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治帝与“缓剃发令”

Posted 头发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顺治帝与“缓剃发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一、顺治帝与“缓剃发令”

2、董鄂妃与顺治帝的爱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一、顺治帝与“缓剃发令”

  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皇帝所遇到的麻烦事肯定特别多。明清交替与以往朝代的交替很不同,少数民族代替汉族,少数民族感到很自负,而汉族人 很愤恨。这些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战争、暴乱中,在一些传统习俗上也有种种矛盾。汉族百姓对亡国没有太大的触动,但对身体发肤却冲冠一怒,从而引起了清朝初期 的“剃发令”事件。它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一个片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片段。> >   1.孙之獬的杰作1644年,满清军队与明朝大将吴三 桂联合将农民起义领袖赶出了北京。大清皇帝顺治入关,定鼎中原。第二年元旦,投降了清朝的明末天启进士孙之獬给顺治上疏,大意是说,您现在平定中 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却还是明朝那一套,“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原来,顺治入关后,许多明朝官员都投降了清朝。每当朝贺时,就有满 臣与汉臣两班。满员自是剃发留辫,身着满装;而汉官仍是束发冠带而朝。满臣看汉臣很顺眼,汉臣看满臣脑袋后面的那根辫子虽然不顺眼,可也不敢说。顺治也并 没有觉得汉官们的头型有多难看。一年多来,大家彼此相安,未生异议。> >   但孙之獬一提出这个问题后,顺治就开> >   吴三桂的大刀和七星宝剑。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紫禁城的皇帝宝座上于是端坐了满清人,而吴三桂也成为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人物之一。> >    始对这位汉人的“忠心”疑虑起来了。其时,大明军受挫,已不成气候,清军又占领了大半江南,的确,天下大局似乎已定。顺治觉得,应该颁布“剃发令”,于 是下令:凡是清军所掌握的地区在十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在下剃发令的同时,顺治还表扬 了孙之獬忠心: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说者。> >   顺治不知道,孙之獬完全是因生气才上的那道疏。此人一投降满清后,就竭尽所能地展示自己忠于新 朝廷的决心。首先就是别出心裁地剃发,站进满臣行列里。满臣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不让他站在自己的行列里。他碰了一鼻子灰,就想再回到汉臣行 列,汉臣又以其剃发,从而完全地成了汉奸而不纳。在愤怒之余,他才给顺治上了一道疏。正是这位汉人的杰作,让几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 头”这十个血淋淋的字。> >   的辫子。清军入关后,统治者下令所有人均要剃发,正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这种高压政策下,许多汉民不得不剃发蓄辫,让脑袋后面拖着长长的辫子。> >   此令一行,意料之中的,天下哗然。怕死的人涕泣就剃,不怕死的宁死不剃。原本心理上的满汉矛盾更加激化。据说,“剃发令”下达到各地官府后,各地官府的官员们就令剃匠负担于市,强行剃发。> >    每个剃匠都担一个挑子,大致形状是这样的:一头是个小火炉,上有铜盆,温着热水;另一头是一个小柜子,抽屉里放着理发工具。沿着小柜子后板正中,竖着一 个十字架样的木架。而十字架出头部分就是用来挂人头的。当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剃匠负担游行于市……”所谓“剃匠”,当 时都是头戴红缨帽的旗兵,一组三四人。其中一个掌剃头刀,另外两三个人,抱着鬼头刀。接受剃发的用剃头刀,并能享受到诸如热水、手巾的待遇;抗拒剃发的, 就只享受一样,冷森森的鬼头刀,最后把脑袋挂在那个十字架的竖杆上,“剃匠”们又继续“游行于市”了。> >   后人议论此劫时说道:“此皆孙之獬一念躁进而酿此奇祸。”> >    这位汉人孙之獬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有如此杰作?早在明朝时,他官至侍讲,禄位在文官里并不低。投降满清后,曾因操练乡勇有功,升为礼部右侍郎,后 又领兵部尚书衔去招抚江西。由此看来,无论在哪一朝,他都是一位很有能力的人。