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写奏折有错字么

Posted 奏折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康熙皇帝写奏折有错字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康熙皇帝写奏折有错字么

2、写错字的危害很大,古代徽州有个人考上状元,因为错字惹了大祸

康熙皇帝写奏折有错字么

这一天,康熙帝打开一份奏折,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巡抚李发甲所写,奏报湖南秋收丰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对于此类奏折,康熙帝一般都写“知道了”三个字。可不知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竟然写成了“知道子”。他也没有多看一眼,就将朱笔批过的奏折装回了套封。

李发甲乃至今天的读者看到“知道子”三个字,第一反应,肯定是——呵,笔误。的确,康熙帝在奏折上所写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这一次写错了。这是笔误无疑。

“奏摺(折)”亦是康熙帝朱批的常用字,但有两次写成了“奏習”。这也是笔误吗?

晒晒朱批上的“笔误”

仔细翻看康熙帝的朱批,会发现有不少错别字。康熙帝是用繁体字书写,以下除个别情况,只用简化字,达意即可:

“张云翰有几各(个)儿子?”/“不打(搭)浮桥,从卢沟桥回鸾(銮)”/“不暗(谙)节气”/“总兵关(官)朕即补去”/“浙江米价自溅(渐)平和”/“近京各处察矿沙(砂)原是有的”/“事关钱量(粮)”/“近夹(来)惟恐雨多了”/“若不关蜜(密)事无防(妨)”/“不可速(疏)忽”/“人心不服,讓(嚷)到京中”,等等。

康熙帝朱批中的这种错别字,主要有两种情况(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是同声而错。如将节气的“处暑”写作“出暑”;“封疆大吏”写作“风疆大吏”;“满洲”写成“满州”;“以后”写成“已后”;“除根”写成“出根”;“犹恐失调”写成“犹恐矢调”;“皆无凭据”写成“皆无平据”;“难以凭信”写作“难以评信”;“治法甚好”,写成“知法甚好”;“尔灾非浅矣”写成“尔灾非潜矣”;“白莲教”写作“白廉教”;“沙漠”写成“少漠”,等等。

二是形近而错。如“口外”写成“四外”;“米價 (价)”写成“米贾”;“部费都免了”写成“部费都兔了”;将“兔脱”写成“兒(儿)脱”;宛大二縣 (县)写成“宛大二 懸 (悬);地名的”漳泉“写成”章泉“;”夏“与” 憂(忧)“不分;”左手“写成”在手“;”风俗不醇“写成”风俗不惇“,等等。

以上种种,似乎难以用”笔误“一概而言。康熙帝在奏折上写错别字,已不是新话题。古往今来,除了不会写字的人之外,人人都会写错字(包括笔误)。那康熙帝的错别字有什么值得深思之处吗?

勤奋习字 四处留名

北京故宫现在保存有顺治帝习字时的册页,就如同今天儿童的描红一样,时间约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秋到顺治十五年夏,也就是顺治十九岁到二十一岁之间,这表明此时顺治帝练习汉字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康熙帝也是此等水平的话,出现上面的那些错别字,倒真是情有可原。那么康熙帝的实际情况怎样呢?

康熙帝自己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这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五十岁时所说的一段话,推算起来,康熙帝十来岁即开始练字了。

他还说:”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

康熙帝赏赐题匾有那么多吗?是自吹自擂吧?——还真不是。据入值南书房的查慎行记述,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1702年12月26日),康熙帝在乾清宫,一次就发御书一千四百二十七幅,以备颁赐。四十四年八月,查慎行在避暑山庄看了记载有颁赐时间的带编号册簿,康熙帝所写”大而匾额、堂幅,小而卷轴、斗方、册页,以及纸扇“,已不下三万号。查慎行感慨:”自古帝王宸翰,未有若是之多者。“

康熙帝写字之早,之勤,之多,足堪称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保存的汉文奏折基本上都是康熙四十年以后的,换言之以上列举的那些错别字,大多也是在此之后写的。我们不禁好奇:天天写字的康熙帝,为什么还会写这么多错别字?

