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

Posted 太后

篇首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奕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奕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

2、驻台快讯/新党推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建议追究“台独”主导者责任

奕与慈禧叔嫂夺权后,为何共创“一国两制”方案

这是一个非诚勿扰式的故事与一般爱情故事不同的是,这两个人的恩怨情仇牵涉到了天下社稷、人间苍生、乃至世界变局的宏大命题。小伙的名字叫作爱新觉罗·奕?,人称恭亲王;姑娘的名字叫作叶赫那拉·兰儿,人称慈禧太后。

有关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如此演绎着。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愿意用这样家长里短的平民心态和八卦视角,来观察那些曾经不可望、更不可及的伟大人物们,以便在艰难尘世中自我宽慰:彼此彼此,无非如此。

八九点钟的太阳

有关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任何八卦,自然于史无征,甚至连那传诵得更为广泛的慈禧太后与荣禄的地下恋情,也只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流亡海外后,为了鼓动华侨们捐出自己的血汗钱,而炮制出来的唐人街街头肥皂剧,被英国的无良记者和文人加工后(即所谓的《慈禧外纪》),成了海内外推崇半个多世纪的信史。

即使在入关时豪放不羁的满人,在执政者的位置上坐了200多年后,于礼教这一基本原则,甚至比汉人还能严防死守。当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与世长辞时,慈禧太后还只是个26岁的二奶,作为大婆的慈安太后,比她更小,年仅24岁,正是流年不利的本命年。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刚刚处理完了与英法联军的艰难谈判,英法不仅撤军,而且转过身来协助大清中央镇压太平天国。恭亲王成为国际舞台瞩目的政治新星,此时,他也只是个28岁的青年干部。恭亲王赶往热河奔丧,想向两位寡嫂见面请安,起初遭到八人帮拒绝,理由就是叔嫂私唔,不合礼法。14年后(1875年),同治皇帝过世,他的皇后随即自尽,尽管对其死因有很多猜想,但毫无疑问的是,她立即被中央宣扬为道德模范,树立了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贞节牌坊。

恭亲王与两位寡嫂之间的共同之处,关键就是两点:一、深感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八人帮,日益跋扈,贵为太后和亲王,却毫无尊严与权威;二、他们都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深信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自己的,如果不能犯难一搏,今后的漫长人生都将在八人帮的阴影下度过。

在打倒八人帮的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中,除了主流观点强调的各种利益团体的博弈和斗争外,作为政变发动方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他们那飞扬的青春,无疑是难以忽视的因素。正是这种朝气,形成了他们冒险一搏的勇气,也奠定了之后三十年改革开放(洋务运动)的基调。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这次政变的尖刀,对45岁的肃顺和54岁的端华实行外科手术般精确打击的,正是时年21岁的醇亲王奕(光绪之父、宣统之祖父)。或许,这不只是两个利益团体的搏杀,也是两个时代的格斗。

野史记载,肃顺在临刑前,引唐代杜牧的诗句作为绝笔: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七绝《赤壁》),此事果然为真,则周郎、铜雀台、二乔的矛头所指,很值得玩味。而高阳在他那著名的小说《慈禧全传》中,更是绘声绘色地记载道,肃顺在死前跳脚大骂:恭六,兰儿!你们叔嫂狼狈为奸,干的好事!你们要遭天谴! 凡此种种,皆给热衷阴谋论、酷爱八卦的看客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国两制

年轻的叔嫂联手夺得了政权,但在制度设计上却犯了难。

合法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是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他需要辅政者乃至摄政者。而合法掌握辅政权乃至摄政权的八人帮,却已经被打倒,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面对这种局面,叔嫂们创造性地进行了一场涉及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国两制,即太后的垂帘听政制度,与恭亲王的亲王辅政制度同时并存。

