见白银装上船,即开炮阻止。商船中炮,船上十余名士兵被打死。直到白银被卸下,商船才在德国兵舰的护卫下驶离港口。>>  唐景崧的逃走,使台北一带局面更加混乱,城中难民四处逃散。城内的散兵、乱民群起抢劫。溃兵听说府库有白银百万两,争相破门抢劫,为争抢又互相枪击。溃兵还放火焚烧巡抚衙门。城中积尸遍地,哭声震天。>>  台北的混乱局面使住在当地的外国人十分害怕。为使他们的利益不致受到损害,法德两国一面调海军上岸保护,一面与基隆日军联系。>>  这时,一些台湾当地的士绅竟也然商议起让日军尽快进入台北城维持秩序,鹿港人辜显荣自告奋勇去基隆接引日军。>>  当日军听到辜显荣的报告后,还未敢轻信。>>  这时又有德国商人等传来消息。日军还是怕中埋伏,派出一中队骑兵到台北城侦察。又过了两天,即6月7日,日军大队才开入城内。>>  当时,“民主国”大部散兵已撤往新竹,城内居民能离开的则扶老携幼,渡海西去。没能走掉的则万分恐怖。>>  基隆、台北城相继陷落,“总统”唐景崧潜渡,驻守台中的“副总统”丘逢甲、林朝栋皆无心再战。6月9日,丘逢甲解散义勇,挟10万两饷银仓皇内渡广东。林朝栋也率其一部西渡漳州。不少府县官员及兵将也纷纷离台,“民主国”在北部、中部的“政权”实际上已经完结。>>  隆恩埔战役>>  7月12日,日军近卫师团步兵第本站网队第二大队第六中队特务曹长樱井茂夫率领之“水路运送队”共35名,自台北沿大溪水路运送粮食,当夜停泊于三角涌隆恩埔。>>  7月13日清晨五时,船队解缆往大航行,才前进数百米,便遭遇到苏力、苏俊、林久远、陈小埤等人为首的二百余名三角涌抗日义勇军奇袭。>>  经数小时的激烈战斗后,日军水路运送队几乎全队覆灭,仅有4名兵卒幸免脱逃。>>  三角涌战役>>  三角涌是台北附近的一个村庄,地形险要,当地民众具有反抗外国入侵的斗争传统。日军占领台北后,又逃来了大批难民,他们共同抗日,同仇敌忾,士气旺盛。>>  而台湾光复后三峡许多老者的说法为:三角涌客家义勇军接获抗日义勇军通知,得知日军以水运方式运输后勤弹药与食物会经过今三峡与莺歌交接触的流域,于是,客家义勇军结合部分隆恩埔原住民配以长刀、自制竹刀与弓箭在南靖庄埋伏。>>  7月12日清晨4点多,在发现日军水路运送队40名士兵后,客家义勇军躲在暗处先以弓箭射击,部分日军见状持枪反击,但天色昏暗无法得知埋伏的义勇军的确切位置,加上部分日本士兵中箭而纷纷弃船逃离,而逃亡的日本士兵登岸后往一片树丛(今台北大学校园)移走,将近百余人的义勇军纷纷持大刀等武器开始杀红了眼追击日本士兵,并在今台北大学校内近身短兵厮杀,日本士兵兵力单薄不敌百余人义勇军,一一被乱刀砍死。义勇军商议后将日本士兵埋葬于此,藉以湮灭证物以防日军报复,然而因为树丛掩蔽仍有数名日本兵幸免脱逃。>>  事后日军得知此事,才有后来的三角涌规模大屠杀百姓的事件以作报复。>>  三角涌大屠杀事件>>  7月11日,一支由25人和6艘运输船组成的日军水路运粮队,由台北出发,12日到达三角涌。>>  13日晨,日军运粮队遭到义军袭击。数百名义军夹河射击敌船,击毙运粮队日酋樱井曹长,除三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击毙。>>  15日,由山本小队长率领的一支21人骑兵队,来三角涌侦察,找村民引路,被引上盘杭头狭路。正疑惑间,忽然枪声四起,响彻山林,伪装成农民模样的义军,拿出预先藏好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向日军射击,宁静的山河顿时。日军被迫后退,但无法摆脱义军的包围,只有三骑侥幸逃脱,其余全部被歼。>>  日寇恼羞成怒,为了报复,22日又纠集三个支队的兵力,由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指挥,包围三角涌,杀气腾腾,企图一举消灭那里的抗日力量。三角涌的义军和当地民众,在敌人必经的道路上,挖陷阱、设埋伏,用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抗击日军。经过两天激战,义军壮烈牺牲数百人,三角涌沦入敌手。日军实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烧毁了数以千计的民房。>>  三角涌义军和民众的英勇抗日行动,充分显示了台湾人民不畏强暴、誓死抵抗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一、甲午余波,澎湖之役