往往就是这种人,虽然读了十几年圣贤书,但就是不知道操守是什么东西。他的 “处世哲理”就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   我们今天看这段历史,虽然是孙之獬提出了剃发主张,但真正把它落到实处的却是顺治。小人物做坏 事,虽然与大人物做的坏事相比,只是鸿毛与泰山之比。但他的下场肯定要比大人物悲惨得多。两年后,山东谢迁起义,跑到淄川(孙之獬的老家)把他抓了起来, 并杀了他全家,万民称快。正所谓:“怨毒之于人也大矣!”> >   谢迁为了给天下人解恨,说:“贪得一官,编天下人之发。我现在给你种上头发。”这些并不懂头发是不能种的。农民们在他的脑袋上凿了个洞,插了几根头发,孙之獬忍不住疼痛,昏死过去。农民们还不解气,又把他给活剐了。大概就是朝廷所谓的凌迟。>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个人,居然用了“之獬”这样的官讳。“獬”,是一种名“獬豸”的兽。《异物志》说它“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其不直者,闻人论则咋其不正者。”不知孙之獬自己当初起名的本意是否如此,可看他在两朝的所为,的确是名实相符。> >   2.“缓剃发令”的颁布> >   中国五千年思想讲的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和“守身如执玉”的基本孝道。孝道又是历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张,帝王们都必须要遵循。在这种思想的教导下,贩夫走卒们都会把生前脱落的头发、牙齿,在死后叫人跟自己的身体一起埋葬,以“还之父母”。> >    顺治下“剃头令”之前,反抗清军的主要是明朝的残余部队。可当“剃头令”下达以后,诸多老百姓也站到了清军的对立面。在这场留发与留头的对抗中,最悲壮 的当数“江阴十日”了。当年闰六月二日,江阴县令方亨严申“剃头令”,清代理发店。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因此反抗清统治 者“剃发令”的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不得不剃掉头发以求保命。> >   江阴的众多乡绅们跪请留发,方大人将他们骂出。第二天,一个叫许用的秀才聚集了一批人在江阴孔庙立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    大家先将方大人抓进了监狱,然后推出反对剃发的典吏陈明遇为首领,主持抗清事宜。清廷知道江阴人居然想造反后,就派大兵镇压。江阴百姓与官兵坚守城池八 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余人,有六万七千人战死城墙上下。城破之日,清兵冲进城里遇人便杀,这种惨绝人寰的杀戮持续了十天。最后,江阴城内血流成河,十 七万城中百姓全部遇难。一首“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的诗词留下了对江阴死难者的悼念。> >   “江阴十日”只是对抗剃发令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有的百姓以自杀的方式来抵制剃发令。在苏州,一对卖面饼的夫妇,在剃法令下来之后,老头吟唱道:“发兮发兮,白者父之精,黑者母之血兮,吾无发兮其何以见父母兮。”然后,两人悬梁自尽。> >   还有的誓不做清人,率领族人躲进深山。在浙江温州,有一户姓徐的大户拖羊带牛,拿着必需的农具,在山上盖起了茅草棚,一住就是三十几年,既不让外人上山,他们自己也从不下山。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似的清朝陶渊明。> >   反抗接连不断,顺治也感觉到了本来已经很老实的百姓忽然之间又反对起自己来。他实在想不明白,头发难道还比脑袋更重要吗?> >    早在他入北京时,就屡屡声言大明并非亡于清军,而是灭于流寇,清朝的天下不是从明朝手里得的。这样说虽似矫情,但却给亡明降臣的脸上蒙了一层“遮羞 布”。就是一般士庶,心理上也得到些缓解。但是“剃发令”一下,如同剃发保命的百姓。头发和生命在正常情况下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因果联系的,但是在刚入关的 顺治皇帝的统治下,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百姓头上的头发和自身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   又正式宣布了他们的“亡国奴”的身份。于是举国各地,自然群起反对。顺治不得不考虑剃发令是否真的必须要执行,必须要在这个时候执行。> >   当时,明朝福王在南京的政权还很有号召力,当时反清的情绪还很高涨,全国尚未真正形成大清之一统。顺治不愿因一个发式问题而使民族矛盾过于激化,于是,曾有一度对“剃发令”宣布缓行。> >    但只是缓行,而不是不行。在顺治眼里,孙之獬那句“中国从陛下也”还是让他很感动,也很让他热血沸腾。