这两种制度,虽然史有先例,但都是权宜之策,并不符合大清祖制,更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防止君权旁落的基本准则。自古以来,后宫、外戚干政都是正统朝廷所不容许的,而且,垂帘听政很容易激发人们对武则天称帝的无限遐想。至于历史上的亲王辅政,大多都演变成为篡位的悲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台阶上,这些血缘高贵得离帝座只有一屁股之遥的亲王们,其实是睡在身边的、最为危险的政敌。

在大清国的现实条件下,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成为唯一的选项,而且,为了防止出现武则天或多尔衮,这两种体制必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这种叔嫂共和的权力格局,在清初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搭档中,已经做过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在那个年代,孝庄的权威远不如多尔衮,实际上还是亲王辅政一头独大,只是因为多尔衮或出于政治觉悟或出于伟大爱情,才保住了顺治小皇帝的皇位传承。但已经无限接近于最高权力的多尔衮,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老二们惯常的下场:身败名裂。

如今,两宫太后既不如孝庄那般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恭亲王也没有多尔衮那样一句顶一万句的威望,实力对等的前提下,真正的权力分享与制衡便得以成型,并且日益固化为一国两制,成为大清国晚年的主旋律。即使在恭亲王被贬的甲申易枢(1884年)中,也并没有出现后世主流史家所说的太后专政局面,无非以醇亲王奕顶替了恭亲王奕?,依然是亲王辅政。到了宣统朝,则形成了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的叔嫂共和局面。纵观清史,孝庄太后/多尔衮、慈禧太后/恭亲王奕?、慈禧太后/醇亲王奕、隆裕太后/醇亲王载沣,成为四组叔嫂共和的搭档。

这种叔嫂共和的一国两制,不仅形成了皇族与外戚之间的微妙平衡,并且在晚清内忧外患的惊涛骇浪中,维持和保障了领导阶层的圈内民主,为保持中央政权的基本稳定、凝聚作为统治基础的满清贵族,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此之后,大清中央核心虽有权力斗争,但你死我活的路线斗争并不多,所谓的洋务派、保守派、清流派,其争斗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权力的分配、改革的节奏、力度、尺度上。除了在戊戌变法/政变、义和团/八国联军时期之外,高层的人事更替,很少带来政策的急转弯,新的领导班子往往萧规曹随,以渐进改革为基调的政策贯穿始终,令大清王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在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任小皇帝手上,依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寿命。

天平的砝码

毫无疑问,涉及方向和旗帜问题的路线斗争的安宁,并不代表着涉及利益与势力的权力斗争的消停;垂帘听政与亲王辅政这一国两制的共存,并不代表着负责听的太后与负责做的亲王之间的和谐。帘幕内外的争斗,成为大清中央内部的主要矛盾。

在叔嫂共和的早期,年轻的太后们与亲王们(参与政权管理的并非只是恭亲王一人),基本奉行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太后们在后宫负责教育皇帝,而亲王们负责在朝廷管理国家。一切政令都通过形式意义上的谕旨而下达,太后们更多地是代替皇帝履行国家元首的象征作用。

根据一国两制原则设定的权力框架,国家大事的处理程序有六个步骤:一、慈览,一切中外章奏,均首先呈递两宫皇太后慈览---请注意,是览,而不是直接处置;二、详议,即慈览后发交议政王(即恭亲王)和军机大臣详议;三、请谕,两宫皇太后代表小皇帝发出具体指示,实际上,基本是军机处拟好了处理意见报批,形式上的意义为主;四、缮拟,根据太后的批复(往往是知道了三字),军机处缮拟谕旨;五、阅定,太后审阅;六、颁发,发至内阁正式施行。

这一制度的设计,与当时西方的责任内阁有相似之处:太后等于国家元首,代表最高权力,而不介入具体事务;而亲王负责的军机处则等于国家行政机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在叔嫂共和的早期,实权显然是在恭亲王的手上。辛酉政变发生后,刚刚派驻北京的美国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向华盛顿报告了中国的宫廷革命,准确地提到了恭亲王的摄政实权,却丝毫没有提及慈禧的名字,因为他压根没搞明白中国还有两个太后。在1868年《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流程的详细介绍中,几乎完全找不到太后在其中的作用。美国有历史学家相信,在太后与亲王的联合政权中,太后的作用是象征性的。

