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Posted 鸦片

篇首语: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2、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

清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 龚自珍 >   龚自珍(1792-1841年),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又名恐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进土,宫礼部主事。通经学,为今文 学派。曾与、魏源等结宣诗社,研求经世之学。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改革。其诗渴望变革,具有追求理想的强烈精神,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散文亦具 特色。有《定庵全集》。> >   龚自珍12岁时,拜一位人品端正、学识渊博的宋先生为师,学习《四书五经》。一天,宋先生指着一盆水仙花叫龚 自珍写一篇赋文,龚自珍稍加思索,拿起笔来,一气呵成,不到半个小时就写成了。宋先生看过之后为这位学生的才华感到惊讶,他对龚自珍的父亲说:“你儿子的 文章哪里像-个12岁的孩子写的?就算与那些名家相比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据说的诗人是个神童,这孩子与王勃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前途不可 限量!”> >   龚自珍19岁时,在家人和老师的要求下,他准备去参加顺天府乡试。他也曾设想自己可以凭借科考这座桥梁,一步登天。这年的考 试分3场,龚自珍都参加了。9天3场,他感觉不错,考卷交了之后,他便回家了。放榜那天,他亲自去看,龚自珍正榜无名,但他在副榜20名处发现了自己的名 字,总算没有。他以此安慰自己,心想也可以向父母老师作一个交代。> >   在回家的路上,龚自珍思忖:自己的才学文章不能算差,怎么就不能中正榜呢?越想越觉得生气,越想越觉得这科举取士的不公。最后他做出结论:公平与不公平虽然是不能改变的,但人是可以选择的。> >   龚自珍在科举上失意后,心情一直不好。在一次游玩中,龚自珍心情沉重地想:自己已经29岁了,仍然一事无成,真没脸见父老乡亲。> >    他多么希望有伯乐发现他,举荐他。但是那僵死的八股文把他挡在门外,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自己当前所走的道路很不一样,只有改革了科举制,不再只凭八 股取士,选拔人才凭真才实学,他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经常用笔来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呼吁社会来一番重大的改革,他用诗表达了他的心愿:九州生气恃 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龚自珍后来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但都又名落孙山,他不能相信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被说成不合格,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寄情山水,一口气写了15首游历山河的诗,反映了他想要超越现实却始终不可实现的苦闷心情。> >    其实龚自珍平时除了读书、写诗作词之外,还比较留心国事,由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了解,他的历史使命感越发强烈。他觉得身上的担子沉重了。位卑不敢忘忧 国,他针对当时中国人口日增、经济衰退、游民增多,以及边境动乱、沙俄虎视西北边陲,外患日深的现实,查阅了大量历史上的地理资料,在他20岁时,写成了 一篇《西域置行省议》的重要著作。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但无法呈奏皇上。> >   后来,果然不出龚自珍所料,恰在50年之后 (龚自珍已去世30年),即1871年,沙俄悍然出兵侵占了我国西部的伊犁地区。到1881年,沙俄又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 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当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清朝廷受此打击之后,慢慢认识到在新疆地区设置行省的重要性。在后来新疆正式建省时就参考了龚自珍的著 作。就连清末名臣也对龚自珍的文采极为称赞。> >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世族书香和五代官宦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除了任官,还有著述。母亲是著名的文学家段玉裁的女儿,也会写诗作文。这样的家庭环境为龚自珍的成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龚自珍从小资质聪慧,思路敏捷,兴趣广泛还肯刻苦钻研。> >    龚自珍的生活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崩溃、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由于当时社会危机的影响,各族受压迫人民的起义烽火此起彼伏,不断地 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敏感的龚自珍真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激烈跳动,他再也不能按照外祖父指点的考据学老路子走下去了。他愤世嫉俗,去寻求变革的思想。他 把作为学习的榜样,曾经九次亲自抄录王安石那篇鼓吹改革变法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认真阅读,爱不释手。当时的诗人张维屏曾感叹地说过,如果 龚自珍的政治主张得到实行,恐怕他就是又一个王安石了。> >   21岁后,龚自珍写了很多批判和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 《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和《尊隐》等。《明良论》共4篇,主要抨击了清王朝官僚政治的极端腐败,指出封建官僚集团的寡廉鲜耻和昏庸无耻。在《尊隐》 一文中,龚自珍已经看到“山中之民”这股力量,正在蓬勃崛起,即“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预言腐朽的清王朝可能被这股反抗力量所埋葬。在龚自珍笔 下,当时的社会情景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与梦为邻。”(《尊隐》)说明清王朝已经到了日落西山的“衰世”时代。可以 看出,龚自珍在这篇文章里,尽管不明确“山中之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治力量,但这位思想敏锐的诗人,仿佛已经听到大规模反抗清王朝斗争暴风雨来临前的隐 隐雷声了。> >   龚自珍27岁就中了举人,可是后来屡试不中。30岁时,在清内阁的国史馆中任中书,这使他有机会翻看国家的大量藏书,又由 于跟随父亲调任,奔走南北,即看到了统治集团的内幕,又接触了社会,促使他关心“世情民隐”。他从挽救清王朝危机出发,疾呼要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极 力主张“变法图强”。他指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便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这种历史发展和变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 趋势。