所以,当一位大臣见顺治暂缓剃发令后,觉得自己大 显身手,为中原衣冠文化做事的机会来了,便上疏道:“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自汉至明,制度虽有损益,独臣家服制,三千年来未之或改。今一旦变更,恐于皇 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 >   他的意思很明显,皇帝您现在不是缓剃发令吗?倒不如不执行吧,蓄发得了。顺治觉得这位大臣真是不可理 喻,我没有说不“剃”啊,只不过是缓一下再执行。你现在怎么还要“蓄”起来?你看看我脑袋后面,我是皇帝,你们的祖宗说过“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 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我脑袋后面是这样的,百姓的脑袋后面又另一样,如何符合你们的祖宗圣言?这位大臣明白了,原来所谓缓行,不是不执。> >   和孙之獬的上疏一样,这位大臣的上疏让顺治大为恼火,“剃发令”更加严厉地执行起来了。> >    3.剃发令的影响投降了满清,并对满清入主中原建立了不可磨灭功勋的大汉奸对满清的忠心并不比孙之獬差。当他看到因剃发令而风起云涌的民变时,他 上疏顺治帝,提出了“三从三不从”主张。主要内容是:男从女不从,官从吏不从,生从死不从。顺治批准了他的请求,也正是这道奏书,让此后的大清朝,汉族女 人可以穿衣裙、梳汉式发髻,衙署的吏役可以穿汉式差服;死人入殓亦可打开发辫穿汉式衣衫。> >   这样一来,倒稍稍缓和了平民百姓对异族 习俗的抵触情绪。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洪承畴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实际上,他眼见满清不可能在头发上做出任何让步,而这种不让步根本无法抵挡亿万汉人对本民族 传统习俗的热爱,他的“三从三不从”,正是想为顺治填平民族沟壑而不得的无奈之举。> >   穿着旗袍马褂的清代儿童。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顺治之所以坚持汉人留满清的发型,穿满清的服饰,也许就是要严肃汉族百姓对满族统治者的敬畏之礼吧。> >    纵观大清近三百年的统治历史,每一次发生的农民武装暴动,所提出的口号大都是以“复我大汉衣冠”。甚至叛徒吴三桂后来反清,其公开提出的口号就是反清复 汉,恢复衣冠,散辫留发。白莲教起义,上百万教众打开发辫横行江南数省,搅得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死难瞑目,在临终当年的山庄林下戏题碑上还留下他“二 竖获日指,一章捷望天”的哀鸣,由此而后,康乾盛世一去不复返。几十年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偏师北伐撼动京津,历、、同治三朝,势力囊括全国十 三行省的半数以上,实是动摇大清帝国根基的一次最大的农民革命。而加入太平军的首要条件,就是不留发辫。> >   与太平军性质相同的,如小刀会、天地会、捻军、黑旗军等,都不留发辫,长发随意。这些起义就像斧子一样,时刻在砍着清朝这棵早就腐朽了的大太平天国领袖。太平天国起义是对清王朝的重创,起义者们首先就是从发型和服饰上反清的,加入太平军的首要条件就是不留辫子。> >    从上可知,终清一代,满汉畛域从未弭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满族人能以二十几万人口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在大政策上有很多是高于朱明王朝的。从清初撤 辽饷、练饷、剿饷的三饷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不修长城到平定准噶尔、收复,满族人一直就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上为君为国的。惋惜一点来 讲,他们用牺牲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代价而融入了中华大家庭。可偏偏在相对语言、文字而次要得多的剃发和衣冠上,居然固执得为自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    我们把时间拉到公元1911年,旧历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在隆隆的炮声中只好倒坍。这场地覆天翻的革命之初,国父先生提出的口号,就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剪发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铁血口号被翻成了“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   可以严肃一点来讲,辫子问题是大清灭亡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种因素早在顺治入关后就注定了。大清能延续近三百年,和它当初入主中原一样,不能不算是一件幸运的事。

