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掉慈禧杀荣禄

Posted 光绪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掉慈禧杀荣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掉慈禧杀荣禄

2、三国张既是谁?不用一兵一卒却吓得两万羌人投降

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掉慈禧杀荣禄

光绪身边的变法集团在政治上的幼稚,集中体现在康有为身上。而康有为的不成熟,则体现在他的狂之一字上。极端固执是康有为最显着的性格特征,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则是致命的缺陷。这导致康有为目光狭隘、行事偏激,也注定了他不能从善如流,把握时机,领导维新变法绕过重重暗礁走向胜利。他既敢于挺身而出又难以驾驭大局、既自命孤高又幼稚天真。在风起云涌的大变革中,他做事过于理想,不善权变通融,不是勉为其难,就是自不量力。

对于光绪这样百年不遇的圣君,康有为顶礼膜拜,万般信赖。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他焉能不放手一搏?他再不屑于像洋务那样搞点滴改良,更不屑于投靠地方督抚以幕僚终老。蛟龙出海,猛虎下山,他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大气魄,难怪乎见过他的人说他慑力胜人。

然而,他不是法国的拿破仑,手中无一兵一卒,却幻想走极端路线诛禄围园,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太后,捕杀大臣,效仿二十四史中扶皇帝登午门,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那一套程式。殊不知这在精明干练、深谙宫廷阴谋的慈禧眼中,他无异于是一个舞台戏文看得太多的土乡绅;他不是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却在初得光绪的一点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不广结盟友,却打草惊蛇,四面树敌,杀气腾腾地直接向反对变法的军机大臣荣禄公开挑畔: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试想荣禄何许人也?他是慈禧最依重的心腹重臣,官场老手,手握雄兵,且能容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般威胁,矛盾焉有不激化之理?北宋王安石以其尊崇无比的宰相地位,和无懈可击的道德声望,敢于石破天惊地喊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最终仍然归于惨败,遑论康有为一个工程部科长(工部主事)?康有为摆出你死我活的架势,也许是为了震慑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但这种情绪化的言论固然非常痛快,却缺乏改革家应有的冷静和理性,无可避免地引出政坛动荡的负面影响。

先秦时韩非子早有预言: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堂弟康广仁对康有为的缺陷看得十分清楚: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渠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梁启超则直接评价其尊师: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而同为变法领袖的梁启超虽然才华横溢,胆力和韧力还不如其师。戊戌维新的领导人物大都是一批知识界精英,作为学者和思想家、宣传家,他们才华横溢,几乎每人都有极深的学术造诣,有的人还是学界泰斗。不幸的是,他们中没有产生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军事家、实干家。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悲剧宿命。他们虽有献身精神,但疏于政务,黯于世事,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准备。在一个古老腐朽的国度里,仅仅是搬搬椅子挪个座位,都要流血死人,而要靠文人的一纸改革理想,想实现什么大同世界,实在是痴人说梦。但这就是一伙天真和真诚得同时让人不忍批评的人。他们手里只有一支笔,但老是觉得可以一支笔横扫千军。他们只有一颗心,却老是拍着胸膛,说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样血与火的历史一次次重演,从来也没把他们教育得聪明一些。杀几个一品大员等于变法--真的,康有为怎么会以这样的姿态在森森紫禁城中第一次亮相呢?他根本没有刀,却在刀枪丛林中操刀上场。而且这么快就把自己心里的刀亮给了敌手,他究竟所恃何物?

改革本身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会遇到旧势力千万百计的反对和阻挠。因此,改革者不仅需要有理想热情、有献身精神,更需要智慧谋略、洞察能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减小改革阻力。政坛没有给谁设立道德法庭,政治家只讲共同利益,不能过多地拘泥于个人道德。在封闭保守泥沙俱下的晚清帝国进行这样一场千年未有的大变革,幻想改革阵营里只能是心心相映的同志好友,是天真幼稚而且十分有害的想法。维新派的政治选择固然需要考虑道德因素,人心向背,但更重要的是看力量对比,是把握权力的杠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站到自己一边。只要是对变法的事业有利,可以与魔鬼打交道,同曾经是敌人的一方结成联盟。

可惜,康有为们没有积极争取各种可能争取的力量,哪怕是暂时的同盟者。他们的本钱和实力,与日本的维新派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缺乏强大的政治后盾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当强学会成立,像李鸿章这样在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主动示好,提出捐银三千两时,却被维新派以其签订《马关条约》声名不佳为由断然拒绝,扬言绝不要汉奸卖国贼的钱。这不仅打了李鸿章的脸,也使李鸿章属下的淮系军人也拂手而去(聂士成在强学会成立之初也曾捐银相助,后来却与康梁形同水火,政变后即卖力地追捕梁启超)。

待到康梁与张之洞闹翻,地方督抚大员可依靠者已屈指可数,实际已成孤家寡人,形影相吊。其实,在维新派同顽固派的斗争中,李鸿章和洋务派分至少可以起到缓冲矛盾、甚至牵制削弱顽固派作用的,如果拉住了他们,就会使大多数袖手旁观的官僚群体保持中立,使维新运动具有更大的声势和群众基础。反之,就会使大多数官僚跟在顽固派后边少见多怪,蜀犬吠日。可是维新派没有看到这一点。与日本明治维新强大而庞杂的同盟军相反,中国的维新队伍随着变法的深入而七零八落,四处走散。

光绪推进变法的心情实在是太迫切了,连老谋深算谨言慎行的袁世凯看也对他所用非人的缺点洞若观火,苦心劝谏道:

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变,即有外患。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至新进诸臣,固不乏明达猛勇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慎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

可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当年血气方刚的康梁一派对此置若罔闻。好冲动的书生康有为与好冲动的光绪皇帝结合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三国张既是谁?不用一兵一卒却吓得两万羌人投降

