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末湘军如何与中央政府争夺地方控制权

Posted 湘军

篇首语: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清末湘军如何与中央政府争夺地方控制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清末湘军如何与中央政府争夺地方控制权

2、历史秘闻 面对日本步步紧逼,蒋介石是如何使各地方实力派归顺南京政府的

揭秘清末湘军如何与中央政府争夺地方控制权

揭秘清末湘军如何与中央政府争夺地方控制权

  晚清湖南地方军队被称为湘军。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烈火迅速从广西燃向全国,此前清廷依靠的八旗与绿营不堪重用,为湘军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机会。随着湘军兴起,国家的一些重要权力也逐渐移向地方,转入汉人手中。统治者既要依靠湘军镇压农民起义,又恐其尾大不掉,不情愿将权力拱手相让,由此展开了清廷与以湘军集团为首的地方势力对权力的争夺。

  湘军的创制

  湘军创始于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地方团练。清中期以后,清朝的八旗、绿营等正规军风气散漫、严重腐化,战斗力低下,遇到战乱等重大危机,朝廷即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保护地方,所需费用均由民间自筹。可以说,团练创始之初,不过是防卫地方的民间武装而已。太平天国起义后,咸丰帝命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其本意与其他各省办理团练并无区别。但曾国藩却将团练一词一分为二,声言自己不办保甲而专办练勇,并以团练为基础,集合兵勇、夫役、工匠等编成陆营、水师,形成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地方军事势力。

  随后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国家经制之兵屡遭败绩,湘军却不断取胜。但是,湘军将领并没有受到重用。咸丰四年(1854年),湘军攻占湖北省城武昌,咸丰帝闻报大喜,当即任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不过很快又收回成命。除非万不得已,咸丰帝是绝不肯让湘军将领兼掌军政大权的。

  湘军集团对权力的争夺

  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湘军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湘军集团逐渐取得地方军政大权。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任命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编者注)署理湖北巡抚,与他同在武昌主政的是湖广总督官文。清代官制中总督偏重军政,巡抚偏重民政,军权应归于官文。可官文贪鄙庸劣,见识浅薄,只因是满洲正白旗贵族而为咸丰帝所重用,所部军队战斗力极差。胡林翼抚鄂之初,官文每多掣肘,胡虽申奏,但咸丰帝仍下严旨要其会同官文办理湖北军政。不得已之下,胡林翼改变策略,转而与官文结交,在公文中每列官文为首功,每月拨盐厘3000两相赠,还让自己的母亲认官文宠妾为义女,进而与官文兄弟相称。不过,胡林翼并非与官文同流合污,而是试图加以利用。官文也深知在此战争环境,多少督抚因为不善带兵,或死于战事或被罢职免官,于是也乐于依靠这个对自己恭敬备至的胡林翼。在官文看来,既然胡林翼满足了自己对声色货利的喜好,自己赞同他的军政主张,也算是礼尚往来。于是,胡林翼大刀阔斧厉行改革,稳定湖北局势,从而在同太平天国争夺长江中下游地区时处于有利地位。

  但事实上,清廷并没有放弃对地方权力的严格控制和打压。所以,如果不是胡林翼巧妙运用权术,让清廷认为改革措施多为官文主张,湘军集团是难以迅速发展起来的。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借父丧之机,向咸丰帝摊牌索要更大权力。清廷以为太平天国行将覆灭,断然令曾国藩在籍守制。不料三年后,江南大营再次崩溃,太平天国基本控制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切断了清王朝赋税、漕粮的主要供应渠道。于是,山穷水尽的朝廷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拘泥于不轻易授予汉人实权的旧制而坐以待毙,要么听任湘军壮大势力,但可以利用他们来度过亡国危机。在太平天国大军的逼迫下,舍湘军而无其他劲旅可以依靠,清廷只能容忍湘军将领执掌地方军政大权,于是,任命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可以说,湘军集团能够取得多大的权力,与太平天国给清廷带来的危机程度,以及清廷解决危机时对湘军的依靠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湘军集团权力的顶峰