他又说:“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励改革,孰若自改革?”意思是说,一个朝代的弊政总要被下一个朝代废除。现在当朝的,有了 弊政,与其等到后来的废除,还不如自己趁早废除掉。> >   龚自珍还大胆提出一些改革弊政的方法。他在揭露腐朽的旧官僚制度造成社会黑暗的重 要原因时说:“政要之官”都是昏庸之辈,因此,他主张“裁损吏议”。对于那些贪官污吏,他主张要革除其职务,情节严重的要捕杀之。他还主张限制豪强、地 主、官僚兼并土地。他在《农宗篇》中,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案,主张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规范下,按宗族大小分等授田。> >   他还提出了其他 方面改革的设想,如严禁鸦片、限定通商口岸和商品种类、巩固边防等。但值得一提的是龚自珍在改革主张中,对人才十分重视。他认为,社会制度的变革,风气的 移易,其“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他还指出,由于当时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甚至摧残人才,以至使人才不聚于“京师”,而聚于“山林”,这对封建王朝 来讲无疑是极不利的。所以,他主张一定要改革当时任用人才中所存在的误区,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资格”论,改变君臣关系,使大臣们能和君主一起“坐 而论道”,要给予大臣们有处断政事的权力等等。> >   龚自珍直到38岁时才考中进士,清政府让他去当一个知县,他拒绝不去,仍留在京师,结 果被改任为礼部主事。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沆、林则徐、魏源、黄爵滋、汤鹏和张际亮等,提倡经世之学,关心时事,抨击时政。他们还共同加入宣南诗 社,互相应酬唱和,激励诗情,交流学术思想。这些诗友都是极力主张禁止鸦片输入的爱国志士,在禁烟抗英的重大问题上,他们都以振兴清朝,恢复大国风范为目 标,表现出深深的爱国之情。> >   龚自珍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17年就发现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阴谋。他尤其憎恨英国人把鸦片输入中国。他把鸦 片称为“食妖”,即食物中妖魔。指出由于“食妖”大行,使人民“病魂魄,逆昼夜”,使国家“丧金万万”,财源枯竭。他还注意到,鸦片对清王朝官吏的毒害, 写下了“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的诗句,惟妙惟肖地勾画出“隐君子”们吸食鸦片的病态。> >   龚自珍深知鸦片对中国祸害无穷,因 此,他号召全力禁烟,他全力支持林则徐禁止鸦片烟的运动。当林则徐奉旨往广东禁烟时,龚自珍闻讯高兴无比,挥笔写了一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名为送 行,实则鼓励林则徐加强战备,克敌取胜。他建议林则徐“宜以重兵随”,并要多带能工巧匠,以“整修军器”。并提醒林则徐对于“黠滑游说,面貌为老成迂拙” 之徒,“宜杀一儆百”,不这样做,“事机一跌”,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同时,龚自珍还表示愿意随林则徐一起南下广东,为禁绝鸦片烟贡献绵薄之力。富有经验的 林则徐深知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对龚自珍的要求婉言谢绝了。当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消息传来时,欲辞官南下的龚自珍写下这样的诗句: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 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   这首诗(《己亥杂诗》)抒发了龚自珍坚决支持禁烟并渴望亲临前线的战斗豪情。同时,也担心身负民族重任的林则徐,能不能在大功尚未告成之际,继续冲破来自多方的阻力,胜利完成艰巨的禁烟任务。> >    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由于“好直言”,得罪了不少权贵大人,受到倾轧和打击。他同朝廷权贵们越来越格格不入了。于是以父母年事已高,须侍奉 双亲为由,辞去礼部主事,南归老家。十月,他又北上接回家眷。在南北往返途中,他写下了300多首诗,都是七言绝句。因为这一年,是己亥年,所以把这些诗 编集一起,名为《己亥杂诗》。这组诗,记录了9000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他的深沉感慨和忧愁。反映了中国行将灭亡的清王朝的社会 风貌。尽管他怀才不遇。但他并没有随世浮沉,在风雨飘摇风雨飘摇:比喻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中,他仍然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总渴望有一天他的理想变为现实。 他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诗人路过淮浦(今江苏清江市),闻纤(qiàn)夫劳动号声时有感,写道:只等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彼此河。我亦曾靡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   诗人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船夫拉纤的艰苦劳动。他曾是领俸“太仓粟”的官员,由此而感到不安,听到“邪许”的呼声时,泪如滂沱(tuó)。此诗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    龚自珍南归以后,在江苏丹阳县云阳书院和杭州紫阳书院讲学,把他广博的知识和鲜明的爱国思想,灌输给青年一代。这时,他虽然身在书斋,而心却仍然关注着 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安危。不幸的是。在他南归后仅仅过了两年又四个月,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在丹阳的云阳书院溢然溘(kè)然:忽 然。与世长辞了,终年50岁。> >   “自古天才未尽才”,龚自珍留给后世的,有300多篇文章和近500首诗词,都辑录在《龚自珍全集》 里。龚自珍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巨大。他不仅以大胆泼辣、笔锋犀利的政论,震惊当时的社会,而且以他独辟溪径的诗歌创作和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 坛。又如《己亥杂诗》第五首:满拟新桑遍冀州,重来不见绿云稠。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   龚自珍在途中经过河北地区,发现他一年前提出的在冀州推广种桑养蚕的建议未被采纳,愤慨地写了这首诗。它进一步阐发了作者在《乞籴(dí)保阳》诗中主张发展民族手工业的家国主义思想。> >   龚自珍的诗,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代新风。以后很多诗人和学者,都深受他的启迪和熏染。梁启超说,初读龚定庵的著作,有“若受电然”的感觉,意思是像触了电一样。可见龚自珍的诗文,有多么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 >   龚自珍于大胆批评当权者,积极主张实行改革,并预言了时代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思想启蒙的先驱。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

