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

2、康熙帝真的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帝王

清朝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

 清朝康熙皇帝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

  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彼得一世,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中国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低三下四”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利玛窦、汤若望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但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错觉之二,认为中国在“康干盛世”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这是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中国,没有看清本质。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中国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启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中国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雍正是个过渡,在位13年。干隆在位又是长达60年。康、雍、干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康干盛世”,那是中国“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干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乐而忘返。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干隆皇帝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干隆皇帝乐不可支,江南百姓叫苦连天。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就出在干隆身边,这毫不奇怪。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积重难返,走向崩溃。

  从康熙登基到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气息奄奄,任人宰割。清末,慈禧太后把偌大中国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朱增泉)

康熙帝真的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帝王

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彼得一世,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中国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低三下四”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利玛窦、汤若望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但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错觉之二,认为中国在“康乾盛世”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持有这种看法的人,至今仍大有人在。其实,这是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中国,没有看清本质。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中国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启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中国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雍正是个过渡,在位13年。乾隆在位又是长达60年。康、雍、乾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那是中国“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乐而忘返。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乾隆皇帝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乾隆皇帝乐不可支,江南百姓叫苦连天。清朝最大的贪官和|就出在乾隆身边,这毫不奇怪。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积重难返,走向崩溃。

从康熙登基到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气息奄奄,任人宰割。清末,慈禧太后把偌大中国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关参考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帝王吗

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

康熙帝真的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帝王

我们中国人,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通常从康熙时代开始,便会陷入两个相关的“历史错觉”。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

你觉得清朝哪三位皇帝最有作为

  说到清朝最有作为的三个皇帝,我认为是皇太极、康熙、雍正三人。  皇太极的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叫后金,还未改国号;清高宗乾隆虽然名头响亮,但他执政时期基本靠康熙、雍正打下的基础,满清王朝实际上正是

清朝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不是康熙,也不是​乾隆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

揭秘清朝康熙皇帝历史观

 揭秘清朝康熙皇帝历史观  历史上,但凡有些作为的帝王,大都同时有这样的作为:激扬文字,以为不朽;臧否人物,一言九鼎;褒贬历史,金口玉言。但是,这些愿望的实现,都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文字不

康熙爷,清朝最有个性的皇帝,竟用东北话上朝

明清两朝的都城都是北京,那想当然明清两代的皇上们,都应该操着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可是事实上呢并非如此。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康熙爷,却是一口赵本山的口音,每天都用东北话上朝议政。康熙大帝有东北口音的证据是他的

清朝初年皇室盛行人殉制被康熙皇帝制止

人殉,简单地说就是以活人作为死者殉葬品的葬俗,以卑者殉尊者为常见。在中国古代帝王死后,人殉比较普遍,秦始皇嬴政死后,殉葬者数量惊人,大概创造了历史之最。但在汉朝以后,此恶俗慢慢消失了,至唐朝则已非常罕

她是一名貴人,生下清朝最有權勢的公主,姐姐是康熙最寵愛的妃子

據統計,康熙後宮中有四對姐妹花,其中有一對姐妹來自滿洲鑲黃旗,姓郭絡羅氏,姐姐是康熙最寵愛的妃子—宜妃,妹妹雖然只是一名貴人,卻生下了清朝最有權勢的公主,這裡所說的妹妹便是今天筆者要講的郭貴人。帝寵之

关于清朝历史的问题···

康熙出生年月:1654年卒年:1722年(1661—1722)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康熙大帝吃不起两个窝窝头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自清兵进关顺治出走,他不但坐稳了天下,还开拓国土,扩大了版图。真是既无内忧,又无外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这样一位皇帝,生活上却极为检朴,龙袍上必须有补丁,圣履上打着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