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为何罢学

Posted 光绪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光绪帝为何罢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光绪帝为何罢学

2、慈禧为何要三审光绪帝

光绪帝为何罢学

  公元1875年,慈禧亲子同治帝去世,未曾留下子嗣。帝国继承人选成为当务之急,慈禧将宗室子弟都看了个遍,最终选择了当时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新帝。

  载湉在熟睡中被抱入皇宫,等他醒来的时候,就成了历史上的光绪帝。皇帝年幼,两宫太后临朝称制。而光绪帝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

  慈禧太后为他择同治帝师翁同龢与侍郎夏同善为师。光绪帝自幼体弱,4岁又正是坐不住的年纪,偏偏要他每天至少学习半天。这不仅对光绪帝是煎熬,老师也同样受苦。

  最开始的时候,翁同龢和夏同善就教授光绪帝背书识字。翁同龢规定生书每天读20遍,熟书每天读50遍。

  说实话便是让成年人如此苦读也难耐得住性子,更何况是年幼的光绪帝。小小的光绪帝常常读到一半儿就不读了,不管老师如何督促,光绪帝都当作耳旁风。稍微大声点呵斥,光绪帝就嚎啕大哭。

  翁同龢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将此事禀告慈禧。慈禧太后下令,若是光绪帝不好好读书,就减少他的饭食。慈禧倒不心疼,翁同龢却有些可怜光绪帝小小孩童。所以后来另想了办法,将他生父醇亲王奕环请来。

  醇亲王奕环来了,先是厉声呵斥,随后软言劝说。父亲的劝诫还是起了一些效果,光绪帝老老实实读了几天书。不过没多久,又故态复萌。

  光绪帝是日后大清的皇帝,不好好读书,日后如何理政,如何明辨是非?老师们只得聚在一起另想办法。

  劝了不行,老师们决定用处罚的方式。其中一位提出,如果光绪帝没有读够该读的次数,就罚他静坐不许动。这对于小小的光绪帝自然是折磨,坐不住了就大哭闹腾。

  翁同龢提出,如果没有读够应读的次数,就采用加罚法。没读够一遍就加罚两遍,以此类推。读书时间从半天发展到全天,光绪帝深受折磨。后来他闭口不言,静默抗争,又大声哭叫。

  老师们对光绪帝的抗争置之不理,还将此事一一记录禀告慈禧,使得光绪帝被慈禧责罚。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光绪帝有一次终于忍不住了,一怒之下丢了书本,罢学离家出走了。

  皇宫那么大,皇帝出走也不知道躲到哪儿去了。一时间上下哗然,连慈禧太后都惊动了。大家找了一天,才找到光绪帝。但是不论怎么劝,光绪帝都不愿意再去读书。

  最后还是慈禧出马,才使得光绪帝最终同意前往读书。

  翁同龢眼见如此下去不行,连忙与各位老师商议,不如改用鼓励的方法。只要光绪帝每读完一遍,或者是课业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大力表扬光绪帝。

  这个办法收效甚好,光绪帝每次接受表扬后,都非常高兴,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投入学习之后,又会取得好的效果,受到老师称赞。

  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坏,使得光绪帝改正了以前的坏习惯,渐渐的投入到书本之中,学业进展迅速。

慈禧为何要三审光绪帝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光绪帝的变法政策进行清算。期间,发生了慈禧太后三次审讯光绪帝的闹剧。

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变当天。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接见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可这时慈禧就在幕后监视,光绪帝已经失去了自由。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因是日有召见伊藤博文事,后在幕后监视,故未即发作。”随后,光绪帝便被控制起来。慈禧太后召集奕恋韧绻淌鼐傻耐豕大臣,对光绪帝开始了第一次审讯。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记载,当时,慈禧俨然太上皇一样,高坐于朝堂,光绪帝则跪在地上,并设置了竹杖。然后,慈禧大发雷霆,历数光绪帝的“罪状”。光绪帝能怎么办呢?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帝战栗俯伏,惟有涕泣。”第一次审讯结束。

第二次是八月初七日,政变第二天。对光绪帝的审讯紧锣密鼓。这次审讯是逼迫光绪帝表态,承认康有为等为乱臣贼子,并下旨捉拿。这真的是如刀割心,康有为等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维新志士,让自己否定他们,再亲自下旨捉拿,光绪帝如何能做到!但是,面对强大的慈禧集团,光绪帝没有别的选择。资料《驿舍探幽录》记载:“呈与皇上,皇上转呈太后阅毕,仍递交皇上。皇上持此旨目视军机诸臣子,踌躇久之,始发下。”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慈禧的霸道,光绪的无奈。

第三次是八月初八日,政变第三天。这一次是慈禧太后要求光绪帝认罪。她找了很多证据,包括从光绪帝住处搜查到的资料。慈禧太后要让光绪帝心服口服,逐条指认。光绪帝仍然是以沉默对抗,他能说什么呢?总之是欲加之罪。自己变法图强,为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的是大清国的强大,何罪之有!但是,他也只有沉默,一切话都是多余的。

慈禧太后认为,光绪帝不说,就是认罪了。既然犯了这么大的罪行,也只有自己出山了,这才是她的真正目的。于是,慈禧做出了最终“裁判”:

1.太后重新垂帘训政。慈禧太后朝臣,以光绪帝的名义,下发太后训政谕旨:“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本月初八日,朕率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一切应行礼节,著各该衙门敬谨预备。”慈禧就这样,粉墨登场,重新把持了朝政。

2.囚禁光绪帝。慈禧接着对光绪帝采取了措施。她命人大造舆论:“以帝疾作,宣示中外。”就是说,对外宣称光绪帝得了很严重的疾病,不能再处理政务了。于是,光绪帝被押往瀛台,完全与世隔绝,真正是“欲飞五羽翼,欲渡无舟楫”。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去世,光绪帝在这里度过了长达10年的囚帝生涯。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