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禁教是哪个皇帝实行的
Posted 宗教
篇首语: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中期禁教是哪个皇帝实行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中期禁教是哪个皇帝实行的
我们知道,基督教最迟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传入到了中国。据说在7世纪的时候,就由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传入中国,但是在后期遭到了挫折,但是在明代后期的时候,基督教又获得了大空间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还发生了四次的灭佛运动,也就是史上著名的佛教镇压活动,对于清朝的禁教运动来说,却不是这样的,那么清中期禁教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根据相关历史的调查,我们知道在雍正和乾隆在位的时候,都对传教士的动机表示怀疑,并且相信,一旦中国人信奉天主教,就会收到西方的控制,从而会影响到清朝法令的推行和实施,这样的话,清朝的统治也就难以继续了。
所以清中期禁教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对天主教性质的怀疑。因为,在那个时候,在清朝看来,宗教是很容易被人所利用的,还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动荡。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宗教而引发农民起义的一个典型事例。由于宗教思想对于群众的影响较大,再受之他人的利用难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从而使得统治阶级对天主教越来越畏惧,才会出现统治者对宗教的进行打击。其次的原因就是对天主教的一些活动形式的猜疑。在清朝时期,有很多的活动,像是清朝的白莲教所举行的反清复明以及多地的回民起义活动的盛行,这些都与宗教有着很深的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震动了统治者,因此,才会出现禁教活动。
在中国的史学家们一般认为是在晚清不平等条约时代之后才有的反基督教运动,可是他们却忽略了清中前期长期存在的禁教,那么清中期禁教这一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又是什么呢?通过历史的考察,我们知道自从明末以来,基督教就以不间断的形式存在于中国历史之间。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就曾因为罗马教廷的礼仪之争而宣布了对天主教禁止可也,于是清代时期继续禁教。但是据说康熙一生与传教士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直到在雍正时期才真正开始进行禁教活动。
关于清中期禁教这一活动,它是由官方发动对天主教的查禁,其中主要是由于天主教可能会产生国内外政治影响以及对宗教自身性质的认识等一连串的原因和结果造成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古代在没有政府状态下的环境中,民族国家或地区间的相互不信任,相互惧怕也是常见的事情。因此,在清朝的时候,实行了对宗教的查禁,尽管遏制了康熙时代天主教的发展势头,但已经不可能彻底查禁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天主教传播了,也正是这样,这一行为影响了晚清和基督教之间的政教关系。另外,在长达一段时间的禁教活动,使得在朝廷与各级地方官中培育了一种习惯性的反教情绪。并且这种反教情绪使朝廷和官员漠视现实中的力量格局,并且不计后果的极度仇视宗教。容。
历史人物 生活在繁荣的清中期,嘉庆帝生日为何如此冷清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宫廷里最重视的节日就是元旦、万寿(皇帝诞辰)、冬至这三大节了。每逢这三个节日,无论内外臣工,都必须呈送表、笺以示庆贺,清廷内部庆祝三大节的场面也非常热闹。然而在嘉庆帝执政时期,这隆重的“三大节”却变成了“两大节”,嘉庆皇帝自己的万寿节常是冷冷清清、寡淡无味的,就连他的三个整寿庆典都异常冷清。>>嘉庆帝即位时36岁,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 年)驾崩时61岁,御极二十五年,共有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这三个整寿万寿节,照理说这三次应当是最隆重的。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十月初六是嘉庆帝的四十大寿,百官从前一年就上奏嘉庆,建议要大办特办这次四十整寿。但谁曾想这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突然驾崩,按照古制,父丧后儿子应当服丧27个月,如若按此,本年十月初六还在大行皇帝的丧期之内,肯定是不能大操大办的。>好在清制“以日代月”,皇帝守丧的实际丧期缩短为27日,如此一来在嘉庆寿诞前夕,群臣便纷纷上奏,万寿节可以照常大办,然而据《清仁宗实录》载:“(嘉庆)不御殿受贺。”嘉庆帝或许觉得父皇刚刚驾崩,还没来得及下葬,自己大办寿辰有些不妥,为避免引起百姓议论,他最终选择简办寿典。>>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嘉庆帝眼见自己五十大寿将近,特意下旨给内务府寿辰简办。嘉庆帝在谕旨明确禁止朝中大臣给他赠送珍贵礼品:“万寿正日,准各恭送如意一柄,其珠玉陈设等件,一概不准进呈。” 事实上,哪些人可以呈递如意祝寿,嘉庆皇帝也规定得极为详细——亲王、郡王、贝勒等人可以当面呈递如意,而贝子、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将军等则只能在内廷呈递进献。这些人都算是皇帝的亲戚,是自家人,像朝中其他大臣,则一并免去此礼。就这样,嘉庆皇帝的五十大寿就在自家人送礼的过程中冷清度过了。>>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适逢嘉庆皇帝六十大寿时,为避免铺张浪费,嘉庆皇帝干脆提前一年就对朝臣加以警告——他心里很明白,就算普通老百姓过六十大寿都会大肆庆贺,何况是统领天下的皇帝呢?为了不耗费国帑,嘉庆帝特意在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二月下旨明言:“来年朕寿登周甲,所有金珠玉器陈设,仍一概不准进呈。”>说起来,嘉庆皇帝之所以选择简办自己难得的万寿节,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比如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刚刚平定完教首林清起义的嘉庆皇帝,闲来一想到自己五十四岁生日就快到了,可天下还是这么不太平,心情十分烦闷,于是就下旨内务府:“此次寿辰,实无心绪。”所以,那年宫中的万寿节极为冷清,就连次日的皇后千秋节也被迫从简。按理来说,只差一天的万寿节和千秋节,应该大操大办才对,但却因嘉庆帝没有心情而冷清至极。>>虽然嘉庆皇帝把自己的万寿节过得极为冷清,但好在他心怀天下,每次都趁着自己过寿的名义给百姓做点儿实事。比如在嘉庆皇帝六十大寿之时,为“普天同庆”,清廷宣布免去天下历年正耗民欠并缓征钱谷,折合白银共计21296800余两,此等举措无疑惠及天下百姓,因此在嘉庆帝驾崩后,道光皇帝率群臣为其上谥号为“仁”,倒也是理所应当之举。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