董鄂妃与顺治帝的爱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董鄂妃,满旗,比顺治晚一年出生,鄂硕之女,祖籍辽宁。顺治十年,即十五岁时为待选秀女,当时嫁给皇太极十一子和硕贝勒博穆博果尔(时十三岁)。三年后,博果尔就死了,不久,董鄂妃奉诏入宫,立为贤妃,不久封为贵妃。至于博果尔为何十六岁就早早夭亡,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各类清史均未提及。

传教士汤若望在他的著作中却写道:“当时顺治皇帝疯狂地爱上了一名军人的妻子,不可抑制。这名军人得知后,十分愤怒,与顺治起了争执,顺治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来,这名军人就死了,军人的妻子进了宫,册封为妃,后又立为贤妃。”显然,这名军人即是博果尔。当时,只有册封皇后时才立诏书,宣布普天同庆并大赦天下,但册封董鄂妃时全用上了这些礼节,可见顺治对董鄂妃的重视与珍爱了。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入宫不久,就产下顺治第四子,和硕荣贝勒,然而,厄运也随之而来。顺治父亲皇太极的五名皇后和妃子都来自蒙古,孝庄也不例外。她为顺治选的第一位皇后是自己的侄女,后来于顺治十年被贬为静妃。不久,孝庄的侄孙女入主东宫,但显然不得顺治欢心。董鄂妃当时地位仅次于皇后,却是满人,这触怒了孝庄。

董鄂妃分娩后不久,孝庄即召董鄂妃去南苑服侍,董鄂妃只得拖着虚弱的身体前去。谁知,又传来了她那不足三百天的孩子夭亡的噩耗,从此一病不起,拖了三年,于顺治十七年病逝。董鄂妃死后,顺治追封其为皇后,出殡后,顺治就接受了剃度。

为顺治剃度的高僧被捆绑着送至孝庄面前,即将被烧死,忽然传来了顺治已蓄发的上谕。顺治被迫重登宝座,却于顺治十八年正月驾崩,死因为天花,距董鄂妃逝世才三个月。

扩展资料:

董鄂妃的身后殊荣:

顺治帝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后降为侧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红颜知己还是董鄂氏,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董鄂氏原本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顺治哀痛至极,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董鄂氏临终前曾嘱咐:“去世后禁装金玉之物,丧礼俭素。”还未说完便亡,顺治帝仍以皇后礼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鄂妃

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

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董鄂妃所出、仅三个多月的儿子夭折了。顺治帝很明显的爱屋及乌,伤心欲绝。

