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无计可消除

Posted 皇后

篇首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此情无计可消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此情无计可消除

2、李清照真的爱赵明诚吗?后来为何改嫁?

此情无计可消除

顺治帝和董鄂妃堪称最恩爱、最般配的一对玉人了。可惜天妒红颜,倾国倾城的董鄂妃年仅二十一岁便香消玉殒了。顺治帝悲痛欲绝,将她追封为皇后,举国哀悼,并为她操办了前所未有的隆重丧礼,连抬棺材的都是满洲八旗的二、三品大员。即便如此,顺治帝始终对董鄂妃的死难以释怀,不出半年便也随她而去,黄泉下重续前缘了。

董鄂妃的身世之谜

关于孝献皇后董鄂氏的身世,历来有很多争议。按照正史记载,董鄂氏应该是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宫,宠冠后宫,在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被立为贤妃,十二月便晋升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但是按照《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野史小说的说法,董鄂氏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当年清军入关之时,统帅洪承畴攻占江南,掳去了慕名已久的名妓董小宛,企图据为己有。无奈这个董小宛是个烈性女子,誓死不从,洪承畴无奈,便将这个烫手的山芋进献给了顺治帝,封做宠妃,便是董鄂妃。其实,这只是文人故意附会之说,董小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肯定不是顺治帝的董鄂妃。只因二人姓氏中皆有“董”字,又都是倾国倾情的绝色佳人,便给混淆在了一起。而且董小宛是汉人,董鄂妃则是满人,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

除了这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来被顺治帝横刀夺爱,纳入宫中做了妃子。这个襄亲王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在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被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己刻卒,年仅十六岁。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也经常到后宫入侍,顺治帝被她的美貌和才情深深打动。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据说短命的襄亲王便是因此羞愤而死。《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似乎说的也是这一段故事。

不管怎样,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董鄂妃的倾国美貌和卓越才情,正是因此,她才能够从后宫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宠冠一生,让顺治帝爱得如痴如醉,至死不渝。

天妒红颜,情深不寿

顺治帝一生册立了两位皇后,一位是他母亲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和顺治帝是亲上加亲,在顺治帝十四岁的时候,两人便举行了婚礼,到了顺治帝即位之后,册立为皇后。这位皇后并不受顺治帝的垂爱,因为她生性嫉妒,气量狭小,不能容人,而且喜欢过奢侈的生活,让崇尚简朴的顺治帝很是厌恶。再加上这门婚事是多尔衮一手操办,年轻的顺治帝并不喜欢压在自己头上的摄政王多尔衮,认为他有觊觎帝位的嫌疑。从飞扬跋扈的博尔济吉特氏身上,顺治帝总是隐约可见多尔衮的势头,便对她更加敬而远之。在结婚两年后,顺治帝最终还是痛下决心,不顾朝臣反对,以志趣不合为由,将博尔济特吉氏降为了静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部镇国公后封贝勒卓尔济之女,在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被聘为妃,六月册封为皇后。但是顺治帝对她依然不满意,但又找不到正当的理由废掉她。加上这个皇后虽然不讨皇帝喜欢,却有太后呵护,所以没有被顺治帝废掉,而是一直活到了古稀之岁,也算是完满的一生了。

直到董鄂妃进宫之后,一向挑剔的顺治帝才算满意了。他对貌如天仙的董鄂妃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情网。董鄂妃进宫之后便被封为贤妃,短短一个月后,便被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晋封为皇贵妃。如此快的升迁速度,在历代后宫中都极为罕见。因为顺治找不到理由废掉孝惠章皇后,便特意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其排场之大,堪比皇后的册立仪式,之后还按照封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此举在清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上仅此一次。足见顺治帝对董鄂妃的恩宠程度。

婚后的生活十分甜蜜,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幸好董鄂妃不是妲己、妺喜那样的女人,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自己的职责所在,便利用自己对顺治帝的影响力,时时规劝他做一些对国计民生有益的事情,纠正他不好的习惯和脾气。