>

>

康熙帝颇为自负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凡批答督抚折子及朱笔上谕,皆朕亲书,并不起稿。“朱批不起稿,就是拿起笔即兴在奏折上书写。而康熙帝颁赐的书法是可以起稿的,不满意就不必拿出来。

宋荦《迎銮日纪》一书,写的是他在江宁巡抚任上于康熙三十七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接驾的经历。其中有许多康熙帝赐书法的事例,仔细分辨就可以发现,几乎都是拿来就直接赏赐的,也就是说事先已写好。

当然也有难得的康熙帝现场书写场景。如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九日(1703年3月25日)在金山,宋荦乞求皇上为自己的一处田园赐写”西陂“二字。康熙帝说:”朕本好书,尔求之甚力,且尔七十岁人,朕不忍却。“然后”走笔“作”西陂“二大字。”走笔“表明宋荦目睹了康熙帝现场写字。有趣的是,康熙帝回到行宫之后,命侍卫从宋荦手中,将所写大字取走,而是将重新写的一幅,赐给宋荦。

关于康熙帝写字,下面两个故事很有名:一是康熙帝在泰山,本想题写”而小天下“,一落笔就将”而“上的一横给写低了,这时能文善书的宠臣高士奇在旁救场:”陛下非欲书‘一览皆小’四字耶?“

再一次是康熙帝南巡到杭州,欲题写灵隐寺匾额,一上来就将”靈 (灵)“字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下面难以写就,又是高士奇书伪装磨墨,写”雲 (云)林“于掌心以示,救了驾。虽是野史,但似可以用来说明,康熙帝写字的”现场感“较差。

一般说来,起稿与不起稿更多的可能是会影响书法展现水平,与写字的正误没有太大的关系(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康熙帝的屡屡”笔误“,原因仅仅就是如此吗?

只有认真翻阅康熙帝的朱批,才能真正领会”不起稿“暗藏的玄机,因为不少朱批中保留有先写错、后来再改正的痕迹,而这在康熙帝的赏赐书法中是绝对见不到的。如:

先写”麦秋已热“,后来将”热“字改为”熟“字;”情行着速报来“,”行“改作”形“;”西边用银,部可以发军帑,“军”改为“库”;“直隶山西爻界”,“爻”改为“交”;“总督”的“督”下面先是写成“貝”,而后又予改写,等等。

尽管最终改对了,但这些改写,分明表示他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字。朱批中数次出现“风疆大吏”,却也有写对“封疆大吏”的时候;“蜜奏”“蜜折”有一些,但也写对过“甚密”。另,“噬”“秧”“嫌”等字,他的写法只是跟着感觉走,如将“嫌”写成“女间”、“噬”写成“口堇”、“秧”写成“禾英”。以上种种,都表明他对汉字的掌握不稳定。

真的是“无一而不通”吗?

可以说,康熙帝不起稿的朱批中的错字,与书写审美的关系不大,却与他的汉文水平,大而言之,与他的学问有密切相关。虽然他曾自称,从八岁登极起,即勤勉好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而且是认真识字:“朕自幼读书,问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直到明白于心为止。

康熙帝有时批评臣下“字言不通”,而他的朱批中也有字句似不通顺者。如:

苏州织造李煦刻《佩文韵府》,将样书上呈,康熙帝朱批:“此书刻得好的极处。”不知确切讲什么,反正知道是在表扬了。

康熙帝有次朱批:“此折奏的是,须要小心,不可绕害百姓。”或许他想写“残害”,由can(chan)音想到了“缠绕”,后不知怎的写成“绕”。莫非他在下笔的一瞬间,也是这么绕来绕去的?

康熙帝在一请安折上批道:“朕体安善。近闻尔之声名颇好,但身子虚弱多病,不出掺演等语,未知是真?”这“掺演”不知是什么意思?

