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与无奈交织中的民国与晚清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自强与无奈交织中的民国与晚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自强与无奈交织中的民国与晚清

2、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自强与无奈交织中的民国与晚清

一部晚清民国史,定格多少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印象,又延伸出多少中国人对自身民族性的批评,似乎那时,中国人什么都不是,只是静待被宰割的羔羊。现代的人们似乎都认定了晚清是一部屈辱史,就算是教科书也是这样阐述的,我自从开始接触历史以来,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当我再次翻看袁世凯信封札记时,突然想到了李鸿章、左宗棠、梁启超、摄政王载沣甚至光绪。我发现他们这些人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丝共性,他们并没有同时登上历史舞台,而是间隔性的,每个人几乎都是自己所在时期的主角。无论他们是忠于朝廷还是忠于国家,他们都在无时不刻的诠释着“自强”二字。因此,我认为晚清和民国其实是一部自强史,但这份自强中却透露出些许无奈。

晚清时,天下大局早已变幻,世界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世界,而晚清却仍然是那个封闭的清朝。当晚清贵族突然醒来时,华夏文明圈似乎早已名存实亡,列强早已蓄势以待,都希望在清朝这锅粥里分得一杯羹。但这并不是屈辱的开始,事实也证明中华民族也并不是静待宰割的羔羊,这仅仅是自强的开始,可以这么说,没有经历过磨难的民族,很难想象受尽磨难的民族对于自强的强烈渴望。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若我们不用现在的眼光去批评他们的局限性,其实他们都是自强的过程。这些运动从一开始,就没有掺和任何的私利,他们谋得是国家的自强。

洋务运动,一场器物的运动,当时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不谈政治,经济,文化。只谈军事,我们就可以看到当时的成果。1871年牡丹社事件发生,日本开始策划及实施征台之役,1874年3月,清廷派出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船去台湾巡防并负责交涉。日本当时的兵力并不强,尤其是海军,只有原幕府的5艘旧兵船和3艘运输船。所以日本迫于压力不得不退兵,后来沈葆桢奉命在台湾设防,调1艘军舰驻台北,6艘军舰驻澎湖练习合操阵式,2艘军舰分驻厦门、福州以固门户,另调3艘商轮接运淮军赴台和运送军火。上述所有军舰除一艘外,其余都是福州船政局所造。至于后来为何会签订《北京条约》,则是迫于美国的压力。然而,后来的甲午海战将洋务运动的成果毁于一旦,这场战役为何会输,其实也是器物的不如人与决策的失误,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有目共睹的,上至皇帝,下至妓女,无不出资为国家建设出力,这种全国动员在中国古代史很少出现,就算是近代,也只有抗日战争算是半个。

再加上晚清时的百姓对于海防这么遥远的事情也并不是关注,他们只求生活稳定,追求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朝廷,已是混杂一片,处在你争我斗之中,有才者权利的行使到处受到掣肘,而且科举制式的选人制度早已过时,朝堂上多是八股腐儒,真正如李鸿章,左宗棠之类的实干家又能有几人?就算是李鸿章这种权利极大的臣子,也处处受到掣肘,上不正,周围不正,只图几人之力,焉能成功?再退一步讲,李鸿章本身也是科举制下的人,他的思想也只有儒学,在年轻时没有游学各国,对西方制度也并不了解,能够提出洋务运动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何谈改制,这种无奈是历史赋予的,无怪李鸿章。

再看戊戌变法,在改革上,条条陈列,非常详细,若改革成功,必能走向强国之路,然而维新派最终败在了“急”上,改革派所陈条列如: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工商立国,富国养民,鼓励民办企业,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用西洋军事训练。可谓是治国之策,然终究败在自己手上。一腔热血也只能付之东流。梁启超曾经总结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曾说:“一是光绪帝无权,二是守旧官僚的反对”。可见当时顽固派是何其守旧,然而他们的守旧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其实,失败的最终原因应该是缺乏民众基础,但是这个原因必然存在,因为历史并没有留给他们太多的时间去唤醒民众,所有的议程只是在纸上,只靠变法的几人振臂高呼,根本不可能,甚至会被百姓误认为疯子,上有官僚集团反对,下唤不醒百姓,结局也只能是失败了。其中无奈是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

