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并非一开始就不支持戊戌变法

Posted 慈禧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慈禧并非一开始就不支持戊戌变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慈禧并非一开始就不支持戊戌变法

2、历史秘闻 戊戌六君子中,除了谭嗣同还有这5人,其中一人被杀时年仅23岁

慈禧并非一开始就不支持戊戌变法

戊戌维新呢,说她是杀害戊戌六君子的刽子手,确是事实,但说慈禧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变革,完全是带着有色眼镜说话。

百年辛亥纪念在即,市场上研究清末新政的图书逐渐多了起来。在众多的图书当中,我发现两岸三地共同出版的李刚先生的《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一书颇为特别,它以晚清帝国最后的十年(1901-1911)为观察时限,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晚清风云和诸多人物的活动场景。这些人,从地方督抚到中央大员,从落魄的公车举子到涉足外洋的海外学人,从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到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从慈禧、光绪、载沣以至宣统时代的王室成员到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一个个活跃的汉人阁僚等,不一而足。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活跃在帝国舞台上的各色人等,在作者灵动的文字和抽丝剥茧的笔锋下,一个个均神韵勃发并彰显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侧面。

老佛爷慈禧,在后人看来莫过于帝国最为阴毒可怕、最为愚昧颟顸的女人了!女人祸国,多是人们对她与女皇武则天的评价。即便在她离世后,人们也多不改对她的负面评价,反而日益加深了对慈禧的厌恶,加重了对光绪的同情。但在作者笔下,慈禧并非一个老态龙钟的帝国执政者,而是头脑清醒,执事刚毅,颇有挽大厦将倾的气势和魄力。

复杂的慈禧

慈禧离世的1908年,乃清光绪三十四年。如果将此年份安放在整个动荡不安的晚清历史大变局之中,这并非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往前八年,是整个华北地区侵扰不安的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以及紧随其后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再往后的三年,是起于武昌并致满清大厦倾覆的辛亥革命。但是,就是这看似并不起眼的年份,却注定在中国法制史上要写下一笔。该年的8月27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了!

《钦定宪法大纲》与其说出自垂死的满清朝廷,毋宁说来自于当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之手。尽管它强调了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的旨意,但是它也附着了一个中国版的《权利法案》,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问题来了——这个老妖婆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还要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举动?是良心发现,还是人之将死,其‘举’也善,甚或是为了挽救自己日益败坏的名声和奄奄一息的晚清朝廷呢?

理性和愤青,是人们对待历史的两种态度。我知道,在当前的语境中,如何客观地评价慈禧,这是需要勇气的,否则就要被冠以翻案的嫌疑。研究具象的历史人物,要想剥去被后人强加上去的或神圣或卑鄙的外衣,只有将他们还原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才有讨论的前提和考察的意义。摆脱情感和道德的因素,这是评价包括慈禧在内的诸多历史人物亟待解决的问题。

慈禧是个复杂的人。恰如李刚所言,慈禧首先是一个嗜权如命的统治者和善于玩弄权术的宫廷贵妇。试想,在男人占主导地位的宫廷斗争中,一个皇族女人不懂政治、不甚精明意味着什么,结果可想而知。慈禧是靠辛酉政变、扳倒了顾命八大臣起家的。当政期间(1860-1908),虽然后期还政光绪,但是大多数时间里她还是晚清决策的核心人物。在其执政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她实现了君臣和衷共济,满汉一家。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历史学者很少提到慈禧,但这项近代化运动无疑得到了慈禧的首肯,因为在集权体制下,没有最高掌权者的实际支持和理解,革新措施无从谈起。可以说,没有慈禧,就没有洋务运动,当成定论。戊戌维新呢,说她是杀害戊戌六君子的刽子手,确是事实,但说慈禧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变革,完全是带着有色眼镜说话。光绪下诏废八股时,就遭到了守旧派大臣刚毅的阻挠。他随即去颐和园请慈禧支持。光绪五月初二去颐和园,初五就得到批准。这是慈禧支持新政的一个典型体现。维新导致百日夭折的结果在于维新党人的急躁冒进,逼迫慈禧走向了对立面而已。

比康有为走得更远

晚清新政十年,从签订《辛丑条约》的1901年算起。一年前的1900年,慈禧纵容义和团导致京城人头滚滚,尸积如丘的惨状,确实是其一生罪不容诛的证据之一。用义和团来排外,这是慈禧的利令智昏所在。她轻信了刚毅等人的胡言乱语,也有逞灭杀洋人嚣张之气的一时之勇,但就此说她仅有妇人之见恐非事实。但随着法术不破金身等谎言的破灭,慈禧清醒了过来,义和团很快也从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义民回归为妖言惑众的拳匪,成了八国联军与清军的共同敌人,身份转变之快,外界始料未及。第二年的1月7日,惊魂未定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陪同下,从保定回到了一片瓦砾的北京城。

慈禧在西狩之中就已经反思自己的行为了。是被打怕了,还是幡然醒悟了,史家每个人有自己的解释。总之,清朝随后推进的每一项改革,都是在慈禧的关照和默许下逐渐推进的,其中的许多措施,不仅实现了百日维新的目标,而且完全超过了当时康梁的胆识。例如:

1900年12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变法诏书》: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其改革内容为参酌中西要政,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并说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这对官僚大帝国的批评可谓切中肯綮。慈禧晚年的这番振作革新,往往被教科书一笔带过。

1901年7月,清廷明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2月,破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

1905年9月,清朝废止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12月,下达考察政治谕,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

1906年9月,慈禧发布立宪诏书,这是其一生可能最具重大意义的决定。慈禧同意仿照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此举在慈禧看来,可使君权永固。