十六岁做了小吏,后来举孝廉,他没去;曹操做司空时,又征召他,他也没去;不久举茂才,上任做了新丰令,并且考核成绩在三辅中第一。

他叫张既,字德容,雍州冯翊高陵人。名字虽然少为人知,但能文能武,深有谋略,立下许多功劳。

两番游说马腾,平定河东

袁尚和曹操在黎阳相持不下,袁尚又派郭援、高幹和匈奴单于攻打平阳,并意欲联合马腾、韩遂等抗曹,曹操后方危急。钟繇派遣张既前去游说马腾等人联合攻击高幹、郭援,张既两次出使,说服马腾,归顺曹操,会击高幹等,基本平定了河东。

马超反凉州,张既跟随曹操在华阴打败马超,向西平定关右。曹操让张既为京兆尹,招怀流民,兴复县邑,百姓都很感激。

曹操想迁徙百姓充实河北,陇西、天水、南安百姓人人恐惧,扰乱不断。张既使三郡内为将校官吏者免除民众税捐,让他们整治屋宅,筑水碓,显示无迁徙陇右郡民之意,民心才安定下来。

四千杀敌一万,平定河西

卢水、治元多等谋反,河西大扰。曹丕说:“非张既不能平定。”

张既渡河以后,犒劳赏赐部下,进军显美。数千胡骑要趁风放火烧营,将士都很害怕。张既夜间埋伏下三千精锐士卒,让参军成功英率一千余人挑战,并假装逃跑,胡骑果然追击,张既伏兵四出,攻其首尾,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

曹丕高兴的说:“您以寡胜众,功过南仲(周文王时名将),勤逾吉甫(西周军事家)。您不但打败了胡人,更让河西永远平定,使我从此不用担忧河西了。”

不费一兵一卒,震服羌人

酒泉苏衡、羌豪邻戴、以及胡人被攻破以后,张既上疏请求与夏侯儒修建左城,筑关隘,置烽火台、粮仓以备胡人。西羌惊恐,率众二万余投降。

西平麹光等杀其郡守造反,张既发布檄文通告各部落的羌人:被麴光等人诱惑欺骗而加入叛军的无罪,能够杀死敌人将帅送来首级的加倍封赏。檄文发布以后,麴光的部下杀死了他并送上了他的首级,其余的人安居无事。

张既治理凉州、雍州有二十多年,施政惠民,在军事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以礼征召的扶风庞延、天水杨阜、安定胡遵、酒泉庞淯、敦煌张恭、周生烈等,皆有名位。

相关参考

此人不用一兵一卒就,三年时间只买鹿,就将一个国家搞垮?

此人不用一兵一卒就,三年时间只买鹿,就将一个国家搞垮?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政权的更迭绝对少不了战争,而一旦发生战争就肯定少不了流血事件。所以无论何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攻城略地的战

不发一兵一卒使鲁国转危为安

大家好,今天是2015年10月12日,历史上的今天――-新四军正式组建。知古今事,行天下路,这里是文天下。今天我们讲春秋。子贡洞察形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因势利导,投各国国君之所好,摇唇鼓舌,纵横捭

英国侵略者不费一兵一卒得宁波

  英国侵略者第二次占领定海城之后,为了达到长期占领、掌控浙江海域的目的,接着又出兵镇海、宁波。镇海军民奋起抵抗,直至城陷;宁波守军不战溃逃,被英军轻易得手。这两次战役的失败,表明清政府在浙江战场上已

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西凉,李渊是如何做到的

618年(武德元年),为了对于薛举,李渊派使者出访凉州(即武威)与李轨结盟,称其为堂弟,李轨十分愉快。与李轨结盟,只是李渊的权宜之计,为的是对于西秦。西秦被覆灭后,李渊下旨封爵李轨为凉州大总管、凉王。

不费一兵一卒平定西凉,李渊是如何做到的

618年(武德元年),为了对于薛举,李渊派使者出访凉州(即武威)与李轨结盟,称其为堂弟,李轨十分愉快。与李轨结盟,只是李渊的权宜之计,为的是对于西秦。西秦被覆灭后,李渊下旨封爵李轨为凉州大总管、凉王。

张既:不用一兵一卒吓得两万羌人投降的三国强人

...为人知,但能文能武,深有谋略,立下许多功劳。还不用一兵一卒吓得两万羌人投降了自己。公元221年(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

李冰为何能让秦国不耗费一兵一卒便打败了楚国鄢城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前三国之一,实力强大。但是秦国却还是受到了燕国间者苏秦死间齐国之事的影响,先后两次陷入了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秦昭王想要和齐国结盟而起。此事归结起来,还是因为秦昭王

司马昭不用一兵一卒,导演一场血腥屠杀,除掉天下三个顶尖将才

一、邓艾献计灭吴引猜忌邓艾破蜀立下大功,内心膨胀,写了一封让司马昭心惊肉跳的信。数十年前曹操攻取汉中,司马懿劝曹操得陇望蜀;现在邓艾劝司马昭得蜀望吴。邓艾制定好灭吴计划,主张伐吴。看完邓艾的信,司马昭

管仲有一条计谋,灭国不用一兵一卒,如今成为美国杀手锏

现如今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不过世界上一些国家仍然生活在战乱之中。战争带来的伤亡是无法挽回的,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在我国古代史中,太平盛世可是不多见的。五千文明中,有三分之一都在战乱中。其

曹操是怎样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袁熙和袁尚

袁绍临终之时,由其妻刘氏及谋士审配、逢幻操纵,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其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恰在此时,曹操乘连胜之威,进攻黎阳。袁谭迎战大败,只好派人向袁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