对于辛亥革命,应该是最成功的,但是这段时期,有一些事情必须说明白,一、袁世凯并不是窃国者,二、纵使孙中山一直就任大总统一职,孙中山也无法统一全国。辛亥革命推翻的不仅仅是清王朝这么简单,也不是废除封建帝制那么简单,当然也不能否认废除封建帝制是一件大事,但是,这次运动后,造成了中国群龙无首的局面,就是孙中山竞选大总统这件事,也无法服众,早在晚清末年,李鸿章就曾认为,若晚清这座破屋一旦倒塌,必将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所以自己才要做裱糊匠,所以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必须有一位权威人士主持大局,其实这时候袁世凯已经成为不二人选,。然而,担任职位的开始既是他开始为国自强的开始,也是他无奈的开始。在担任大总统后,袁世凯就步上了改革的征程,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式曾说:“我们需要改革财政制度、货币流通体系以及法律结构。只有做好了这些事,大清国才能恢复完整的主权。而且,也只有等她彻底恢复了主权,才能真正理顺国家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这三项改革中的任何一项都与其他两项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

然而,由于后来的“二十一条”让袁世凯跌入名誉深渊。其实我们应该认真的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其实袁世凯是最恨日本人的,这个可以从已有史料了解,从1915年2月2日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到5月7日日本发出限时48小时答复的最后通牒,历时105天,谈判20多次,现在对照天津市历史档案馆现存的袁世凯对《二十一条》说帖的朱批原件,可以发现更多的“字斟句酌”和“讨价还价”,如日本政府提出的有关东部内蒙古借款、课税、开埠、合办农工业等方面的要求,袁世凯批:“办不到”;有关日本臣民在满州可租赁或购买土地,袁出“或购买”3字,批:“购买有碍完全领土”。最后,他写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

在签订过后袁世凯曾说:“虽然胶州湾有望收复,主权亦勉得保全,然南满权利,损失已多,创巨多痛,引为渐憾,己则不竞,何尤于人?我之积弱招侮,事非旦夕,亦由予德薄能鲜,有以致之。顾谋国之道,当出完全,而不当掷孤注,贵蓄实力,而不贵鹜虚声。切不可图逞血气,任意浮嚣,甲午。庚子覆辙不远,凡我国民,其共戒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历史给出的局限性,纵使伟人,也无法改变,只能蓄力待变,只一个“无奈”可形容。因此晚清至民国是一个自强的过程,也是一个无奈的过程。

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章传》里引用西方评论家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以一人敌一国。”――实则异常清晰地揭示了晚清国家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而且这种洞见,也开拓了从清朝内部认识其运行乃至失败的观察理路。“从中国发现中国”,这个样本很标准。

自强运动,是晚清中国,从中央内部发生的一场主动引领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它的实际领导人,在中枢为恭亲王奕D,在外则为疆臣之首李鸿章。后来恭亲王被罢除,只剩下李鸿章独力支撑。所以,研究李鸿章,实则是理解这场运动,以及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何以延宕并失败的关键所在。一般批评,李鸿章重器械,尤重军械,但轻制度与思想。更准确的描述是他所进行的“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可是,就是如此低层次的现代化改革,结果却以一场战争而告全盘失败,原因何在?这是我们追索的疑问起点。两次鸦片战争,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这是晚清中国重大的挑战:是否以及如何融入现代化的潮流之中?在当时,这尚以“远忧”的面目出现。

与此挑战相伴随的,对清廷来说更具生死性质的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这一延续14年的战争,虽然清廷最终未被推翻,但在扑灭太平军的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的权力关系完全改变。纵观中国历史,皇权高度垄断与集中,至清达到高潮。这一朝,不仅没有所谓“相权”,甚至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也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一人而集天下之权,有清一朝,满人给真正创造出来了。

任何制度达到高峰,自必下坠,然后再造。席卷中国16个省(当时全国为18个省)的太平军,清朝的“国家军队”无力抗击,节节败退。作为一种替代,乡勇聚集成军,最后竟以曾国藩的湘军完成了平定太平军之乱的重任。曾国藩攻克武汉之时,咸丰皇帝即欲授他军务全权,结果当时的军机大臣祁`藻力谏:“本朝家法,无专用汉人督师者。曾国藩以侍郎在籍守制,无尺寸之柄,乃举旗号召,英贤云从,若再授以疆圻,复总师干,威权太重,恐非国家之福。”因此评论,曾国藩获权时间再次后延。地方军事势力的崛起,从“中央”的角度与利益观察,很难说祁氏的担忧没有道理。只是,时势造英雄,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曾国藩建功立业,不授权无可为继。由此,形成一个100年后才逐渐解决的军队结构性问题:兵为将有。后来的军阀横行,其源头在此。