>  1894年8月日军大本营已拟定冬季作战方针,决定在冬天进攻并占领,但因为顾忌清朝北洋水师在威海卫的残余军力,而且日军也有在直隶平原(即海河平原)进行决战的打算,所以并未实施此计划。而后日军打算在12月进攻威海卫时,为怕北洋水师残舰会事前往南方逃,所以有提前到南方海面布署舰队的想法,但最后此计划也没有进行。>>  为了歼灭清朝在南方的剩余舰队并缉捕走私战时管制物的船只,并于隔天参照所得到的情资进行编组,1895年1月13日,日军大本营又决定在威海卫陷落后要编组一支舰队并配属一支陆军支队去攻占澎湖作为基地,最后组成的南方派遣舰队于3月12日集结于佐世保军港,因为天气不太好,直到3月15日才出发。>>  而在台湾方面,自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后,清朝曾派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来台守御。其中,刘永福约在8月(农历七月)率广勇两营到台北,增募六营,而杨歧珍则在之后(八月时)率十营兵力前来。>>  此外南洋水师也曾应巡抚邵友濂之请,派“南琛”号、“威靖”号两舰前来,于7月14日抵达,但后来“威靖”号又返回南洋水师总部。>>  末任台湾巡抚唐景嵩曾在二十一年正月(1895年1月、2月)上奏防务办理情形,提到“夫争台湾者,必争澎湖,盖以澎湖可泊兵船,以为根据。若我不能保澎湖,则台湾陷于孤立,其势难守。”故亦竭力将粮饷军装运往澎湖,强化战力。>>  在澎湖之役发生前,1895年2月中旬,在日本的外籍记者几乎都以为日军将在3月进攻北京,仅《美国纽约论坛报》记者约翰・库克立尔(John Cockerill)认为日本不管是以武力占领或条约割让的方式都一定要取得台湾与澎湖,遂建议礼密臣前往台湾采访。>>  礼密臣后来在2月底离开日本,于3月21日抵达厦门,此时厦门有谣传说日军舰队已经封锁了北台湾,后来他搭乘暂从货船改为客船的“北京”号前往台湾,于3月23日抵达(日军亦在此日正式进攻澎湖本岛)。>>  备战情况>>  澎湖备战情况:>>  澎湖厅当时守军指挥官是澎湖镇总兵周振邦与派来协防的候补知府朱上泮。至于兵力部分,台湾巡抚唐景嵩当时命澎湖镇总兵周振邦增加募勇两千人,候补知府朱上泮率领2500人到澎湖驻守,并准备了半年左右的军粮、新利兵器与加倍的弹药。>>  而1919年的《台湾通史》则提到周振邦底下有8营,朱上泮底下有4营,每营约500人,所以兵力约有6000人。>>  日本方面的资料则显示,日本入侵之前搜集到的资料是澎湖有步军12营,炮兵2营,海军1营,日后在1907年出版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则记载清朝的澎湖守军人数在5000人以上,分成13营、3哨,另有百余人的粮台亲兵。另外澎湖厅此时有五座炮台与一座兴建中的纱帽山炮台,守军分驻在澎湖本岛以及渔翁岛。>>  日军备战情况:>>  1895年1月,被编成进攻澎湖的混成支队,因由大佐比志岛义辉领军,所以又称“比志岛支队”。该部队的编制是由比志岛义辉任支队长,下有后备步兵第一联队、后备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临时山炮兵中队、炮兵弹药纵列、临时弹药纵列。该部队于2月26日于广岛练兵场完成主力编组,受马关联合舰队长官节制。>>  3月6日,该部队在宇品港(今广岛港)搭船,3月8日17时,从马关(今下关港)出港后于3月9日8时抵达佐世保军港,等待海军集结。>>  此次南征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编成为本队(“松岛”“桥立”“严岛”三舰)、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浪速”“秋津洲”四舰)、第四水雷艇队、佐世保临时水雷队布设部、水雷母舰近江丸、造船兵器工作船元山丸、病院船神户丸、运输船西京丸与相模丸。>>  澎湖炮声>>  3月15日9时,以“松岛”舰为首,日军南方派遣舰队自佐世保军港出发,因天候不佳,风浪颇大,航行相当困难,“松岛”等舰常倾斜30°角,且有运输船脱队或故障等状况。>>  在此同时,周振邦和朱上泮于日军出发当日接获巡抚指示说日军已从九州出发,将要进攻澎湖,澎湖各将领务必严加防备。>>  而日军在途经台湾本岛南端后,于3月20日15时抵达八罩岛(今称望安岛)旁的将军澳屿南方泊锚,而在稍早司令官东乡平八郎已先前往调查登陆地点,14时抵达里正角附近,之后又到其他地方探查。不过,受制于天候因素,能见度不佳,仅能作大略探查。