康熙帝曾自诩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自认为满文(清字)好极了,汉文掌握如何,他没有明确提及,但说过:“对于大臣所上的章奏,见有错字,必行改正。”俨然他的汉文好得也可以。现存奏折上,能够看到几处他改过的字,如:

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直隶总督赵弘燮奏折中写有“御制法蓝盖碗”几字,康熙帝在“蓝”字旁用朱批写了“琅”字,他的改动是正确的。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在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1720年3月10日)江宁织造曹頫所上奏折里朱批道:“……磁器、法 月良之类……”这个“琅”字他自己反而写错了!

更有不可理喻者。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提到“癸巳”,这是指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在“巳”旁边,写了一“己”字。他分明是将对的改错了。

曾国藩在《〈国朝先正事略〉序》中称颂康熙帝:“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然而,康熙帝在“不起稿”的情况下写了那么多错别字,甚至连天干的“己”与地支的“巳”都分不清楚,这令他“无一而不通”的光辉形象,多多少少打了折扣。

写错字的危害很大,古代徽州有个人考上状元,因为错字惹了大祸

说到鲍姓,很多人会想到安徽黄山市歙县的棠樾牌坊群,这是全国都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这里除了牌坊,还有很多祠堂,除了男祠,还有女祠。 不过你不知道,在歙县的鲍姓里面竟然有一支是三点鲍,这是他们祖上就写错了吗?当然不是,这里面有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歙县北部上丰乡霞江村里鲍自然村,这个村子坐落在山青水秀的山坞中,该村以鲍姓为主,因在山的里面,故称里鲍村。 在这古朴的村庄中有座古老的祠堂,祠堂大门上方有青砖雕刻的「 ”鲍氏贤祠”四个阳文大字。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鲍氏贤祠的「 ”鲍”字的鱼字旁少了一点,仅三点。 相传以前为避战乱,鲍氏家族的一支颠沛流离而迁居歙北里鲍村。在这深山坞里,他们秉承徽州山里人吃苦耐劳的特性,日出而作,日落则夜读不休。 谁家不希望家人能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在族人的诸子弟中有一青年天资聪明文采过人远近闻名。 有一年朝廷开科取贤,奉严慈命,鲍氏带书童进京赶考。在京城客栈落脚后,鲍氏足不出户,文章不离手。科试毕,主考官批阅到他的文章试卷,连声赞好,爱不释手。主考官将鲍氏答卷荐到皇帝手中,并由皇帝主持殿试。殿试又毕,皇帝看了鲍氏的文章,龙心大悦,心想今科状元非鲍氏莫属。 皇帝退朝在后宫与皇后讲起殿试之事,高兴地说:「 ”朕今在朝中批阅江南鲍氏的文章,其笔墨龙飞凤舞,文章立意破题非凡人能比,朕得此人乃我朝复兴之幸也”。 语毕,命太监将鲍氏的试卷取来与皇后同观,那知看到文章的签名时龙颜突变,立即传旨命太监去宣鲍氏进宫。 「 ”大胆鲍氏,竟敢篡改祖宗姓氏来戏弄本皇,你可知罪!”语毕,皇帝叫太监将试卷丢给鲍氏。 手捧试卷,鲍氏在试卷的签名处双目定住了:「 ”啊!我何样在鲍左边的鱼字旁少点了一点呢?少点一点当不了官事小,欺君灭祖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想到此,鲍氏头直冒汗,心中急想解燃眉之策。只见他眼睛一转,计从心来:「 ”禀皇上,为避战乱,我鲍氏离本土外迁,而徙居徽州北乡,我祖固分支而为三点鲍。” 「 ”你可知欺君之罪,罪不可恕!” 「 ”愿拿性命担保!” 出得宫来,鲍氏回客栈来不及擦头上的汗,急修书一封,命书童连夜快马加鞭赶回家乡报信。同时与书童定下暗号:「 ”接到音信马上回京告知我,收伞见我为平安无事,开伞见我为大事不妙”。 翻山越岭 一路辛劳,书童终于赶在第一时间将告急书信呈在族长手上。见信,族长立即召开全族之人商量对策。为了鲍氏家族的荣誉,全族上下闻风而动,族谱家谱、祠堂匾额以及家用生产,生活的用具签字均改成三点鲍。 事隔数日,京城派来的调查人员对鲍氏家乡进行调查。在村中见祠堂大门上的「 ”鲍氏贤祠”的鲍字果真是三点,而每家每户用的竹篓、竹簟、木梯等上面写的各户主的姓名也是三点鲍,田地的石碑上刻的还是三点鲍。无可置疑,京城派来的人回去复命去了。 书童见大事化了,抄近路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客栈向主人报告。谁知乐极生悲,川进客栈不小心绊了一脚,摔疼倒地,把手中的包袱,雨伞摔丢在地,伞碰地面而瞬间张开。鲍氏闻声出来一看,见书童伏地而哭,雨伞也张开了,情知灭顶之灾不可免了,急忙张口吞金而自寻短见。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家族越来越兴盛,又分支到富竭镇汤山自然村,他们自然也就是三点鲍了,如果你们遇到了写繁体的鲍姓朋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想想写个错字,多一点少一点,在现在社会很多人恐怕早就习惯了,高考最多扣一分,可是在古代讲究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这可是要命的事情,遇到大度的人还好,遇到有歹意的真的可以让别人家破人亡。想想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还是为了学生好啊!

