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就任北洋水师参战甲午死后棺材盖上黄龙旗

Posted 北洋

篇首语: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美国海军就任北洋水师参战甲午死后棺材盖上黄龙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美国海军就任北洋水师参战甲午死后棺材盖上黄龙旗

2、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_《甲午沉思录》

美国海军就任北洋水师参战甲午死后棺材盖上黄龙旗

  北洋水师覆灭,水师提督丁汝昌就义;两年后同一天,一位穿着北洋水师军服的美国人以手枪饮弹自尽。这名美国人是一名海军,他叫菲里奥·诺顿·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自尽前在遗书上面说:「自己永远都属于北洋水师」。从马吉芬的说法来看,甲午战争时的北洋水师,并非如普遍所说的那么不堪一击,海战战况其实非常激烈。

  马吉芬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诺顿·马吉芬是美国内战时期一名上校。马吉芬在17岁就成为一名海军学员,在一家海军学院学习。当时,美国的海军力量不是很强大,规模也小。他于1884年毕业,但当时美国海军没有足够军官职位予毕业生,所以他拿接近一年薪资的补偿后回乡。

  马吉芬并没有很快找到工作,但他听说远东地区正在打仗,为了实现从小的愿望,决心到国外去闯。对于一个美国小镇平静地长大的年轻人,他做了一件非常冒险的事——与其荒废学业,不如到黄龙旗下的部队服役。

  马吉芬乘坐轮船千里迢迢到达中国,经过天津美国领事馆的介绍下,向创办北洋水师的满清大臣李鸿章求职。由于外国人来求职,对于清廷也算新鲜,李鸿章亲自接待。马吉芬通过考试便邀请他担任教习,在水师学堂教授。事实上,马吉芬也十分争气,不少北洋军官都师出于他。

  作为一名老师,他脾气很好,教学也一丝不苟,十年间名声非常好。当甲午之战爆发之时,马吉芬本打算回美国老家休息,也取消了这个安排,更给母亲写信:「因为中日战争的爆发,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了。可是,我不能逃避,我要留在我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

  马吉芬在书信中更指:「中国人他们对我非常好,这十年一直都很照顾我。假如,此刻我临阵脱逃抛弃我为之奉献的水师,那么我就太可耻了。」据了解,在信里他还用汉字写了他自己的名字,那是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教他的。

  中日甲午战争,马吉芬担任镇远舰的副舰长。作为队伍的中坚,带领着军舰在最前线。黄海战役中,日本放出一列纵队,不断用炮火攻击镇远舰。舰长受伤没法指挥,马吉芬见状立刻接下了重任。

  马吉芬命令士兵用炮火猛攻敌方旗舰。可是对方船速较高,负隅顽抗没发挥太大作用,很快镇远舰就被三艘战舰团团围住,在对方一轮密集炮弹攻击下,马吉芬多处受了伤,其中一处还在头上,眼睛差点也看不见,他在战事结束后,头上缠着纱布,在相机面前留下珍贵影像。

  因为马吉芬英勇指挥,受伤的他受到上级嘉奖,但就未有再上战场,不久,北洋水师全部葬送在日本人的手中,丁汝昌亦服毒自尽。由于丁汝昌是马吉芬一直敬重的上级,噩耗传到马吉芬处后,他气血上涌晕了。战争结束后,马吉芬听说朝廷要拿他问罪,想让他这名美国人做代罪羔羊。他得到消息后匆忙逃窜,离开了中国。

  当时,西方普遍认为,中国之所以输给日本是因为愚昧和怯懦,不如日本军人英勇。马吉芬得知后,回美国后,就一直以见证大战的身份,致力向大众讲北洋水师奋战英勇,还不顾自己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作为一个在中国水师就职过的人,他认为:「自己有必要,也有责任让各国人民都知道中国人面临的是怎样的一场战场,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

  1895年5-10月美国《世纪杂志》刊登了马吉芬绘画的甲午黄海海战地图(网上图片)

  可是,他的话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反而认为他的脑袋在战争中因为受伤而坏了,他说都是疯话。马吉芬无论如何都无法扭转美国人们的观念,最终,丧失了全部信心的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1897年2月12日,在丁汝昌的祭日,他穿上之前穿过、饱历战火的军服,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两年前,他的长官和好友都去了地府,如今也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去了。在遗嘱中,马吉芬要求:「在自己的棺材上盖着中国的黄龙旗。」这支旗曾在马吉芬与日本激战的镇远舰上飘扬过,是他专门从中国带回家乡。

  马吉芬墓志铭:「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一颗破碎的和忏悔的心灵,哦,主啊,希望不要轻视我。」