在这样的格局中,恭亲王自然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瓜田李下,嫌疑自生,恭亲王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令太后们感觉被怠慢,甚至怀疑将遭遇又一个多尔衮,实在也在情理之中。当叔嫂共和进入到第四个年头(1865年)时,两宫太后突然发难,一举褫夺了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

后人普遍认为,这是慈禧太后主持的夺权行动,但这实在是两位年轻寡妇的联手亮剑。尽管都被尊为太后,但此前慈安太后贵为皇后,她之于慈禧,不仅是妻于妾,更是君于臣。这是很多研究晚清的人们,所容易忽视的基本定位。作为昔日的正宫娘娘,同治皇帝的教育,乃至日常生活,都是由慈安太后,而非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来负责。在后世的眼中,慈安太后的形象十分和善,甚至懦弱,但在最为关键的辛酉政变中,她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和刚毅,绝不亚于慈禧,而且,正牌太后不必依赖母以子贵就已天然获得权威资源和号召力,更是慈禧难以企及的。从公、私两方面看,慈安太后在捍卫皇权方面都绝非一个唯唯诺诺的跟班。维护和巩固同治皇帝的地位,应对来自国内外的一切挑战,两位太后担负着共同的使命,其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区别或许只在于: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个低调、一个高调。

在慈安、慈禧和恭亲王这个年龄相仿的三角组合中,真正的核心是年龄最小的慈安。她在表面上的清净无为,正是一个国家元首的应有的超然姿态,从而放手让其他两位管理具体的行政事务,并且游刃有余、不露声色地调节着左右平衡:在褫夺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时,她站在了慈禧一边;而在之后处死慈禧的宠监安德海,尤其在为同治皇帝挑选皇后时,她又联合了恭亲王。如果我们认可恭亲王与慈禧均为人中龙凤,能如此周旋于这对龙凤之间的慈安太后,就不可能是懦弱无能的庸才。

1865年对恭亲王的修理,效果是显著的。在一番深刻的自我批判后,恭亲王被允许重返领导岗位,但其定位却迅速地调整为一个大管家,而太后们则超越了皇嫂、确定了女主人的主导定位。在她们看来,恭亲王似乎开始远离成为多尔衮第二的危险。

1881年,慈安太后暴病身亡,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平衡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砝码失落了:三年后(1884年),慈禧太后就驱逐了恭亲王。但实际上,在1884年那著名的甲申易枢后,叔嫂共和的一国两制并未结束,顶替上来的醇亲王虽然比恭亲王的身段更为柔软,但绝非太后的附庸。

垂帘听政与亲王辅政的权力天平上,慈安太后这一砝码的分量,背后正是满清部族专政的坚实传统,他们念兹在兹所防范的是:不能出现武则天,也不能出现多尔衮,这种原生态的权力分立、相互制衡,或许正是这个被称为腐朽、没落的政权,居然能活到260多岁的高寿的主要原因?

驻台快讯/新党推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建议追究“台独”主导者责任

海峡导报讯(驻台记者 薛洋 文/图)17日晚8时许,新党举行创党26周年党庆大会,党主席郁慕明正式对外宣布新党版“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该方案除了倡议两岸和平统一、国号直接称为“中国”,将对“主导台独者”究责,并“开导”被误导的一般民众。

新党倡议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如下:

一、两岸和平统一,尊重各自政经制度与生活方式,统一后共同的国号、国旗由双方政治协商决定。我们建议,国号直称“中国”,并考虑由两岸共组协商机构,处理两岸间政治安排的事务。

