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无我”――清初的文学风貌

Posted 批评家

篇首语:正因为生命有限,时光匆匆,所以才要加倍努力,不然以后拿什么来回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至人无我”――清初的文学风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至人无我”――清初的文学风貌

2、历史人物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生平简介,著述名录

“至人无我”――清初的文学风貌

  清初的学者提倡实践精神,清初的文学家也大抵如此。长洲(江苏吴县)有个徐增,说金圣叹是“至人无我”。这“至人无我”四字,也可以代表清初主要的小说家、戏剧家的思想和创作。> >   金圣叹(1606?—1661)也是长洲人,是清初杰出的文艺批评家。他评点过《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记》,并称赞它们为“六才子书”。尤其是评点《西厢记》和《水浒》,明快如火、辛辣如吏,笔如跃、句如舞,批判僧尼的逃避现实,讥讪士大夫的丧失节气,称赞武松的正直敢为,讴歌施耐庵的分明爱憎。他主张批评小说,首先要弄清作者的写作动机,站在作者的写作高度来检验其客观后果。在小说的写作与欣赏上,他总结出许许多多的技巧和方法,如《西厢记》中有“烘云托月法”、“移堂就树法”、“月渡回廊法”等等,《水浒》中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欲合故纵法”等等。他是个文艺批评家,但他却不高踞于人民大众之外,而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接近各种不同的人,从他们的身上吸取丰富的营养和巨大的力量。徐增说,金圣叹有一种崇高的忘我精神:遇上酒人,他能“曼卿轰饮”;遇上诗人,他能“摩诘沉吟”;遇上剑客,他能“猿公舞跃”;遇上棋手,他能“鸠摩布算”。碰见道士,他“鹤气冲天”;碰见和尚,他“莲花绕座”;碰见辩士,他“珠玉随风”;碰见静人,他又可以“木枘终日”。跟老人一起,他能够“婆娑起舞”;跟小孩一起,他又能“啼笑宛然”!金圣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如果自己能再活20年,那么,他就能再批几十本书。批写的时候,手腕似乎都脱臼了。这也可见他的勤奋。十八年(1661)8月7日,他被清朝统治者处死于江宁的三山街,原因是他也参加了旨在反抗吴县县令任惟初对人民的敲诈勒索而进行的哭庙活动,并写了“哭庙”之文。这更说明:清初的文学家,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替大众说话。> >   清初还有一个著名小说家叫蒲松龄(1640—1715),是山东淄川人,著有《聊斋文集》,不仅谈论学术,而且谈论时务。他的小说《聊斋志异》,表面上谈的妖狐鬼怪,文字中也宣扬了一些因果报应、忠孝节义的封建糟粕,但是,却委婉曲折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肯定了纯真的爱情,同情了人民的不幸。《席方平》等篇,把清初官吏的贪婪情况,生动地暴露出来;《林四娘》、《公孙九娘》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对清朝的厌恶。《聊斋志异》一共431篇,每篇文字,长短不拘,《娃曲》一篇最短,才60字。它继承了历代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的传统,集了它们的大成,合了唐、宋传奇之详与汉、魏、六朝志怪之简。《聊斋志异》赋予了那些妖狐鬼怪以真实的人情味,甚至使广大读者,几乎忘掉了它们是“异类”。后来的纪昀,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受的《聊斋志异》的影响。蒲松龄71岁才成为贡生,以前一直“屡试不中”,在农村里教书,接触农民。他写《聊斋志异》,不仅源于村中广大农民的流传故事,而且,还向外地的朋友书信求索、往来接听。这也可见,清初作家们不脱离实际、不脱离人民的风格。> >   清初最活跃的文艺创作,是诗歌和戏曲。戏曲方面,元时的杂剧虽然此时已成了余响,但作者仍相当地多,其中以洪(1645—1704)和孔尚任(1648—1718)为最有名。> >   洪是浙江钱塘人,写过不少传奇戏,如《回龙院》、《回文锦》等,但曲、文皆美的,还数《长生殿》。《长生殿》初名《沉香亭》、《舞霓裳》。洪写它,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三易其稿。《长生殿》叙述和的爱情故事,共五十出。开场一出,作者通过《满江红》一词,宣布写的是“真心到底”、“精诚不散,终成连理”、“感金石、回天地、昭日月、垂青史”的爱情故事。全戏从定情、密誓、埋玉,一直写到月宫团圆,从生写到死,从人间写到天上,从悲写到喜。词曲清丽凄切,人物。《长生殿》一上演,就博得了观众们的热烈赞赏,“酒社歌楼,非此剧不演”、“缠头为之增价”。康熙二十八年,就连顺治皇后的忌日(死日),某家也演此戏,结果,观者、作者,统统得了个“大不敬”的罪名。看戏的赵执信、查慎行等被除籍、罢官。洪本人从此终生不遇,康熙四十三年(1704)过乌镇,喝醉了酒,失足落水而死。> >   与洪同时,山东曲阜的孔尚任(六十四代孙),居然敢写“现代戏”。他听自己族人方训说:南明福王时,名妓李香君见国破家亡,以面血溅扇,有个叫杨龙友的,就将此血在扇上点成桃花。于是,他就将此事情节扩大发展,编出剧本《桃花扇》来。《桃花扇》以浓艳哀伤的词、曲,描写了江南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暴露了南明福王小朝廷中政治的腐败、官僚间的倾轧、马阮集团的可恶,揭露了他们监禁爱国者、迫害无辜的罪恶,歌颂了史可法的耿耿孤忠。对李香君的姿容、才艺、理想、爱国精神的描写,实质上是对广大下层人民的讴歌。对南明小朝廷腐败情况的揭露,揭示了它失败、灭亡的原因。而剧的末出,作者更借苏昆生之口,唱出了明朝遗子悠悠不尽的亡国之痛和广大人民对于山河残破的无限惋惜之情。那词有:> >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藁。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诗,和南明福王政权的灭亡曲,在作者龙飞凤舞的笔下,融合为一了。