朱元璋从“重八和尚”走向“明太祖”之路倾注多少心血与艰险?而顺治却是一位想做和尚的天子!他那句“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入帝王家?”一出,个性十足也! 他信奉佛教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这个时候他最心爱的皇子还未夭折,最钟爱的董鄂妃也活得好好的),行痴行痴,玉林秀(高僧)为他准备了十几个字,为什么偏偏选择一个”痴字”?也源于他多愁与羸弱的性格。 顺治帝与多尔衮:童年时期,忍受摄政王多尔衮的长期压迫。这其中多尔衮和顺治母亲孝庄太后的关系到底如何,众说纷纭,虽然史料鱼龙混杂,野史尤为不可信,但谁都不能否认的是,孝庄的确下嫁给了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顺治对其大肆起底报复追诉罪状的行为都证明他对多尔衮不是一般的恨。而这些又决定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不可能亲近。政治上推行满汉一家却遭到满臣的反对,满朝汉臣与满臣矛盾重重。总之一切不如意使忧郁的顺治对做皇帝这件事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而董鄂妃的存在,是他活着的唯一依靠。 四阿哥和董鄂妃相继去世,这世上唯一懂他的人去了。既然尘缘已尽,何不出家? 顺治皇帝简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顺治皇帝无疑是个异端。他的另类,他出生、死亡、爱情、功过,短暂的一生,却都带着传奇的色彩。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审时度势,更张成法祖制,且倚重汉官,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 顺治皇帝还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的皇帝。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学,深爱董鄂妃一样。因为痴迷佛学,他甚至要放弃皇位,皈依佛门。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说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这个版本很快就被历史学家们否决。还有一个版本则真实性比较高,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清代有选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岁到16岁,而董鄂氏18岁才进宫。所以可以断定,董鄂氏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皇宫的。 董鄂妃简介:据考证,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那年董鄂氏16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也因为这个,便注定了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悲剧。顺治皇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侍宴。顺治皇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 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 顺治皇帝与董鄂妃: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史可查,从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妃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有几件事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一是晋升之速和典礼之隆。董鄂氏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即九月二十八日再晋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二是尽改恶习、专宠一人。 董鄂妃宛宁怎么死的? 董鄂妃宛宁怎么死的?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当时他的母亲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 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欢喜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顺治死后,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顺治为什么出家?顺治出家之谜:董鄂妃一死,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在董鄂妃去世的当月,他就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据说还取了个法号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门。这遭到当时他母亲孝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顺治皇帝无奈只好让自己的身边的太监替自己出家。最后,心爱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顺治皇帝终于积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仅仅三个多月后,就溘然离世。 董鄂妃真实画像,董鄂妃到底有多美?能让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见,董鄂妃绝非一般女子。那么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顺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妩媚”这个词来形容。也正是这个形容词,让文人墨客们臆想,满洲女子很少有称得上“妩媚”的。董鄂妃的母亲应该汉族的江南人,否则怎么可能生出这般绝尘的女子。可惜,清代存有许多嫔妃的画像,却唯独没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顺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长绘画。他的山水画,以及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都堪称一绝。还尤其擅长人物速写,据说有一次,他看见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这位大臣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他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当即画了一幅画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这位大臣转惊为喜,请顺治将画像赐给自己,顺治却笑而不答,随手将画像付之一炬。可见,顺治皇帝的画画甚为不凡。可是,也许是经久失传,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没有董鄂妃的画像流传下来,因此,董鄂妃的容颜自然也成了个千古之谜。 董鄂妃与顺治帝滴纯爱情故事:顺治皇帝一生,有很多无奈,他壮志难酬,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他无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这些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纵情于声色,董鄂妃进宫后,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专情起来。正所谓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很想知道,在几百年前,顺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相遇,谱写了这样刻骨悲壮的爱情故事。两个如此相爱的人,虽然不能活着白头偕老,死后能葬在一起,终也算美满了。 虽然董鄂妃的容颜是个迷,但我想,也许她不一定是倾国倾城,顺治所爱的,并不是她的外貌。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便是蒙古知名的美人。却在最后因为性情刁蛮、奢侈无度而落得个被废的下场。顺治皇帝之所以这般宠爱董鄂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据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我想,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爱情的真正原因。顺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董鄂妃的往日种种,可见,董鄂妃的离世,确实给予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在历史上则容易留下骂名。董鄂妃却是个例外,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 顺治与董鄂妃:在《少年天子顺治篇》也是近年来电视剧中难得的佳作。剧中痴情的天子,温婉娴雅的董鄂妃,仿佛真是其人一般。对其中一场戏尤其记忆深刻,顺治皇帝问重病弥留之即的董鄂妃“冷吗?”,董鄂妃回答“冷”。顺治连忙给董鄂妃盖上一层被子,又问“还冷吗?”,董鄂妃又回答“冷”,顺治又盖上一层被子,问“还冷吗”,董鄂妃回答还是“冷”,顺治只好把董鄂妃抱在怀里,可是董鄂妃仍是不断的说“冷”。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几乎崩溃,手足无措,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喊“我没办法了啊”。身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却始终挽留不住心爱之人的生命。