其探查结果主要是指出里正角一带防御薄弱,可从此上陆,并调查炮台配置,但妈宫港内状况无法观测,此外在胜知湾里停了三艘法国军舰。>>  日军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亨在获知情报后原本打算在3月21日就开始进行登陆作战。>>  日军舰队带着野心勃勃的目的,在这一天8点下达作战计划及指令,第一游击队于8时20分起锚出发后不久,“吉野”舰在8时51分于将军澳屿南方误触暗礁,作战计划于是中止,而“吉野”号直到日落时才脱离暗礁,舰底受损,所以之后停留在将军澳修理,并未参战,战役结束后的3月27日才移泊妈宫港。>>  3月22日,风浪加大,日军无法展开作战,其中运输船鹿儿岛丸自离开佐世保军港后便开始流行霍乱,并有扩大肆虐的现象。>>  也是在这天的上午,渔民将日军舰队停驻在将军澳屿一带的消息通报给了清军知道。>>  3月23日上午6时,日军舰队司令伊东亨下令第一游击队出动,随后率本队、西京丸及混成支队搭的运输舰前往大山屿东南的里正角,第一游击队在到达目标南方后,“浪速”号于9时30分向相距6公里远的大城北炮台炮击,“秋津洲”与“高千穗”号也随之展开炮击,大城北炮台亦给予还击。>>  舰队本队到达时,为避免遭到大城北炮台击中,开至里正角西南约两海里处下锚,第一游击队的“秋津洲”号则进入里正角湾向岸上扫射。>>  11时30分,运输舰在接近岸边处下锚让士兵在里正角西边1.4公里处的海滨登陆,大城北炮台驻军发现后便开始炮轰日军登陆点。>>  由于日军的炮击,在隘门社的宏字右营二哨被流弹打到,有若干死伤,而帮带梁仕悦发现日军开始在里正角上岸后,向总兵周振邦提议要尽快在日军未完全上岸时展开攻击。周振邦于是和朱上泮商议要集结圆顶半岛的兵力攻击日军,但朱上泮却以兵力分开运用可深入敌军间,日军侵犯圆顶半岛时也可预先得知为由拒绝合作,于是周振邦急电台湾巡抚报告全岛告急,并下令在妈宫城的防军左营、宏字左营、果毅军练营右哨急速赶往太武山,自己也率领亲兵果毅军练营二哨赶往前线。>>  12时30分,日军舰队本队与“秋津洲”号绕到东边,“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则到南边,同时展开炮击掩护混成支队登陆,最后炮火于14时30分歇息。>>  与此同时,日军混成支队由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大队先行登陆,该大队的第一、二中队于13时登陆完毕,而也登陆的陆军技术士及技工则开始架设三座临时栈桥。>>  而当日军混成支队第一、二中队上岸后,在岩崎之纪少佐指挥下迅速占领了登陆点北边约400米处的小高地,之后第一中队前往果叶乡(今澎湖县湖西乡果叶),第二中队则往良文港方向搜索。混成支队司令比志岛义辉大佐上岸后,命令岩崎少佐攻占良文港西北方高地,第一、二中队遂与刚上岸的第三、四中队出动,在14时20分占领该处。而稍后日军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上岸后,往良文港东边田地集合。>>  岩崎之纪抵达良文港西北方高地后,发现若是清军先占据太武山(在湖西乡西溪村)的话会影响到日军部队前进,于是在向比志岛大佐报告后派第一大队第一、二中队前往太武山,在途中遇见隘门社宏字右营的清军。>>  双方开始陷入激战。日军随后派作为预备队的第一大队第三、四中队支援,战况一时陷入胶着。>>  比志岛义辉在得知消息之前,于14时30分命令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前往太武山,后来得知第一大队已经与清军交战后,约在15时下令第二大队前去支援。>>  当日军第二大队第六中队与第一大队右方接上后,港底社南方高地出现两三百名清军猛烈攻击,日军第六中队于是在15时30分调整方向,并派第六中队向清军左翼展开。>>  由于清军巧妙利用地物作为掩护,日军第一大队的射击受阻,最后岩崎之纪下令全线上刺刀突击,结果清军溃败,遗下30多具遗体撤往大城北社,16时20分,日本军队占领了太武社。>>  在此同时,日军混成支队其他部队陆续上岸,其后备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于14时30分上岸后,集结在尖山社东南方田地,而临时山炮兵中队的炮车队与第一段列上岸后,于15时50分到尖山社东方田地集结,该部队第二段列随后也到此会合,临时弹药纵列则在16时30分到达良文港东北方田地集合。