根据顺治帝亲笔所写的《孝献皇后行状》的描述,每次当他看奏折看得心烦的时候,便随手将其弃置一旁,而这时,董鄂妃会轻轻捡起来,温柔地递给他,请他仔细看过,以免误了国家大事。顺治帝有时候耍孩子脾气,要求董鄂妃陪着自己一起批阅奏章,董鄂妃则连忙拜谢,不敢逾越规矩,妄谈国事。

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顺治帝的起居生活,每当顺治帝下朝之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嘘寒问暖,让顺治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关怀。顺治帝有时候要熬夜批阅奏章,董鄂妃也常常在旁边侍奉他,给他展卷研墨,或者做一些滋补的夜宵,为他调养身体。所以,自从有了董鄂妃,顺治帝原本急躁的脾气也收敛了很多,整个人变得平和了很多。

顺治十四年(1657),董鄂妃和顺治帝爱的结晶诞生了,是一个小男孩。虽然并非第一次得子,顺治帝还是欣喜若狂,并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可是,这个孩子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让顺治帝和董鄂妃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尽管顺治帝将这个不幸的孩子追封为和硕荣亲王,命能工巧匠为他修建了豪华的园寝,并亲笔写下《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抒发对皇四子的宠爱和痛惜之情,都未能抚平董鄂妃心中的创伤。加上她身体本来就弱,如此打击之下便一病不起,结果不到两年,便撒手人寰了。

先是丧子,又是丧妻,这接连而来的打击让顺治帝精神崩溃了。董鄂妃这样的奇女子天下无双,难得又和他如此珠联璧合,竟然二十几岁就香消玉殒了。顺治帝一时间看破了红尘,所谓人生如梦,一切都是浮云,美好的东西总是如此难以把握,何苦再留恋什么呢?顺治帝决心出家为僧,摆脱人世间的羁绊和痛苦,甚至让和尚溪森为他剃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迫他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在董鄂妃死后第三天,顺治帝将她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且下令举国上下哀悼,不从者送交官司问罪。为了避免董鄂妃地下苍凉劳累,他本来还打算将太监、宫女三十名做陪葬赐死,幸亏皇太后出面劝阻,才最终作罢。由此可见董鄂妃在顺治帝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简直胜过一切。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竟然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以来,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当董鄂妃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顺治帝还为她举办了前所未有的超大规模水陆道场,请了一百零八位高僧连日诵经。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如遇国丧,便改朱批为蓝批,以示哀悼。这本来只需要坚持二十七天,可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一连四个月都用蓝批,可见其心中的悲痛之情。

为了让后人铭记董鄂妃的贤德嘉行,顺治帝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妃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生动的事例再现了董鄂妃生前的点点滴滴。

在董鄂妃死后半年,伤心欲绝的顺治帝得了天花,最终追随她去了黄泉。这一对苦命的鸳鸯生不能执手到老,死后便可化为比翼鸟、连理枝,永世不分离了。

李清照真的爱赵明诚吗?后来为何改嫁?

李清照的词风婉约,才气逼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她的词,还有她的婚姻生活。

从她的早期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恋。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

李清照的丈夫也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在和妻子成亲之后,两个人常常一起吟诗创作,因此而留下了许多的作品,尽管不能和着名诗人相提并论,但也算是才华横溢。

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李清照婚后在京城度过了七年快乐时光,正当他们埋首书斋之际,政局却发生了动荡,娘家与夫家先后受到牵连丢官被贬。于是,她同丈夫回到故里青州居住。

青州十年,是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最幸福的十年。赵家由显贵变成了普通百姓,对他们而言,却是因祸得福。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此事被下属察觉,并做了汇报,但赵明诚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没有指示应对措施。于是下属自行布阵,以防不测。当晚,王亦果然造反,赵明诚竟然与另两位官员一道“缒城逃走”了,置全城百姓安危而不顾,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李清照。

