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Posted 北洋

篇首语: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2、清朝灭亡后 溥仪还有多少私产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古今中外,只要是皇帝,或者曾经是皇位的继承人,那就一定有影响力。当年,崇祯皇帝的小儿子朱慈焕都已经七十五岁了,在清朝当了五十多年的顺民。一直都隐藏的很好,尤其是见到康熙皇帝多次祭拜朱元璋,对大明的亲善行为,以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善终了。有天晚上喝多了一点,跟人说起自己的小秘密。结果没过多久这个消息就泄露了,山东有个和尚以朱五太子的名义起兵造反,震动了清廷朝野。

  朱慈焕听说了这个消息,赶紧就带着全家老小搬了家。然而还是没有逃脱清政府的魔爪,被官兵给逮到了。官府层层上报,一直报到了康熙的御前。康熙认为,朱慈焕虽然没有造反的行为,可是不能保证他没有造反的想法,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把朱慈焕给杀了。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前,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清实录》

  朱慈焕被凌迟处死的时间,是大清康熙四十七年,清朝入关都已经六十五年了。康熙本以为江山很稳固,可谁想,只要传出大明太子的消息,立马就是天下骚动。前朝皇帝或者皇储的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了。

  溥仪作为前清的逊帝,他的影响力比朱慈焕要大的多。因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次的彻底的革命,革命党只是在南方活动,而北方仍然掌控在北洋系手中。在北洋系里面,拥帝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就比如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跟毅军和北洋军都有点关系的张勋,就都是清帝的拥护者。虽然袁世凯逼溥仪逊位,但在这些人心里,皇帝还是要有的。只要逮着机会,就会拥立溥仪复位。

  袁世凯虽然是北洋系的扛把子,但是手下那么多人对溥仪仍然抱有幻想,他必须照顾这些人的想法,否则北洋系就散伙了。另一方面,袁世凯为了当大总统,他也不可能跟溥仪和情室翻脸。于是,《优待清室条件》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签订了。

  第一、清室退位后允许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

  第二、溥仪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三、民国政府每年提供四百万两费用,并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

  第四、溥仪宫中仍用宣统纪年,并且前清的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衙门保留;

  第五、溥仪的排场不变,紫禁城的城门照旧有护军把守,王公、遗老依旧进出,照样给溥仪下跪。甚至民国的北京政府官员,进宫也称溥仪为皇上。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张勋逮着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进京复辟。虽然这次复辟,溥仪只做了十二天的皇帝。但此次复辟绝非只是张勋一人之意,而是当时北洋军阀各路大佬在徐州会议上一致通过恢复清室的提议。军阀们未必真的认同溥仪这个皇帝,其中可能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因素在内。

  但是,这也侧面证明了溥仪的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他依然是王公贵族,部分军阀,文人士大夫,以及不少民众的精神领袖,具有一定的号召力。而他的这个价值,后来也得到了日本人的认可!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不要以为这次驱逐事件,溥仪的特权就被全部废除了。事实上,冯玉祥的这次政变只是减少了溥仪的一部分特权而已。根据《修正清室优待条款》的约定:民国政府每年仍然要补助清室五十万元白银;并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清室私产仍然归清室享有。

  事实证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照样过的是花天酒地的生活。冯玉祥减少溥仪特权,只是一种惩罚,惩罚溥仪的复辟之心。但要让冯玉祥杀了溥仪,他也是没那个胆子的。

  孙殿英刨了东陵后,溥仪视此事为平生最屈辱的事。此时已经是国民政府时期,溥仪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但是日本人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溥仪。并在九一八事变后,拥立了他,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投靠日本人,虽然不少人都反对他,这其中还包括他的父亲。但是投靠他的人也不在少数,足以可见其号召力之大。明知道是给日本人当狗,还是趋之若鹜。

  日本战败后,苏联也摄于其影响力,并没有杀他,只是遣送回了中国。关于他在新中国的影响力,可以借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某领导曾经讲过一段话来总结。(不是原话,但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

  溥仪这种人杀不得。不杀他,不是他没有可杀之罪,而是杀了他一个人,第二个、第三个就要来比,会牵连一票人。杀了溥仪,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反之如果不杀他,对他就行劳动改造,成功了,对社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不成功,也只当是养一个闲人而已。