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_《甲午沉思录》

>  甲午战争有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其中海上两支舰队――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交锋更具代表性和决定性。它们之间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通过对它们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在海战中表现的分析,或许我们能获得一些启迪与思考。>>  从珠江口岸英国舰队那一声炮响开始,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基本都是从海上而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的日、美侵台以及1884年顷刻间使福建水师灰飞烟灭的中法福建马江海战,残酷的现实使清政府意识到,要想保住国门就必须有一支现代化海军。>>  最早具有这种海防意识的是。他提出中国要组建自己的海军,并主张“制炮必求极利,造舰必求极坚”(《林则徐集》奏稿(中)885页)。其次是魏源,他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所编著的《海国图志》,标志着中国海防思想的兴起。在林则徐、魏源这些思想先驱的影响下,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奕?、、、张之洞等人的努力下,产生了一批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造船企业。它客观上为中国现代海军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洋务运动中出现的留学风潮,也为中国提供了外派留学生、培养第一代现代海军人才的可能。>>  满清政府创建现代海军,最早要从“阿斯本舰队”说起。1861年,为抵御外来入侵,同时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政府决定向英国购买炮船。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受托承办此事。他委托英国皇家海军上校谢拉德・阿斯本帮助办理购舰的具体事宜,并招募英国水手。在没有照会清政府的情况下,李泰国擅自任命阿斯本担任舰队的总司令,并与阿斯本签订了十三条合同。规定阿斯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的命令,而不执行“经由其它途径传达之任何谕旨”。阿斯本认为不能满意的命令,李泰国也答应拒绝代为中转等等。这样,一支由英国人指挥、英国人组成的驾驶着英国军舰的中国舰队诞生了。消息传到国内,朝野哗然,连一向在西方列强面前委曲求全的清政府也觉得难以接受。奕?与李泰国反复辩驳,最终决定收回这支舰队的指挥权。而此时,阿斯本率领购置的军舰及招募的600多名英国水手已抵达中国,解决之法迫在眉睫。因中国当时没有驾驶军舰的人才,清政府最终决定遣散舰队,全部舰船由英国负责变价出售,所得款项交还中国。中国政府承担阿斯本以下官兵600余人九个月的月薪工银和回国路费共375000两白银以及给予阿斯本赏银10000两。1864年,英国将变卖舰船款项交还中国,阿斯本舰队事件始告平复。清政府这次购买西方舰船改善旧式水师装备的努力几近两年,耗银数十万两,却以令人沮丧的结局告终。>>  但此后,中国人的海军梦并未停止。特别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厂等企业已逐步具备建造铁壳兵舰的能力。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事件兵犯我国。此时,身为清政府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洋务运动中中国自造的“安澜”“伏波”两舰前往迎敌。>>  沈葆桢(1820―1879年),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之婿,也是清王朝中较早具有海防意识的大臣之一。他曾于1866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从这里走出的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成为中国第一代海军将领。此时,刚刚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羽翼尚未丰满,自觉无法与大清对抗,但一直对中国心怀不轨的美、英等国联合对清政府施压。当时的大清舰队对付用商船改装成军舰的日本舰队虽绰绰有余,但要和拥有现代铁甲舰的英美抗衡自觉力不从心。最后,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违心地向理亏的日本赔偿军费五十万两白银,事件始告平息。>>  台湾事件是中日两国第一次正面交锋,事件的结果大大震动了国人。先是总理衙门上奏章提出建立海军的六条意见,包括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清政府随即下令沿海各省就此议题一个月内将意见上奏朝廷。这场被称作“海防论”的大讨论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发布关于海防问题的上谕,决定成立北洋、南洋两支水师。不久,李鸿章、沈葆桢被分别任命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和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北洋、南洋的海防事务。1879年,沈葆桢因病去世,发展海军的重担便落到李鸿章一人肩上。而此时蓬勃兴起的洋务运动为海军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北洋和南洋海军中已开始出现一些中国工厂自己建造的小型舰船。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能有银两去购置外国先进的军舰。>>  1875年,清政府从英国购置了“龙骧”、“虎骧”、“飞霆”、“策电”四艘炮舰。1879年,又从英国购置了“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炮舰。1881年,再从英国购置了“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及“镇中”、“镇边”快船。加之清政府自造的“镇海”、“湄云”、“泰安”、“威远”,北洋水师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海军人才的培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创建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大批人才。1881年,李鸿章又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特别是从1887年开始中国先后派出三批留学生赴欧美各国深造。这批留学生归国后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中坚。这其中包括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林永升、方伯谦、叶祖等。此外,李鸿章还聘请了大批洋员作为海军的顾问。这其中有六人次担任北洋水师的总教官。>>  此外,这期间发生的两个事件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海军的发展。一件是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事件”,北洋水师奉命援朝,其过程中“扬威”、“超勇”两舰行动迅捷,性能优越,使“强国防、壮水师”的呼声再起。一件是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威力强大的法国铁甲舰使福建水师十一艘木质战舰灰飞烟灭。两个事件一正一反,即激发了清政府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也使清政府从另一面认识到中国海军依然落后。