历史出乎意料之处,往往在于它逸出思考之外,中国皇权制度之破坏,竟然是军队系统的“国有”变“私有”。兵为将有之后,中央与地方,满族与汉族渐次形成:内轻外重、满轻汉重。对抗太平天国之“近虑”,形成的军队“私有”性质及其延伸出新的权重关系,是恭亲王尤其李鸿章解决“远忧”,为晚清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结构性条件。这一方面表现在,李鸿章作为地方领导人可以统领全国性运动;而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怪异的、合乎制度“地方领导中央”,又将遭遇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竞争。其内耗,超过想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强大的中央权力将国家导入轨道;很遗憾,此际的中国,却是“弱中央强地方”,社会动员与国家动员,皆捉襟见肘。而我们的东亚近邻,曾经长期分裂而分散的日本,却以“撙王”为号令,统一了国家的意志,成功进入转型期。两国命运,也自此逆转。

到了甲午年,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竞争者日本,主动地挑起一场战争,希望借此战争来比较胜负。与这种寻衅求战相伴,清廷内部主战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主流。他们希望过去30年各种结构性的矛盾,由疆臣李鸿章领导现代化转型――所谓内轻外重格局种种,可以经此一役而彻底解决。有着多重含义与利益诉求的这场战争,无论李鸿章多么明白自己以及晚清中国实力不济,无力对抗,却难以逃避战争来临。

在相当的意义上,与日本之战,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尤其是这后面的,清廷内部的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才是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庞大中国进入现代化轨道过程中,掣肘何在约束何在。所谓传统中国,在此可以得窥。

当然,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可是,这个国家也输了。由此,历史逻辑显示出它残酷的一面:满清政府领导这个国家完成现代化转型,宣告不可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其前提,则是清王朝的崩溃。

相关参考

揭开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

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

晚清民国之际,上海的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晚清至民国之际,特别是开埠后的20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在苏州,而航运中心逐渐转向了兼具海运与长江航运的上海,上海港承担起了商业中心——苏州的外港角色,到达上海港的货物通过苏州分散至长江流域,而农

洋务运动的背景 晚清洋务运动是怎么兴起的

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

此人是民国大军阀,儿女都与他不相为谋,无奈晚年只能逃往台湾

民国军阀杨森虽行伍出身,却爱舞文弄墨,他把自己信奉的武士道精神、法西斯主义和一些治家格言等东拼西凑,制定出一套严酷的家规,军事化管理自己的家人。杨森长年寻花问柳,声色犬马,对妻妾毫无感情可言,只是把她

清朝皇帝雍正登基的悲哀与乾隆继位的无奈

同样是排行老四,雍正与乾隆这对父子各自的承继手续,却在人们心中,得到的是截然相反的评价。幸运的乾隆,在乃父登基后,备受重用,不少学人认为他是康熙理想的异代继承者,父凭子贵,造出胤掉包陈家幼儿取宠的小说

一场清政府内忧外患之下的"自强新政"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清朝官员认识到了中国与西方相比已大大落后了,深深感到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借师助剿",又使一批握有实权的官僚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有了切身体会。于

敢拒绝五位民国总统骚扰的绝代名伶

原标题:敢拒绝五位民国总统骚扰的绝代名伶在晚清到民国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伶人的自轻自贱是为了生存。但是在凄风苦雨的现实环境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伶人,以孤傲的性格显示他们的奇狷与自好。他们知道,自贱只会更加

大汉王朝最后一任丞相的辞世与无奈

蜀汉建兴十三年(234年)中秋,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五丈原村),历经了七年五次北伐的诸葛亮,再也撑不住了。原创: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对阵图北方干燥的天气、初秋多变的气温、繁重的军务,劳师远征的疲劳,

晚清六大武术高手:李云龙、霍元甲入榜,谁才是你心目中的第一?

在冷兵器时代,我国的习武之人很多,这不仅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上阵杀敌。即使到了清朝晚期,依然有不少武林高手,他们武术高强,惩恶扬善,甚至与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今天,小编盘点了晚清六大武术高手。一、董海川董

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

余德富按语:  何香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奇女子。她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她既是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