相关参考

写错字的危害很大,古代徽州有个人考上状元,因为错字惹了大祸

说到鲍姓,很多人会想到安徽黄山市歙县的棠樾牌坊群,这是全国都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这里除了牌坊,还有很多祠堂,除了男祠,还有女祠。不过你不知道,在歙县的鲍姓里面竟然有一支是三点鲍,这是他们祖上就写错了吗

朱元璋写错字 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

曾国藩为教其弟写奏折煞费苦心,竟然自己选编了一本书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本文为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鸣原堂论文》前言,有部分删减△「”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鸣原堂论文》岳麓书社出版这是一本专门指导、培训高级官员如何向皇帝

中国五大著名错字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五大著名“错字”,与大家聊聊。  天下第一错字――“避”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

胡惟庸在奏折里写他家水井能喷酒,朱元璋为何诛其九族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胡惟庸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这天,朱元璋接到了一份奏报,这是丞相胡惟庸写的,大意是他家有一口井,这两天非常奇怪,居然喷出了甘冽的美酒来。朱元璋看了奏报之后,感到非常惊讶

海瑞怒骂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去世后,海瑞却哭的晕死过去

在嘉靖四十五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朝的嘉靖皇帝,突然收到了一封奏折。在看完奏折之后,嘉靖皇帝愤怒的将奏折扔掉,并且命令旁边的人把写奏折的人抓起来。嘉靖皇帝的近臣对嘉靖说:「”这个人向来都有痴名,写这封

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在清圣祖康熙的朱批中,就有"知道了

雍正帝批示奏折

雍正帝批示奏折  雍正帝批示奏折很认真,有的还很睿智幽默,读来令人发笑。  如有个官员犯了罪,在狱中给雍正写悔过书,以期得到赦免,内有“辜负天恩,羞惧交并”两句话。雍正在一旁批

雍正逼迫康熙生前写遗诏上位

“康乾盛世”不仅指的是康熙和乾隆,中间还有一位皇帝,就是雍正。他在位期间,人们生活安居乐业,满意现状,一直也是美名远扬。雍正自从自己亲政之后,一直兢兢业业为广大苍生付出所有的心血,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

慈禧太后文化学养不高 所写的谕旨错字连篇

 慈禧太后文化学养不高所写的谕旨错字连篇  纵观近人笔记野史或今人的著述论文,多将慈禧太后描绘成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才女,更有媒体称赞其“画艳惊众人”。但细观其亲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