>>  1885年,太后发布懿旨,批准成立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任海军总理大臣,庆郡王奕和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为帮办。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从德国和法国购置了“镇远”、“定远”、“经远”、“济远”、“致远”、“来远”“靖远”七艘战舰。其中排水量为7335吨的镇、定二舰是当时世界一等的铁甲舰。加之由福建造船厂建造的“平远”舰,形成了北洋水师的“八远”主力舰队。>>  1890年,北洋水师旅顺基地建成。1891年,威海基地建成。1888年10月3日,经慈禧太后批准的《北洋水师章程》正式下发。12月17日,清廷正式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林泰曾、刘步蟾分别为左右翼总兵,下辖大小战舰40余艘,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正式成立了。>>  北洋水师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有人称它在当时雄踞亚洲之首,位居世界第六。应该承认,至少在建军之际,它是亚洲独一无二的海上雄师,在世界海军行列中也名列前茅。>>  我们不妨从技术角度看一下这支海军的实力水平。>>  北洋海军拥有的40余艘各类战舰,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主力战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远”“六镇”“扬威”、“超勇”十六艘战舰;二是鱼雷艇队,北洋舰队高峰时共有鱼雷艇十三艘,这其中一部分是专门从德国订购制造的,一部分是“定远”、“镇远”自带的;三是后勤军舰,包括“湄云”、“康济”“威远”、“泰安”、“敏捷”五搜练习舰,“操江”、“利运”、“犀照”、“镇海”四艘运输舰,“宝筏”号布雷舰及一些辅助船只。>>  关于北洋水师各舰的技术参数,各种书刊、杂志多有介绍,但又多有出入。如旗舰“定远”舰,其排水量、长度一些资料记载不一。(一些书籍记载排水量7200吨,长度76米;一些书籍记载排水量7600吨,长度90米。)近年甲午战争研究专家、中国近代海军舰船研究的著名学者陈悦先生出版的《北洋海军舰船志》一书,对北洋海军各舰均有较为详细之介绍,为我们了解北洋海军的实力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实证。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它的主力战舰,这些战舰也基本都参加了甲午大海战。>>  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镇、定两舰,它们同属德制改进型“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由德国伏尔铿船厂制造,其满载排水量7670吨,采用蒸汽动力,2台复合平卧式蒸汽机,马力6200匹,舰长94.5米,最宽处18米,吃水深6米,航速14.5节。武器装备:4门305毫米口径火炮,2门150毫米口径火炮,4门76毫米机关炮,10门5管机关炮;另有鱼雷发射管3具,备鱼雷21发。此外,有舰载鱼雷艇2艘,排水量16吨,功率91马力,航速15节,艇员7人,鱼雷发射管2具,火炮2门。舰上备有德国造毛瑟步枪525支,全舰定员330人。两舰均采用“铁甲堡”式防护装甲。船中腰部用复合装甲环绕成堡,堡长43.5米。水线下装甲厚305毫米,水线上装甲厚356毫米,机器舱、弹药舱均在甲堡内,装甲为钢面铁甲。舰体结构为双层船底,设有水密隔舱。自持力较强,舱内设有20具淡水柜,其机器所制淡水,每日可供300人食用。舰上设有3台发电机。1885年7月3日两舰一同离开德国,10月31日抵达天津并编入北洋水师,成为北洋水师当之无愧的主力战舰,也成为让日本谈舰色变、望之丧胆的镇海之宝。>>  二是以“致远”、“靖远”、“济远”为代表的穹甲铁甲舰。致、靖二舰同为英国建造,1887年7月制造完工,同年12月10日交付。排水量2300吨,舰长81.4米,宽11.6米,吃水4.9米,7500马力,航速18节,编制202人。武器装备方面配有3门210毫米主炮,两侧弦台各装1门6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另有8门57毫米、6门37毫米哈乞开斯单管速射炮;鱼雷发射管4具。两舰炮塔和舰身主要部位采用装甲(穹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因此称为穹甲巡洋舰。同为穹甲铁甲舰的还有“济远”舰,它早于致、靖二舰,于1883年由德国建造下水,1885年回国。其排水量为2300吨,马力2800匹,航速14.5节,定员180人;装备火炮18门,主炮口径为21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三是“来远”、“经远”舰。两舰也同为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于1887年9月12日一同驶离德国,12月1日到达厦门。同为装甲巡洋舰(又称防护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舰长82米,舰宽12米,动力装置为蒸汽机,3400匹;航速15节。编制180人。武器装备:主炮为1门210毫米双联装前主炮(炮塔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侧舷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5门37毫米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鱼雷发射管3具,每具可配3枚鱼雷。>>  四是“平远”舰,由福建船政局建造,是北洋水师中为数不多的国产战舰。原名为“龙威”舰,调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属于装甲巡洋舰。排水量2100吨,舰长60米,宽12.12米,吃水3.99米;动力装置为2台复合式省煤蒸汽机,马力2400匹。航速12节。编制159人。武器装备: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1门,120毫米后主炮1门,120毫米侧舷炮2门,速射炮4门,鱼雷发射管前后各2具。1886年12月7日开工建造,1888年1月29日下水。>>  五是被称为撞击巡洋舰的“扬威”和“超勇”。两舰虽然较小,却是北洋水师外购的第一批战舰。1881年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下水,排水量1350吨。动力装置为往复式蒸汽机,2400马力。航速15节。编制137人。武器装备包括火炮:阿姆斯特朗250毫米主炮2门(每门炮重25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120毫米副炮4门、37毫米格林机关炮4门,37毫米哈乞开斯炮4门、神机炮2门。主炮为炮房式结构,另有鱼雷发射管3具。因为是撞击巡洋舰,所以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除了以上介绍的“八远”“扬”、“超”之外,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还包括“六镇”,即“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六艘炮舰。他们基本都是早期由英国建造的小型军舰,分别于1879、1881年建造完成。排水量基本都在430吨左右,舰长38米,动力系统为两台燃煤锅炉,两台蒸汽机。马力450匹,航速10节左右。舰上武器装备比较简单,11英寸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炮1门,3英寸后膛炮2门,另有2门格林机关炮。由于军舰较小,大多用于近海防御,又称为“蚊子船”。>>  大清帝国完全有理由为这支舰队感到骄傲了,它似乎圆了中国人的强国梦。看着这支威武的舰队,不仅慈禧太后、皇帝、恭亲王奕?、海军总理大臣醇亲王奕、北洋大臣李鸿章踌躇满志,就是当时普通的黎民百姓也充满了自豪,感到国家安全有保障了,其实,他们还不知道:北洋舰队的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只是1888年的事。到了1894年的甲午年,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