  日益激烈的太平天国战事和辛酉政变的发生,将湘军集团的权力推向顶峰。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去世,遗诏以年方六岁的载淳继位,同时任命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形成了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共治天下的局面。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湘军集团的作用,清廷由被迫放权转向主动授予他们更大的权力。这年十月,命曾国藩督办江、皖、赣、浙四省军务。十二月,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湖北巡抚,彭玉麟为兵部侍郎。次年正月,命曾国藩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刘长佑补授两广总督。十二月,刘长佑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曾国荃补授浙江巡抚,唐训方补授安徽巡抚,郭嵩焘补授广东巡抚,刘蓉补授陕西巡抚。次年,杨载福补授陕甘总督。短短几年间,湘军集团势力急剧膨胀,南至两广,北到直隶,东到两江,西至陕甘,诸多地方由湘人出任督抚。而他们手中所握有的权力,远远超过此前的清代督抚。

  依照清代旧制,总督主军政,但是除了自己的督标营之外,并不能越过提督直接干预营务;巡抚主民政,除了自己的抚标营外,也不能干预营务;布政使掌财政,直属户部;按察使掌司法、监察,直属刑部。可见,军政大权都集于中央,地方大员各负其责,互不统属,谁都不能自行其事,只能听命于中央。而咸同年间,特别是同治初年,大批湘军将领位任督抚,他们既主军又主政,兵、政合一之势已成,再加上兵饷自筹,厘金完全由督抚支配,原本应该上交户部的地丁、漕折、关税、盐课等项银两也被督抚截留,大半充作军饷。这样,一省三宪——即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鼎足而三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督抚专权的局面势将形成,湘军集团的权力在此情形下也达到了顶峰。

  清廷对湘军集团的打压及其结果

  湘军权力的取得,代表着地方势力的崛起,但满汉有别的观念、三藩之乱的教训,时时萦绕在清朝统治者的心头。于是,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清廷立即着手裁撤湘军,收回湘军集团手中的权力。据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破后,曾国藩得到的爵赏已被打了折扣,清廷还迫不及待地利用天京窖藏金银与幼天王下落问题继续打压曾国藩。

  针对这种情况,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将领为消除朝廷疑忌,保全身家性命,拒绝了幕僚拥兵自立的建议,迅速裁军。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曾国藩麾下的五万余湘军大部分被裁撤,左宗棠麾下的四万湘军则因征讨太平天国余部得以留存。大批湘军被裁之后,清廷又试图收回这些湘军将领手中的地方军政实权。同治五年(1866年),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陕甘总督杨岳斌相继被迫去职。次年,湖北巡抚曾国荃、直隶总督刘长佑被免职。

 

  然而,此时国家战乱频仍,清廷仍需依靠军队的力量,既然八旗、绿营不堪任用,只得继续依靠湘军以及后起的淮军。清廷一方面持续打压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功成名就、声望卓著的曾国藩等人,怕他们“功高震主”,将地方权力从一些亲曾国藩的湘系人物中收了回来;另一方面,却仍然不得不将权力授予左宗棠一派的湘系人物以及后起的李鸿章等淮系人物。比如,广东巡抚一职就授予了左宗棠的亲信将领蒋益澧,陕甘总督则由左宗棠继任。此时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业已形成,终清一代,中央与地方、满人与汉人同治天下的局面已经难以改变。