二、和平统一后,联合国中国代表团纳入台湾代表。非政治性的国际经贸、体育等组织,台湾可单独加入。

三、和平统一后,维持台湾多党竞争的选举制度,但不容许“台独”分裂活动。应充分理解两岸长期对立造成的疏离,开导统一前被“台独”势力误导的一般民众,耐心谋求心灵契合,但对主导“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各界人士,必须追究其责任。

四、和平统一后,两岸既已结束政治对立,台湾自当缩小军事编制,停止对美军购,省下经费用于社会福利及经济建设,将台湾打造成非战之区、和平之岛。

五、和平统一后,台湾原军公教人员被剥夺的权益应予恢复,承诺的待遇应予保障。两岸形成共同市场,帮助台湾融入国际经贸整合,扶助台企加入“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机遇。

六、和平统一后,台湾与大陆以不同政经制度治理,但台湾同胞可按大陆法规参与大陆的政治运作,亦可参加中央层级的治理人才甄选。

七、和平统一后,台湾各领域菁英在国际赛事获奖者,比照大陆标准,享受同等奖励。

八、和平统一后,继续推进两岸“共写史书、共享史料”,客观呈现国共两党及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共同传承中华儿女的光荣历史。

郁慕明痛批,如今蔡英文“执政”下,两岸政治对立情形恶化,走向战争的机率不断提高,因此新党力挽狂澜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倡议。他指出,两岸统一不是并吞谁,而是台湾民发展空间的扩大,共同分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机遇,如果当权者仍执迷不悟,坚持用违宪叛国的“一中一台”处理两岸关系,就意味着全面与大陆对抗,将台湾推向战争,新党为了坚决保障下一代的安定繁荣,只有行使公民抵抗权,与不义的“台独”统治者奋战到底。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

铭记抗战历史中队活动方案

1.4月五年级中队活动——铭记红色历史共创金色未来活动方案,急《铭记红色历史共创金色未来》一、活动目的:1、促进每个少先队员了解中华民族长征胜利的悲壮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

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改变大清政局的叔嫂会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

慈禧跟奕訢说了什么 改变大清政局的叔嫂会

奕訢的一场号啕大哭,连肃顺等人也被些许感动。不过,奕訢心里也清楚,热河是人家的地盘,自己在这里还是要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不然,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奕訢在祭奠完后,他在载垣、肃顺等人面...

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揭秘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

...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

慈禧与小叔子奕訢 揭秘历史上暧昧的叔嫂关系

...他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6岁的小皇帝;同时赐予慈禧慈安,一人一枚印章,八位大臣草拟旨意,两宫太后同时加盖印章,才能够最终生效。咸丰皇帝希望他们之间相互牵制,任何人都不至于独揽政权。然而,事情真的像...

香港一国两制的历史演变

1.香港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呢【历史沿革】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

慈禧太后政变夺权依靠的人是谁,除了恭亲王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

​慈禧太后在公元1861年发动政变,搞掉咸丰皇帝的顾命大臣,掌握了满清中央实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多年的垂帘听政的统治。那么,慈禧能够夺取满清实权靠的只是她自己吗?当然不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慈禧夺权曾联

曹植甄宓叔嫂乱伦偷情却为何成千古爱情佳话?

...文选》后的注解。其实在我们的眼里这两个人的故事就是叔嫂偷情的破事,为何却又被传为千古佳话呢?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丕抢了先,曹

武丁与妇好金戈铁马共创“武丁盛世”

武丁与妇好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在位时间长达59年,武丁继位的时候商朝国势衰微,政局混乱,武丁上任后采取措施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使得商朝的国势很快的扭转,形成了“武丁盛世”,可以说武丁是一个文功武治

面对变法失败的光绪,慈禧为何陷入进退两难

满清晚期,自咸丰皇帝之后,每一位皇位继承人都颇具悲剧色彩,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那个叫慈禧的女人。慈禧在发动「”辛酉政变”夺权之后,对权利的占有欲急速膨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不惜以王朝的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