  溥仪是幸运的,相比于七十五岁的朱慈焕还被清朝下令处以凌迟之刑,溥仪的一生,可以算是人生赢家了,皇帝中的战斗机。

  清朝:当了三年皇帝,此生无憾;

  民国:享受了十七年的《优待条例》,由民国政府拨付生活费;

  抗战期间:有日本人养着,虽然是傀儡,但皇帝架子不减;

  二战结束后:有俄国人养着,居然还打算参加苏共,不想回国;

  新中国:政协、文史专员,月薪一百元,撰稿另有稿费。

  溥仪这种优厚待遇,归根于他的影响力。而他的这种影响力,则源自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忠君思想。

  大清虽然没有了,但是旗人还在,满蒙汉八旗还在,这些旗人只认溥仪。

  大清虽然没有了,可是忠君思想还在,老派学者、迂腐之人,只认溥仪。

  大清虽然没有了,可是溥仪这个前朝皇帝的形象还在,军阀需要利用他,大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这种事,历史上史不绝书。

  大清虽然没有了,可是溥仪的利用价值还是很大。不管是日本还是美、苏,都对溥仪这张牌感兴趣。

  这么多遗老遗少维护他,这么多政治势力要利用他。溥仪虽然退位了,但他的影响力却依然很大,大到没有人敢杀他……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就是溥仪退位后影响力的体现。

  在袁世凯的左右逢源下,清廷和革命党人只好达成唯一的共识,选出一个两边都认可的领导人引领国家负重前行,在当时的这种情境下,这个人只能是袁世凯。

  作为清逊帝,宣统小皇帝年龄尚幼,所能发挥的作用,仅是旗人心目中的一个精神排位,真正的铁血保皇党人,大半被革命党人刺杀殆尽,只有良弼、溥伟、善耆、载泽等几个宗社党心有余则力所不逮,苦盼形式变幻。

  从北洋政府这边来讲,逊皇帝的存在,也以较小成本维护了国家统一、五族共和的局面,合理合法的继承了前清政治资产。

  坏处也不是没有,这种过渡做不到真正“革命”式的推倒重来,缺乏革命彻底性,继承优质资产的同时也需要背负劣质资产,“丧权辱国”的条约废除不掉,不能展开激烈的“土地”革命。

  溥仪成人后的莺啼初试,是冯玉祥将军导演于1924年的逼宫事件,修改了优抚条例,把皇室盘踞的北半边紫禁城也收归国有。

  如果说溥仪的首演比较失败,他大概也是承认的,几年后的1928年,孙殿英将军革死人的命,盗掘了清东陵,使得乾隆携慈禧重新接触新时代的空气,满清遗族在溥仪的带动下,联合向政府游行请愿,要求惩治兵匪,最终虽然因乱世流局,但着实也刷足了逊帝爷的存在感。

  随着共和思想的逐步深入,溥仪想再度实现十二岁时的复辟大梦是越来越难了,假如你以为溥仪只会贡献接见胡适、张作霖时叩头还是不叩头的花边新闻,那你就错了,当过两次皇帝的溥仪对皇帝的感觉食髓知味,正如离过两次婚的老男人也绝不介意再多结一次婚。

  军阀混战、主义纷争、外敌窥伺这些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前清逊帝,祖先留给他的族民家底和威望尚存,这种优势是洪宪开国的袁世凯所不具备的,所以袁氏一死,北洋系即分崩离析,而溥仪却甘心投日,去做满清龙兴之地的康德皇帝,虽是饮鸩止渴,但也贪图“毒发身亡”前的权柄最后的一丝影响力。

  即使是在苏俄关押期间,溥仪也发挥了人生最后一次正面的国际影响力,他走上了东京大审判的证人台,毫不保留的倾泻对天皇一家子的不满,但是即便是如此政治正确的表白,也没有把天皇从皇位上拉下来,以便于自己平起平坐。此际的影响力,比康德时期大概更像一具提线木偶,倘能使自己的影响力成功保住小命,已经属于很高的期望值。

  说也滑稽,待到1959年溥仪被头一批特赦,返回北京城,走在街上,仍有满族遗老不时跪下请安,当了三届皇帝,其时的影响力,却在与户口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争辩学历该是初中还是高中、成分该如何填写的交锋中落个一败涂地。