> 顾炎武 >   顾炎武(1613-1682)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诗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 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入清不仕。治经重考据,注意经世致用,开清代汉学风气。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有《亭林集》。> >   顾炎武的家庭是江苏有名的四大富户之一,又是世代相传的书香门第。从他的高祖到他父辈,祖孙五代都作过明朝的大官。顾炎武的养母王氏也出生在官宦人家,是一位有学识的妇女。> >    顾炎武小的时候患过天花,病好以后,左眼略微有点斜视,相貌有点儿怪。可是他学习非常勤奋。三岁的时候,王氏就亲自教他读《小学》(古代儿童教育课本, 朱熹、刘子澄编),还给他讲古代英雄的故事。十岁的时候,他开始跟随祖父学孙子、吴子的兵法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 鉴》等书,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   后来,他参加了明末有名的文学团体“复社”。从此,他的视野开阔了,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明朝大 政治家的文集和奏章文册,他都仔细阅读,切中要害的地方就立即摘录下来。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接受了福王的招聘,到南京担任兵部司务。可是,还不到一年。 福王政权也灭亡了。顾炎武满怀亡国之恨,回到家乡组织义军抗清。不久,清兵攻占昆山,顾炎武率义军奋战了四个昼夜,因为力量悬殊终于失败了。王氏为国担 忧,粒米不进,绝食而死。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说:“我虽是个妇人,也要以身殉国;你千万不要当异族的臣子,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那样我死也瞑目了。”顾炎 武牢记母训,决心抗清到底。他又去和唐王政权联系。这件事让人告发了,顾炎武被清朝政府关进监获。多亏他的好朋友设法把他搭救出来。顾炎武在家里没法呆 了。只好背井离乡,开始了长期的旅居生涯。> >   顾炎武出游,为了考察方便,随身带了很多资料,行动极为不便。他的友人见后,深为感动,就赠送了二马二骡的车子,装驮书卷。一路上,他进行大量的金石考古工作。一年之中,半宿郊野,半宿旅店,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 >    以游为隐之后,顾炎武专心著述。对于清朝科举应试、清朝开办史局的征聘,甚至邀其南归,他都予以拒绝。因此,他著述甚丰,据说他写的书稿,堆积得有自己 身体那么高了。今天可以见到的近50种400多卷。其中《日知录》32卷,他一生为学所得,大都荟萃其中,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有人说,这是顾炎武治世救民 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更加深化,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更加集中,萃平生心力所精心结撰的作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他写此书的目的非常明 确,这在他与友人的书札中,多次说明。> >   如在致友人的信中,顾炎武明确地谈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某自五十以后, 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另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 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 >   可见,顾炎武撰写《日知录》,其动机在于“拨乱涤污”、“法古用夏”、“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这也正是他治世救民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   在《日知录》中,最为可贵的是他所表现的有价值的民主思想,具体反映在:> >    首先,对君权的怀疑,顾炎武将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大胆地列入了自己的讨论研究范围。在《日知录》卷24《君》条中,他广泛征引历代载籍,以论证“君” 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在古代君为“上下之通称”,不惟天子可称君,就是人臣、诸侯、卿大夫,乃至府主、家主、父、舅等皆可称君。这样的论证,简直近乎在嘲 弄封建帝王了。> >   在论君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反对“独治”,实行“众治”的主张。他认为:人君对于天下,不能搞“独治”,如果搞“独治”,则“刑繁”;搞“众治”则“刑措”。> >    顾炎武为了进-步论证“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道理,还在《日知录》的《守令》条中写到“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 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这里的“各治”,也就是“众 治”,只有“众治”,天子之权才能受到尊重。