相关参考

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 黄海海战疑问

...后说”、“日本间谍猖獗说”等。其中流传很广的是北洋海军腐朽不堪,军纪败坏,训练废弛,不堪一击,是导致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它符合历史的实际吗?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

北洋海军失败因为腐朽? 黄海海战疑问

...后说”、“日本间谍猖獗说”等。其中流传很广的是北洋海军腐朽不堪,军纪败坏,训练废弛,不堪一击,是导致甲午海战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这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它符合历史的实际吗?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

两支海军,上演了荡气回肠的一幕北洋水师,中国人的强国之梦_《甲午沉思录》

>  甲午战争有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其中海上两支舰队――清朝的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的交锋更具代表性和决定性。它们之间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通过对它们各自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在海战中表

丁汝昌挽诗集 甲午海战中的丁汝昌

...军章程》,这道章程的颁布,标志这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正式

火炮代差是北洋舰队战败主因 反思甲午海战

一提到北洋海军的火力,许多人就对"定远"和"镇远"上装备的那八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的威力津津乐道,诚然,这种主力舰级别的舰炮放到巨炮如林的列强海军里面并不算出挑,但是放在远东地区却绝对是巨无霸式的无敌存在...

北洋海军有一支让日军称 ”气焰嚣张”小部队,全员战殁、无一投降

甲午战争陈列馆的北洋海军陆战队员蜡像(1888年成军前)刘公岛上的甲午战争陈列馆的蜡像展区内陈列着数尊北洋海军军人的蜡像,在这群身穿蓝色、白色海军军服的蜡像中有一尊身穿红色上装、手持毛瑟步枪的蜡像特别

投降主义招致北洋海军覆灭

>甲午战争>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1894年9月17日(清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下午,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巨浪翻滚,炮声震天,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战正在进行。交战双方是被迫应战的中国

100年前清海军访问美国,威武远航,回来的时候大清却亡了

在清朝时期,清朝的海军实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那时的日本仅仅才排第十六名,清朝的海军拥有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三支海军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北洋海军,在北洋海军中最强的两艘战舰是萨克森级铁甲舰,这种战舰正

100年前清海军访问美国,威武远航,回来的时候大清却亡了

在清朝时期,清朝的海军实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那时的日本仅仅才排第十六名,清朝的海军拥有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三支海军中实力最强的当属北洋海军,在北洋海军中最强的两艘战舰是萨克森级铁甲舰,这种战舰正

北洋海军主炮上晾衣实为谣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关于这支舰队的评价在百年后仍然争论不休。其中有一则著名的“主炮晾衣”故事,称北洋舰队在访日期间被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看到主炮上晾晒了衣物,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