历史上顺治和董鄂妃爱情是怎样的?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都是英雄与美人共存。其中四大美人最为知名,她们都得到了帝王们无与伦比的宠爱。可是,她们都并非能得到真正爱情的女子。包括那祸国殃民的褒姒、赵飞燕等,尽管帝王门对她们宠爱有加,但帝王们如若是知道要以自身性命或者以皇位江山等为代价,这些帝王们还是万万不肯的。就像唐玄宗虽然极度宠爱杨贵妃,但安禄山之乱时,为了保住皇位,还是同意叛军将杨贵妃赐死。这些皇帝,最多迷恋的是她们的美色,倘若说这也算爱情,那么无疑是践踏了这个词了。帝王身边,往往都是佳丽三千,他们很难转情于某一位女子,所以君王的爱情尤其珍稀和可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顺治皇帝无疑是个异端。他的另类,他出生、死亡、爱情、功过,短暂的一生,却都带着传奇的色彩。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审时度势,更张成法祖制,且倚重汉官,整饬吏治,推行与民生息的政策,清代初期从他亲政开始逐渐鼎盛起来。他热爱写诗,并极具才情。他曾写过一首《赞僧诗》是这样的: 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在这首诗里,可看的出这位天子多愁善感,他的浪漫与惆怅,使他不像政治家,倒更像一位诗人。他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生活,不留恋荣华富贵、江山皇权。这点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不多见。同时顺治皇帝还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的皇帝。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学,深爱董鄂妃一样。因为痴迷佛学,他甚至要放弃皇位,皈依佛门。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 董鄂妃的身世至今仍是个历史之谜,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说董鄂妃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但这个版本很快就被历史学家们否决。还有一个版本则真实性比较高,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清代有选秀女的制度,但限制是13岁到16岁,而董鄂氏18岁才进宫。所以可以断定,董鄂氏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皇宫的。据考证,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那年董鄂氏16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也因为这个,便注定了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悲剧。顺治皇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侍宴。顺治皇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 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史可查,从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妃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当时他的母亲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欢喜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顺治死后,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在董鄂妃去世的当月,他就为自己举行了剃度仪式,据说还取了个法号叫“行痴”,一心想遁入空门。这遭到当时他母亲孝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顺治皇帝无奈只好让自己的身边的太监替自己出家。最后,心爱之人的去世,又出家不成,顺治皇帝终于积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仅仅三个多月后,就溘然离世。 能让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见,董鄂妃绝非一般女子。那么董鄂妃到底有多美呢,顺治皇帝形容董鄂妃,曾用“妩媚”这个词来形容。也正是这个形容词,让文人墨客们臆想,满洲女子很少有称得上“妩媚”的。董鄂妃的母亲应该汉族的江南人,否则怎么可能生出这般绝尘的女子。可惜,清代存有许多嫔妃的画像,却唯独没有董鄂妃的。更奇怪的是,顺治皇帝本人非常擅长绘画。他的山水画,以及手指螺纹墨画《渡水牛图》都堪称一绝。还尤其擅长人物速写,据说有一次,他看见一大臣,忽然命令其跪下,这位大臣吓出一身冷汗。顺治对他凝目熟视片刻后,取笔当即画了一幅画像,递给左右诸臣传阅,这位大臣转惊为喜,请顺治将画像赐给自己,顺治却笑而不答,随手将画像付之一炬。可见,顺治皇帝的画画甚为不凡。可是,也许是经久失传,或者是其它原因,偏偏没有董鄂妃的画像流传下来,因此,董鄂妃的容颜自然也成了个千古之谜。 顺治皇帝一生,有很多无奈,他壮志难酬,治国理念得不到支持;他无力自主的婚姻,不能把自己最爱的人封为皇后,这些都给予了他无限的伤感。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顺治皇帝在没有遇到董鄂妃之前,也曾纵情于声色,董鄂妃进宫后,少年天子忽然转了性子,专情起来。正所谓是万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很想知道,在几百年前,顺治皇帝和董鄂妃那该是怎样惊世骇俗的相遇,谱写了这样刻骨悲壮的爱情故事。两个如此相爱的人,虽然不能活着白头偕老,死后能葬在一起,终也算美满了。虽然董鄂妃的容颜是个迷,但我想,也许她不一定是倾国倾城,顺治所爱的,并不是她的外貌。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便是蒙古知名的美人。却在最后因为性情刁蛮、奢侈无度而落得个被废的下场。顺治皇帝之所以这般宠爱董鄂妃,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据顺治《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我想,这些就是董鄂妃能得到天子爱情的真正原因。顺治皇帝如此深情的回忆董鄂妃的往日种种,可见,董鄂妃的离世,确实给予这个少年天子致命的打击。一个女子若是太受皇帝宠爱,在历史上则容易留下骂名。董鄂妃却是个例外,在她陪伴顺治皇帝身边的时候,顺治皇帝从未怠慢国事。他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反而是在董鄂妃死后,他才万念俱灰。可见,董鄂妃不但是他的红颜知己,还是他精神的支柱,董鄂妃一离世,顺治皇帝所有意志、所有在尘世中的留恋都跟着消散了。 我们生在这个年代,不能亲眼见证顺治皇帝与董鄂妃这一段旷古之恋。但若有转世,也希望这一对不平凡的恋人能生生世世相爱下去。