>>  之后日军混成支队于17时30分扎营,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大队在太武山南方高地东侧,第二大队在太武山东侧,其余部队则在尖山社及其附近扎营,而海军速射炮队在上岸后亦前往尖山社,舰队则停留在白天的位置,运输船停在原处。>>  据日方的统计,清军大约阵亡54名,日军阵亡1名,负伤10名,另外有下士以下的十七八名的士兵因霍乱发作送命。>>  3月24日凌晨1点左右,根据前晚20时比志岛大佐的命令,尖山社一带的部队开始往太武山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大队的营地移动,约于4时抵达,而后备步兵第一联队也在4时前开拔。>>  到了凌晨4时20分,黑夜里,日军在太武山东侧下达进攻大城北炮台与大城北社的命令。>>  5时,后备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以第五中队为前锋发动攻击,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也同时往目标移动,前锋于5时50分前进到距大城北社250米处,随后对村内与西方高地上的清军射击,双方交火。>>  该处约500名的清军利用地形地物还击,但日军仍逐渐逼近。>>  与此同时,日军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也与大城北社西方与北方的清军交战,而临时山炮兵中队、海军速射炮队这时在太武山西侧,因距离太远打不到大城北炮台,于是挺进到太武社西边,开始对大城北炮台炮击。同时海军速射炮队亦对太武社西北方高地上的清军大炮发动攻击。>>  清军为了抵御日军攻势,兵力集中在大城北社西南高地山腰、大城北炮台、炮台西北高地三处,而日方则下令第一联队第一大队急行军,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展开全面攻击,与第一联队第七、八中队同时攻入炮台内部,随后开始歼灭附近清军,并在炮台西北高地夺得两门山炮。>>  在炮台被攻陷后,日军于炮台集结,准备进攻妈宫城,于7时左右从炮台出兵。>>  8时20分,日军前锋部队在文澳社西北高地遭到火烧坪南方兵营一带、妈宫城东角炮台与渔翁岛炮台的清军攻击,日军前锋部队被迫撤到高地后方寻求掩护,行动受阻。>>  9时30分,日军本队抵达文澳社东方高地后方,得知前线战况后紧急派兵增援,并命第一联队第五、六、八中队往前锋部队左翼前进,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在前锋部队右方高地展开,临时山炮兵中队、海军速射炮队则布署在文澳社东方高地。>>  10时30分,比志岛大佐下达进攻妈宫城的命令,之后日军本队攻破朝阳门(东门),歼灭城内清军,占据东角炮台。而后日军预备队进城后分成两路攻占拱辰门(北门)与金龟头炮台,日军于当天中午宣告攻陷占领妈宫城。>>  除了大城北炮台一带与妈宫城的战斗外,日军在该日6时让联合陆战队于大城北炮台东南3000米处的海岸登陆,该部队于6时10分遭到大城北炮台炮击,而后日军“浪速”“高千穗”“严岛”三舰掩护该部队,炮击大城北炮台直到7时10分得知炮台已为日军所占,乃改前往候角东北海域炮击圆顶半岛的清军,而联合陆战队在8时抵达大城北炮台后,留下一支小队镇守,之后前往乌社,占领双头挂社西南800米处的高地,监视圆顶半岛。>>  9点钟左右许,日军“秋津洲”舰到大城北炮台东南海面联络陆上部队与舰队并支援陆战队,而“桥立”舰则去侦查港口一带的清军状况,途中遭到渔翁岛炮台炮击,但最后仍平安返回里正角。>>  据日方统计,此日清军阵亡人数至少50人,日方则阵亡1人,负伤17人。>>  占领渔翁岛>>  3月25日凌晨1时许,圆顶半岛定海卫队营管带郭润馨的降书送达,日军回书让其在当天8时受降,而后郭润馨于9时率将领12人、士兵445人投降,而后又有士兵来降,共计588名官兵投降。>>  于是日军顺利占领纱帽山上兴建中、只先安装了一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纱帽山炮台。>>  渔翁岛炮台守军见大势已去,便将火炮炮闩拆掉,枪械弹药丢入海中,然后逃离澎湖。>>  但是接着发生了一件意外――1点左右,有民众进入炮台搜刮,误让火药库爆炸了。>>  14时,日军修复金龟山炮台设备,炮击渔翁岛的炮台,并无反应。>>  16时,日军发现三艘小船,派海军速射炮队前往渔翁岛侦查后,确认该岛连同东、西炮台(西屿东台、西屿西台)都没有了清军的踪迹,至此澎湖群岛完全落入日军手中。>>  3月26日,已经拿到台湾海峡战略位置,确定可轻易拿取台湾的日本,在日本马关接受清朝的议和条件。