历史秘闻 面对日本步步紧逼,蒋介石是如何使各地方实力派归顺南京政府的

在国民党内部,从1934年起,南京政府及其中央军相继通过平息福建事变,控制了福建地区;通过追击红军,控制了湖南、贵州两省,并派兵进入滇、川、陕、甘等西南、西北诸省;特别是经过南京政府精心策划,把西南腹地四川一步步控制在手中,使得经营抗战西南后方基地的工作能够付诸实施;1936年蒋介石又利用红军东征途经山西,阎锡山独臂抵挡不支之机,派陈诚率中央军入晋,加强了对阎氏的控制与监视;同年7月,又通过软硬兼施,解决两广事变,解散西南政务委员会,控制广东、驯服广西,将两广置于国民政府驾驭之下。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南京政府在平息国民党内争,控制各地方实力派方面可以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除了直接控制了广东、福建、河南等省外,还间接控制了广西、山西等省。曾经一度举兵反蒋的李宗仁、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也终于在抗战大旗之下放弃了反蒋之念,归顺南京政府。就连华北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四川的刘湘也不能不在公开场合表明他们拥蒋抗日的立场。历时十余年的军阀混战终于有了暂息的机会。 宋哲元 >然而这一切又都是以民心向背为依据的。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南京政府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并有国民党“正统”和中央政府的资格可恃,而更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基于蒋介石及其政府逐步明确其抗日决心,这符合了国人团结一致御侮抗日之要求。离开了抗日卫国之基本,南京政府就不可能顺利地实现国内的统一。正如国民外交协会理事刘舆训等在致蒋介石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此次统一告成,内战消灭,实以外患压迫为背景。故在今日严重形势之下,举国沉毅一致,以听政府之指挥。假使交涉稍为萎弱,内战必致复兴,是迫于外者以屈服而为隶属,发于内者以鱼烂而致覆亡。” >蒋介石 >的确,当时国民党内争的平息与地方实力派的受抚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广西方面在与南京政府就“这样和了罢”(——李宗仁语)之前,是向蒋介石提出了“确定抗日计划及时期,务求在最短时间实现”、“保留军队控制权,军费由中央协助”等多项政治、经济条件的,并且都是得到南京政府同意的; 山西的政治军事仍受阎锡山控制,他们与南京政府表面上虽是上下级关系,确切地说是更接近于联盟性质的关系,而这样联盟的基础则是顺从民心的抗日立场,是日本人的侵略与威胁使国民党内部在复杂的条件下很快达成妥协与和解。 >李宗仁 马振犊、陆军:《抗战正面战场启示录——八一三淞沪抗战》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相关参考

地方控制的加强与博学鸿词科

  在绝对专制主义集权的皇帝之下,的中央机构有内阁(实权在军机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和院寺(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太仆寺等),分别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清代则设有行省和特别行政区。省下

清末地方财政依靠鸦片种植支撑 产值超过中央财政

  1908年,四川的支柱产业“鸦片”大丰收,产值高达3500万两,其中2300万两,完全依靠省内就地销售,这极大地拉动了内需。这一产值,甚至超过了当年中央财政的收入。当年,大

清末湘军猛将彭玉麟

李鸿章会真心谢谢彭玉麟砍了其侄子之头?但只要还想在官场里混,李鸿章就不能不取此姿态。再怎么混账的政体形态,再怎么水深的潜规则,其公布于墙上、报上的立政思想,都是会高唱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的。潜规则

面对日本步步紧逼,蒋介石是如何使各地方实力派归顺南京政府的

在国民党内部,从1934年起,南京政府及其中央军相继通过平息福建事变,控制了福建地区;通过追击红军,控制了湖南、贵州两省,并派兵进入滇、川、陕、甘等西南、西北诸省;特别是经过南京政府精心策划,把西南腹

从滦州兵谏中浅析清末政府未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于武昌起义来说,滦州兵谏无疑在知名度上小的多,因为这次兵谏并非是地方上的武装反叛,而是中央体制内的一种抗争,其要求清政府能够加快立宪进程的目的也和武昌起义的暴力革命有所区别。所以大多数的学者认为,

击毙湘军3位悍将,左宗棠:我们兵力不足

曾国藩拿下安庆后,决定兵分三路与太平军展开全面争夺,曾氏兄弟亲自率主力攻打金陵,试图夺取首功;左宗棠进军浙江、江西,对抗李世贤兵团,使其不能有效援助天京;李鸿章则进军江苏、上海,对抗李秀成兵团,牵制这

击毙湘军3位悍将,左宗棠:我们兵力不足

曾国藩拿下安庆后,决定兵分三路与太平军展开全面争夺,曾氏兄弟亲自率主力攻打金陵,试图夺取首功;左宗棠进军浙江、江西,对抗李世贤兵团,使其不能有效援助天京;李鸿章则进军江苏、上海,对抗李秀成兵团,牵制这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预言清政府五十年内必灭亡 果然应验

文/小冷为了打击太平军,清政府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力量,而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湘军成立以后,曾国藩为了打造一支与众不同的军事力量,就开始大肆网络人才为其所用。  曾

七年级历史上册

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3、为巩固中央

晚清著名武装湘军简介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後,清朝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主要活动:湖南湘乡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