董鄂妃和顺治帝的爱情?还有董鄂妃是怎么死的?

<清史稿·后妃传>对董鄂妃有如下记述:“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孝献端敬皇后(1638年-1660年),人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顺治十三年八月入宫,封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宫,年仅22岁。死后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

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 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 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 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顺治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顺治帝为什么那么爱董鄂妃

首先,顺治帝从小被多尔衮压制,叛逆心极强,而他的皇后是由于政治原因而由多尔衮挑选的蒙古格格。所以顺治从心里就排斥。

其次,由于少年的压抑,皇位和性命随时都有危险,还有对汉人文学素养的培养,使得顺治帝比较敏感,感情丰富。 再次,应该有其父皇太极的遗传,皇太极对顺治帝的姨妈一往情深,相当专情。 最重要的是,董鄂妃蕙质兰心,善解人意,对大多数男人来说都具有相当的杀伤力,情窦初开的顺治帝遇到这样尽善尽美的女人,自然是一见倾心。而董鄂妃的博学多识又为寂寞的皇帝增添了知己的乐趣。 亦情亦友亦亲人,应该是男人的最佳选择吧。

清朝的顺治帝和董鄂妃之间的故事?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但三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本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扩展资料:

顺治帝对董鄂妃用情至深,在董鄂妃去世以后,他也剃发出家了。在没有遇到董鄂妃之前,顺治帝的婚姻并不幸福。顺治帝继位的时候,他的皇位并不稳固,所以他的母后让他娶了他舅舅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

但是顺治帝并不喜欢他的这位皇后,所以一直冷落她,三年后又废了她。其实这位皇后也是非常可怜,因为她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嫁给顺治帝,嫁给他以后还要被顺治帝嫌弃。政治联姻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夫妻不睦,甚至像仇人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献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顺治帝

顺治帝怎样与董鄂妃认识的

史书并未记载顺治帝如何与董鄂妃相识,只记载了她成为顺治帝妃子,并十分得顺治宠爱。

董鄂氏为八旗著姓(满语中意思为一种生长在水边的美丽小草),清崇德四年(1639年)出生,董鄂氏是满洲正白旗人,她的父亲鄂硕是正白旗的军官,顺治二年以后,鄂硕随军南征,此后的五六年间,都在苏州、杭州、湖州一带驻扎,这使得他的子女自幼受到江南汉族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对孩子们的一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董鄂氏天资聪慧,好读史书,精书法,有一种独特的风韵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娴静气质美,而且悟性极高。董鄂氏的才学在当时入关之初的满洲世家女中,可谓是寥若晨星,已经熟读经史子集的少年天子,又焉能寻觅到知音,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