叛乱被有所准备的下属成功击败。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赵明诚的自私与贪生怕死,让李清照痛心之至。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李清照与赵明诚本来是一对十分亲密的夫妻,可是却因为赵明诚的一念之差,做出了抛弃城池独自逃亡的事情而导致夫妻关系逐渐冷淡破裂,李清照是个十分清高的人,她始终没有办法容忍自己心仪的丈夫是个懦弱自私的人,在二人关系降至冰点的时候赵明诚因病离开了人世。

李清照和丈夫由爱到不爱,中间经历了曲折变化。李清照不是一般女子,她不会委曲求全,不会低三下四,有着文人的清照与坚守。

丈夫死后,李清照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再嫁张汝舟。张汝舟和李清照是旧相识,知道她有很多金石古玩,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无法忍受张汝舟如此野蛮的对待,便下定决心要与张汝舟分手。

但是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汝舟参加科举考试是通过作弊过关的,在娶了李清照后,张汝舟一时得意,就将这件事拿来夸耀。李清照在找不到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无奈之中,李清照决定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而她自己也因此招致了牢狱之灾。依照当时的法律,妻子告丈夫,无论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三年。

官司结果出来后,张汝舟被发配柳州,而李清照依照法律也要坐牢三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九日之后获释。可以想见,李清照为了摆脱无耻之徒张汝舟的欺凌,不惜冒着坐牢的风险,真是有勇有谋可敬可佩。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爱过恨过,拥有过富贵,经历过战乱....跌宕起伏,虽然晚年凄凉,孤身一人,但孤独养大思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美文。

相关参考

帝王故事 最痴情的皇帝

  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爱妃董萼氏芳年早逝,香消玉殒令其不甚伤感。此情无计可消除,顺治爷竟然放着好端端的皇帝不坐,执意要到五台山出家。痴情至此,难怪有人说顺治皇帝是《红楼梦》里贾宝玉之原

李清照真的爱赵明诚吗?后来为何改嫁?

李清照的词风婉约,才气逼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她的词,还有她的婚姻生活。从她的早期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

李清照真的爱赵明诚吗?后来为何改嫁?

...她的早期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恋。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

打得诸葛亮无计可施 是谁凭借弹丸孤城

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资治通鉴》中,诸葛孔明都是谋略举世无双的智慧化身,高卧隆中已知天下三分,轻摇羽扇便是计上心头。但神仙也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虾兵蟹将也能乱拳打死老师傅。且不说诸

历史军事 是谁凭借弹丸孤城 打得诸葛亮无计可施

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资治通鉴》中,诸葛孔明都是谋略举世无双的智慧化身,高卧隆中已知天下三分,轻摇羽扇便是计上心头。但神仙也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虾兵蟹将也能乱拳打死老师傅。且不说诸

孝庄亲施美人计拿下了洪承畴 皇太极无计可施

1641年,大明和大清一场决定命运的战役在松锦展开。清方皇太极抱病上火线,亲自指挥。明方洪承畴统领总兵8人,兵力13万,大明集最后的家底于松锦一役。历时两年的松锦之战最后以明军失败告终,自此山海关外诸

孝庄亲施美人计拿下了洪承畴 皇太极无计可施

1641年,大明和大清一场决定命运的战役在松锦展开。清方皇太极抱病上火线,亲自指挥。明方洪承畴统领总兵8人,兵力13万,大明集最后的家底于松锦一役。历时两年的松锦之战最后以明军失败告终,自此山海关外诸

历史人物 曹操手下的二十三位文武无计可施,最后莫名其妙赢了

大家好,这里是本站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操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得知曹操兵分三路西征汉中,张鲁与弟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张卫认为汉中最为险要之处在于阳平关,可以在该关建立十多个营寨抵御曹操。张鲁依计而行

司马懿用8个字,就让诸葛亮无计可施,李世民也靠这8字横扫千军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周瑜的本事总被诸葛亮压一头,气死也没招。其实真实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并无什么恩怨瓜葛。这句名言如果用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倒是非常贴切。诸葛亮的用

和尚升天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