1907年8月,宣布筹备在中央设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颁布。

可见,帝国最后十年的新政改革,内容包括教育、经济、法制、军事、政体等诸多领域,其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康梁的戊戌维新……只是,历史给慈禧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这个宪法大纲颁布的两个月后,光绪和74岁的慈禧相继死去。

历史秘闻 戊戌六君子中,除了谭嗣同还有这5人,其中一人被杀时年仅23岁

导读:清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控,光绪皇帝形同虚设。公元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对各方面进行改革,史称戊戌变法。尽管变法有皇帝的支持,奈何皇帝没有实权,加之损害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结局注定会很失败。

仅三个多月后,慈禧就将光绪帝囚禁起来,并下令逮捕参与变法的人员,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京城,而谭嗣同等6人被捕入狱,并在不久后被杀,这也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因这6人为戊戌变法而死,故被称为“戊戌六君子”,其中谭嗣同最为知名,他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除了谭嗣同之外,其他5人分别是谁呢?

一、康广仁

康广仁,广东人,康有为的弟弟,从小就特立独行,非常鄙视科举考试制度。后曾做过地方的小官,因看不惯同僚的做法,一气之下就弃官回家。在哥哥康有为的影响下,康广仁对变法非常感兴趣,并很快来到了京城,与其他人一起开展变法运动。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前,他就觉察到了危险,屡次劝说哥哥康有为赶快离开京城,否则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结果,哥哥是逃脱了,而康广仁自己却被抓,并被公开斩首,时年31岁,让人惋惜不已。

二、杨锐

杨锐,四川绵竹人,曾被授予内阁中书一职,也在朝廷重臣张之洞手下做过事。因杨锐才华横溢,且不人云亦云,故受到了光绪帝的宠信,被赏赐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虽然他主张变法,但观点却与康有为不同,称之为“多谬妄”。杨锐被捕后,张之洞曾想方设法营救,却没有成功,最后与谭嗣同一起被杀。

三、刘光第

刘光第,四川富顺人,自幼天资过人,光绪九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一职。为官期间,刘光第相当清廉,且不畏权贵,在同僚眼中就是个“奇葩”。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让刘光第非常痛心,也看出了朝廷的腐败,果断上书请求变法,奏折却被其上司扣押。戊戌变法失败后,刘光第被杀,留下了《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等著作。

四、杨深秀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出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志向远大,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当时他与康有为关系比较好,两人经常讨论变法之事宜,还曾多次上书弹劾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大臣,痛斥他们自私的行为,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重臣,后来被捕、杀害。

五、林旭

林旭,福建福州人,虽功名止于举人,但他却心系朝廷,在得知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林旭非常愤怒,多次上书拒绝议和,却没起到任何作用。公元1897年,林旭西学馆学习,因仰慕康有为的学识,于次年拜他为师。戊戌变法中,林旭深受光绪帝的器重,被赏赐四品卿衔。

据说,在光绪帝被囚禁之前,单独召见了林旭,让他把密诏带给康有为,让康有为想办法进行营救。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派人逮捕了林旭,不久后将其杀害,年仅23岁,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相关参考

戊戌六君子中,除了谭嗣同还有这5人,其中一人被杀时年仅23岁

导读:清朝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控,光绪皇帝形同虚设。公元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始对各方面进行改革,史称戊戌变法。尽管变法有皇帝的支持,奈何皇帝没有实权,加

溥仪与荣禄有着怎样关系?荣禄支持戊戌变法吗

晚清之时,西方列强将东方当做了一块还没有被瓜分的大肥肉。这里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让西方各国眼馋不已。在正当贸易中,一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转变策略,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从而一举扭转贸易逆差的地...

溥仪与荣禄有着怎样关系?荣禄支持戊戌变法吗

晚清之时,西方列强将东方当做了一块还没有被瓜分的大肥肉。这里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让西方各国眼馋不已。在正当贸易中,一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转变策略,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从而一举扭转贸易逆差的地...

变法图强遇上慈禧太后皆成空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光绪帝的变法政策进行清算。期间,发生了慈禧太后三次审讯光绪帝的闹剧。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变当天。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

华佗身份并非一位医者 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华佗的

其实古代知名的医学家并不多,但华佗算是其中一位。在三国中,华佗的人设就是一位“神医”,他不仅精通各种针灸,还会外科手术,不过这个说法包含多少夸大的成分,目前也很难证实了。只是在东汉年代,想要进行外科手

慈禧太后为何非要杀光绪

众所周知,太后并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而二人的关系也不怎么样。甚至在外人看来,光绪对慈禧是言听计从,十分畏惧。既然如此,慈禧为什么杀光绪呢?慈禧杀光绪真的是因为政治斗争吗?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之后就很想杀掉

从百日维新到戊戌政变,解析慈禧和光绪帝之间的矛盾纠葛

甲午战败让大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血气方刚的光绪帝痛定思痛立志革新,一场力图改变中国命运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然而,这次改革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失败了,是什么原因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这对母子走向决裂?

清朝西太后慈禧想要的“借口”和不想要的“扎花”

戊戌变法已过了一百多年。一件事情过了百年,无论如何都值得拿出来抖抖灰,何况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大事,一场让人至今耿耿于怀的流产变法。戊戌对于我们的意义,首要的其实并不是当年的志士如何壮烈,而是它为什么

慈禧为何要三审光绪帝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后党”立即聚集起来,开始对光绪帝的变法政策进行清算。期间,发生了慈禧太后三次审讯光绪帝的闹剧。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政变当天。史料记载,前一天,光绪帝还在宫内

商鞅变法_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