历史人物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生平简介,著述名录

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毛奇龄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生平简介>>毛奇龄四岁识字,由其母口授《大学》,即能琅琅成诵。少时聪颖过人,以诗名扬乡里,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当时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皆惊。明亡,哭于学宫三日。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与沈禹锡、蔡仲光、包秉德避兵于县之南乡深山,筑土室读书。毛奇龄生性倔强而恃才傲物,曾谓:“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评判言词过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罗织罪名,遭几度诬陷。后辗转江淮,遍历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赖友人集资向国子监捐得廪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职,参与纂修《明史》。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辞职归隐,居杭州竹竿巷兄长万龄家,专心著述。曾结识汤斌,与阎若璩等多有辨难。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龄70岁时,自撰墓志铭,提出死后“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滩。>著述名录>毛奇龄的学识渊博,能治经、史和音韵学,亦工词,擅长骈文、散文、诗词,都自成家数。精通音律,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龄的书法,骨力骏健、笔势挺拔,儒雅清奇、个性强烈,是文人书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龄博览群书,经学词章,各擅胜场。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他在少林寺写的《大学知本图说》,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众多著作,均阐明他的治经思想。除潜心经学外,对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志刊误》3卷等。此外,毛对文学、音乐颇有造诣,好诗词歌赋,著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多卷;又曾教授乐律,著有《竟山乐录》4卷、《乐本解说》2卷等。近人邵瑞彭评其词“雅近齐、梁以后乐府,风格在晚唐之上”。>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他还写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讲的《易经》推倒了。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是来自道佛的文献。

相关参考

明末清初文学家申涵光简介 他的最终结局

  申涵光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同时也是河朔诗派领袖人物,为直隶永年人,也有人说河北广平人。公元1618年,申涵光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同时也是一个官宦之家。申涵光的父亲申佳胤是明末崇祯四年进士,曾任明

历史人物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生平简介,著述名录

毛奇龄(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绍兴府萧山县(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明末诸生,清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简介 金圣叹的轶事典故

  明朝有一奇才,苏州人金圣叹。此人自幼聪慧不凡,九岁便入学读书,是《水浒传》的忠实书迷。他为人孤傲,率性狂放,向来以才子自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幽默大师。  清朝顺治时期,金圣叹改名为金人瑞,

历史人物 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毛奇龄别名:甡,初晴,大可,齐于国籍:中国出生地: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出生日期:1623年(癸亥年)逝世日期:1716年(丙申年)职业:清代学者,文学家代表作品:《西河合集》,《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先舒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毛先舒出生日期:1620年(庚申年)逝世日期:1688年(戊辰年)职业:文学家毛先舒人物毛先舒生于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辨四声,8岁能咏诗,10岁能作文,18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简介 金圣叹的轶事典故

  明朝有一奇才,苏州人金圣叹。此人自幼聪慧不凡,九岁便入学读书,是《水浒传》的忠实书迷。他为人孤傲,率性狂放,向来以才子自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幽默大师。  清朝顺治时期,金圣叹改名为金人瑞,

历史人物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G简介,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G简介,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人物生平王士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贰臣周亮工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周亮工别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字号:字元亮;别号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所处时代:明末清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金陵(今江苏南京)出生时间: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去世时间:清康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隐士、文学家彭任简介,著有《草亭文集》等作

人生经历江西省宁都县人。明诸生。文学家、隐士。有胆识,重义气。少时与温应搏交好,应搏为乱民所害,当时兵燹仓皇,人们不敢昼行,任独往收尸,痛哭殡殓。其人落穆高骞,为人恬淡,德量宽宏,望之俨然可畏,近之则

历史人物 清初诗人、文学家彭师度简介,著有《上严灏亭书》等作

  彭宾、彭师度父子都是几社名流,仕清后在京师活动,努力争取名人援引,彭师度《上严灏亭书》表达了效忠新朝的意图和决心:“闻朝廷新令许三品以上官保举人才,而先生有荐贤为国之柄,敢竭其愚瞽以口俯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