相反,“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这是“独治”,搞“独治”的结果是“贤智之臣亦 无能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 >   这里,顾炎武虽然没有否定君主制,但他对君权的大胆怀疑,并进而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等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   除了民主思想外,在《日知录》中,反映了顾炎武社会政治思想另一个突出内容,即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也就是他在《日知录》中反复阐述的“华裔之防”。> >    同时,在《日知录》中,对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日知录》中的《夫子之言一性与天道》中,他指出:理学家们,言心言性,“以明 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认为这整日空谈,“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才使“神州 荡覆,宗社丘墟”,引起了国家民族的危机,造成了明朝的灭亡,危害之大,后果之严重,是极为痛心的。> >   顾炎武从政治上批判了心学的危害 之外,还从哲学上指出心学的错误。他否定心的全能,但不否定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所以他在《日知录》的《艮其限》一条中,谈了他对“心”的看法。他说 “心者,于身之主宰,所以治事而非治于事”;“人之有心,犹家之有主”。但具体说,有两种情形:一是“古人之所谓存心者,存此心于当用之地”;二是“后世 之所谓存心者,摄此心于空寂之境”。然而,造化流行,无一息法运,人得之以为心,亦不容一息不运。心怎么能是空虚无用之物呢?> >   顾炎武 否定了心学,提出了“经世致用”、“引古筹今”,学习要为现实服务,人们要从外界的具体事物中去探求真理,而不能“用心于内”,只从自己的头脑中寻求答 案。否则,“近世禅学之说耳”。所以,他认为,应该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论述,还原于日常的经验之中,不要清谈妙悟,而要把着眼点放到探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 一些实际问题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   作为爱国志士、杰出的学者、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他的道德学问、治学精神、思想方法,对后世都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清初学术界,顾炎武即是旧传统的破坏者,也是新风气的开创者。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qiè)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 的终结,为开启清一代的朴实学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学者,发扬其治学精神,继承他的治学方法,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取得了清代学术文化多方面的 成果。所以,清人阎若璩(qú)曾盛赞顾炎武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也是罕见难得的学人。从现在看,尽管他的思想不能与现代思想家相等同,但是他 注意到了“匹夫之心,天下之心也”;注意到了人心所潜在力量对社会面貌的重大影响;注意到了端正人们精神面貌在变乱世为治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切都给 后世以有益的启示。> >   顾炎武不但是杰出学者,而且也是著名诗人。为有明诗文殿后,清代朴学开山。他诗歌根底深厚,于古人兼学并蓄,尤得 力于杜诗。诗的内容大都是眷怀君国,感慨沧桑。诗风沉郁悲壮,慷慨苍凉,绝无敷衍应酬之作。所作众体兼备,七律尤为以后有数的作者。其诗集有《亭林诗 文集》。> >   仅举一例,可见其大概,诗题《又酬处士次韵》:> >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   这首酬答诗,向好友抒发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向,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反映了诗人坚强的民族气节。> >   顾炎武还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宇宙是物质构成的,强调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探求真理,反对主观空想。他积极主张改革政治经济。除此以外,顾炎武在音韵学、考据学、训诂学(研究古代词义的学科)、历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著述。> >   到了顾炎武晚年,年轻的康熙皇帝为了把汉族地主中的学者名流笼络起来,下令让各地荐举著名学者。那时候,顾炎武已经是学术界的领袖人物了,荐举他的人当然很多,可是都被他拒绝了。> >   不久之后,大学士熊赐履主修明史,又写信聘请顾炎武。顾炎武派他在北京的学生去对熊赐履说:“刀和绳都在这里,难道你非要逼死我不行吗?”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打顾炎武的主意了。> >   顾炎武四十五岁离家出走,在外面整整漂泊了二十五年。到了晚年,他定居在陕西华阴县,但仍然经常来往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讲学。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顾炎武旅经山西曲沃时不幸患病,又吐又泻,不久就与世长辞了。那时他已经年逾七十。