扩展资料:

董鄂妃的身后殊荣:

顺治帝先后册立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后降为侧妃。另一位就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为妃。六月,册为皇后。帝王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是真正让顺治视为红颜知己还是董鄂氏,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董鄂氏原本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佳人董鄂氏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顺治哀痛至极,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董鄂氏临终前曾嘱咐:“去世后禁装金玉之物,丧礼俭素。”还未说完便亡,顺治帝仍以皇后礼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鄂妃

有没有关于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的电视剧看?

我知道的是《少年天子》和《孝庄秘史》,在《少》剧中本人认为更加符合事实,并且也相当感人,遗憾的是并非是主线,两人真正在一起只有大约5集,但是有很长的铺垫和感情发展过程,为邓超和霍思燕主演,而《孝庄》一剧我认为更加理想化,有点偶像剧的感觉,董鄂妃由苏畅出演,看你欣赏哪一部了

故事(57)顺治帝(12)

相关参考

顺治孝献皇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董鄂妃,满旗,比顺治晚一年出生,鄂硕之女,祖籍辽宁。顺治十年,即十五岁时为待选秀女,当时嫁给皇太极十一子和硕贝勒博穆博果尔(时十三岁)。三年后,博果尔就死了,不久,董鄂妃奉诏入宫,

董鄂妃与顺治帝的爱情,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董鄂妃,满旗,比顺治晚一年出生,鄂硕之女,祖籍辽宁。顺治十年,即十五岁时为待选秀女,当时嫁给皇太极十一子和硕贝勒博穆博果尔(时十三岁)。三年后,博果尔就死了,不久,董鄂妃奉诏入宫,

董鄂妃与顺治帝的电视剧,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故事董鄂妃,满旗,比顺治晚一年出生,鄂硕之女,祖籍辽宁。顺治十年,即十五岁时为待选秀女,当时嫁给皇太极十一子和硕贝勒博穆博果尔(时十三岁)。三年后,博果尔就死了,不久,董鄂妃奉诏入宫,

顺治帝与董小宛有着什么关系

顺治帝福临是我国清朝时期入关以后的首位皇帝,在他6岁的时候就登机继承大统,在母亲孝庄太后的精心抚养下,长大亲政之后在政治上颇有成就。然而这位少年天子去世的时候仅仅只有24岁,着实让人惋惜。然而在民间的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影剧董鄂妃画像欣赏

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都是出名了情种,前有清太祖和宸妃,后有顺治帝与董鄂妃,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都是受到人们心疼和感到遗憾的。不过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对于生活在宫廷中的人们来说能够找到喜欢的另一半是极其

顺治帝与母后孝庄太后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他幼年登基却没有上过学。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在这里,顺治帝实事求是地揭秘自己的艰难处境,由

董鄂妃的儿子是谁

  顺治帝与董鄂妃可以说是清朝闻名后世的夫妻档了,两人的爱情故事传唱后世,引发众人议论。顺治帝作为一国帝王,而且是在三妻四妾的古代,能够如此宠爱一位女子,叫后世女子对董鄂妃都羡慕不已。虽然对于同时期其

千古绝唱

顺治帝与董鄂妃:千古绝唱  你们知道想在国外天天看到中文电视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儿,这不还有几天就开学了嘛,所以就好好的疯了几天,迷上了【少年天子——顺治篇】,很是喜欢(尤其是霍

为何还想过修葺多尔衮墓园? 顺治皇帝那么恨多尔衮

提到顺治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各种秘密,如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他与母亲孝庄之间的亲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顺治与皇父摄政王之间的爱恨情仇。顺治真的那么恨多尔衮吗?传言中的顺治想要修葺多尔衮墓...

雍正帝与年妃共有几个子女

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的女儿,年羹尧的妹妹妹。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时年氏为侧妃,生有三个儿子一女儿。从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揽雍正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无人所出,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