相关参考

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四、黑旗歃血,浴血台南

>  台北失陷,唐景崧逃回大陆,不可一日无领袖。于是台南绅士们集会商议,决定推选一人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刘永福以其战功和威望成为了唯一人选,但是他坚决不受。即使是散会后台湾绅士集资铸造了一颗台湾民主国总

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一、甲午余波,澎湖之役

>  1894年8月日军大本营已拟定冬季作战方针,决定在冬天进攻并占领,但因为顾忌清朝北洋水师在威海卫的残余军力,而且日军也有在直隶平原(即海河平原)进行决战的打算,所以并未实施此计划。而后日军打算在

第十章 义军起,宝岛风云_台湾有过多少次被占领的历史

>  荷兰、西班牙殖民沦陷时期>>  时间:荷兰殖民沦陷时期,1624-1662年(38年);西班牙殖民沦陷时期1626-1642年(16年)。>>  16世纪,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

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瓦岗军起义

瓦岗军起义简介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浴血奋战了八年之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直接威胁到了隋朝腐败的统治,并且对后来唐朝的统治...

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瓦岗军起义

瓦岗军起义简介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浴血奋战了八年之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直接威胁到了隋朝腐败的统治,并且对后来唐朝的统治...

第二十章 明帝深知司马懿之才

  公元227年7月,辽东公孙渊举兵反叛曹魏,第三年正月,魏明帝诏令司马懿帅众4万远征。事不凑巧,)司马懿刚至辽东,天公便下起雨来,连日不晴,致使曹兵无法展开进攻。明帝群臣认为,此天不灭公孙渊也。既然

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二、朝鲜东学党起义

>  民族危机与东学道>>  日本的躁动跟国际形势也是有关的,欧美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标就是它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打败并强迫开放国门的亚洲封建国家,而重点目标就在东亚地区的中国(大清帝国)、朝鲜等地。

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  战前冲突>>  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对象就是中国。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

清帝逊(退)位简介

清帝逊(退)位  两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最后一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破了北京紫禁城往日的宁静。为了对付武昌起  义,在武汉三镇被起义军攻占的第二天,清政府即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领由

得民心者得天下 瓦岗军起义的总结

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轰轰烈烈,浴血奋战了八年之久,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在当时直接威胁到了隋朝腐败的统治,并且对后来唐朝的统治者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