相关参考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  金圣叹(1608-1661),著名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名人瑞,一说原姓张,名采,字若采,吴县(今江苏)人。少有才名,为人狂狷(juàn,耿直)喜批书,曾批《离骚》、《》、《史记》、《西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有哪些诗词作品

龚自珍的诗龚自珍是清朝人,他是拥有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等多重身份的文人。而龚自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便是诗人。龚自珍在朝廷任官的过程中,主张改革清除政治中的弊端、全力抵制外国的侵略,因此龚自珍的诗大多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诗有何特点

龚自珍的诗龚自珍是清朝人,他是拥有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等多重身份的文人。而龚自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便是诗人。龚自珍在朝廷任官的过程中,主张改革清除政治中的弊端、全力抵制外国的侵略,因此龚自珍的诗大多

清代文学家赵翼简介 赵翼的成就是什么

赵翼简介赵翼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诗词在清朝时一绝,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赵翼的诗歌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为后人称道的诗歌,赵翼的生平经历很丰富,下文是大概的赵翼简介。赵

清代诗人龚自珍逝世

  思想家、诗人龚自珍逝世于1841年9月26日逝世。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

古代名人名字

1、韩愈(唐朝文学家)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2、孔子(

天下廉史张鹏翮

“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几千年来,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文化精英。清代张鹏翮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是清代268年间蜀人官位最显赫、政绩最卓著、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朱熹

朱熹像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府

宋仁宗时期名人及历史

有:范仲淹、王安石、 苏轼、苏辙、司马光等。1、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

理学家朱熹和寡妇胡丽娘之间的爱恨情仇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朱熹画像朱熹出生在南宋,父亲朱飞是与岳飞同时期的人,因为反对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