清朝灭亡后 溥仪还有多少私产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皇室拥有的私产不受损失,包括各类文物、银两、珠宝、行宫、庄园等,财物难以计数,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文物。清朝统治期间,几乎将全国的文物一网打尽,尤其是乾隆,搜刮的文物不计其数。这些文物都为内府所有,变成了皇室的私产。 

网络配图

1917年,因为参与张勋复辟,溥仪心虑难安,开始将文物偷运出宫。这批被偷运的文物包括历代书画手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图书两百余本。后溥仪被赶出宫,宫内的文物被扣留,可带走的是十一万银两以及大量的珍宝等。被赶出宫的溥仪迁往天津,靠当初偷运的文物生活,为了筹措日常开支,变卖了不少文物。

网络配图

1935年,剩下的文物和珍宝,被偷运到东北伪满皇宫。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从这70余箱文物珍宝中勉强带走了10余箱,踏上逃亡之路。半途用了部分文物向当地百姓换取食物,搭乘飞机赴沈阳时,又因载重只选带了两皮箱文物和珍宝。而遗弃在伪满皇宫的文物,遭到留守卫兵哄抢,许多传世名作被撕抢毁掉。

网络配图

同是1945年,溥仪被俄国人俘获,随身的部分文物被收缴。关押期间,溥仪暗藏有小件宝物如珍珠、钻石等数百上千颗,期间为防被俄国人发现,亦丢弃不少。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上缴了最后的文物和珍宝四百多件,所有私产耗费一尽。溥仪的私产,其实也是公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难以计数的文物遭到流失和破坏,最为可惜。

相关参考

清朝灭亡后 溥仪还有多少私产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朝皇室拥有的私产不受损失,包括各类文物、银两、珠宝、行宫、庄园等,财物难以计数,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文物。清朝统治期间,几乎将全国的文物一网打尽,尤

到底对贵州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沐英、蓝玉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战南征云南的蒙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残余势力。1384年,云南已经平定,傅友德、蓝玉奉诏班师回朝,而沐英则继续镇守云贵。此后明朝

如果秦始皇真的被荆轲所杀,秦国还有多大的可能征服六国?

如果秦始皇真的被荆轲所杀,秦国还有多大的可能征服六国?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战国后期,秦国开始了对六国的征服之战。燕

孝庄太后对康熙的影响,孝庄太后对康熙有多大的影响

康熙和孝庄太后的真实关系如何?孝庄是博尔济吉特氏,本名布木布泰,她是清太祖皇太极的侧福晋,也是顺治皇帝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对于康熙的影响非常之大,因为她和康熙的感情特别深厚。康熙小时

溥仪退位后给胡适打电话 约见他秘密说了什么

导读:1922年5月30日,溥仪和胡适在养心殿会面,溥仪称胡适为先生,而胡适则称他为皇上,两人谈了不到半个小时。溥仪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溥仪,1906年出生,3岁登基,1911年溥仪退位时不过5岁。他在

黄河大规模改道,河南省与山东省,受到了多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的百姓们对黄河又恨又怕。因为,黄河经常发生决口,每次决口都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但对于百姓们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决口,而是黄河改道,尤其是大规模改道。黄河水所到之处,造成

溥仪已退位,没什么危害了,为何冯玉祥一定要将他撵出紫禁城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独立,国民对清廷退位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当时的溥仪才登基3年,还只是个6岁的小娃娃。一切国政大事,都由他的养母隆裕太后做主。隆裕太后深知大势已去,在与国民政府签下《清皇室优

溥仪什么时候退的位,溥仪什么时候退位

溥仪什么时候退位?溥仪1912年退位的。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

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上地道战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作为一个河北人,老家还有地道的人,老一辈人参加过地道作战的后代,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我们老家村里目前还有几百米地道,不过貌似现在填平了不少,毕竟目前地道没啥作用了,经常有小孩子啥的玩进去走失的。而且里

现代战争不再大刀对长矛,军人士气还有多大影响

自古以来,只要是王牌军队大都具备这样的的优点:第一,优秀的指战员;第二,领先的战略与战术;第三,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还有种事物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那就是部队的士气。那么战争中,军队的士气到底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